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甲戌台防与恒春城及闽安义冢

发布时间:2019-09-09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甲戌台防,指清同治甲戌年(1874)船政大臣沈葆祯以钦差大臣身份率兵前往台湾加强防务抵御日军侵犯台湾之事。

  日军侵略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琉球原为中国附属国,“至清季道光、咸丰间,日本明治维新,国势稍震……因召琉球王入朝,悬其地,并声明琉球与各国所缔结的条约,日本一概遵守”。同治十年(1871),有琉球船遇飓风漂于台湾南部,被生番劫杀54人。同治十二年(1873),日本小田县民4人漂至台湾,亦遭害。“日本诸臣喜事者,因谓生番豺狼,不可不膺惩,特以生番熟番有异,欲先质经界于中国,会副岛种臣在北京,乃寄谕种臣,命询台地事。种臣难于启口,因遣副使柳原前光往问总理衙门大臣毛昶熙、董恂。昶熙等答曰:‘番民之杀琉民,既闻其事,害贵国人则我未之闻,夫二岛俱我属土,属土之人相杀,裁决固于我,我恤琉人自有措置,何预贵国事?’”而“前光大争琉球版图,又具证小田县民遇害状”,并云:“我邦将问罪岛人。”

  同治十三年(1874)三月,日本以陆军中将西乡从道为都督,海军少将赤松则良为参军,以台湾生番残害琉球船员等为借口,率兵入侵台湾,又“泊兵船于厦门”。西乡从道率领5艘军舰向台湾进发,因“日本以美英公使有违言,所债船舶悉解约还之,于是运粮调兵皆失便”,故诸舰出发两个多月才抵达台湾之社寮港。日军到达台湾后,分道进攻竹社、风日、石门诸番,生番据险力拒,不能进,改攻牡丹生番,“番人阻击,杀伤兵士数人,于此一战,斩牡丹社酋,威武大振,生番十八社酋长降者相踵,从道营于龟山专务剿抚”。日本踞牡丹番社后,“复购土人约番目议和,欲兼营南北两路诸番,尤垂埤南膏腴”。

  沈葆桢赴台抵御日军侵略

  日军入侵台湾,台湾戒严报至总理衙门,王大臣请派大员查办,同治皇帝急令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办理台湾防务兼理各国通商事务,“统福建舟师赴台湾巡视,所有福建镇道等官兵均归节制,江苏、广东沿海各口轮船准其调遣”。又令福建布政使潘霨赴台帮同筹划。沈葆桢于同治十三年(1874)五月偕潘霨及台湾兵备道夏献纶等由安平抵琅,赴日营会晤中将西乡从道,“中将词屈,仍坚以生番非中国版图为词”“以耗费无着为言”进行诡辩。葆桢一面“招谕生番诸社,宣布皇仁,番族愿遵约束”,一面加强备战,筑炮台于澎湖诸岛,设海底电线于台湾厦门之间,从德国购买新式洋枪3万支,请派水师提督彭楚汉率水师赴台,除令“福星”“长胜”“扬武”等军舰及驻守台湾的清军防守外,又调淮军十三营加强台湾防务。六月,日军知我有备,移兵驻凤山三家厝,又将分驻平埔为援应。七月,李鸿章亦派提督唐定奎统军驻凤山。葆桢增筑安平炮台,增加各路防营,布防既备,不先开衅端。

  日军“以酷暑多病疫,棺槥相望,进退维谷,而时赤松则良在上海,侦探驰报巡抚王凯泰将兵二万向台助战守,日本大惧”。遂于八月,以参议兼内务卿大久保利通为办理全权大臣,并启程来华议台事。大久保利通“九月至天津谒总理王大臣,辩论番地所隶之经界,互相龃龉逾两旬不决,利通乃阳言归国再举,而阴讬英公使威妥玛出任调停。利通始要偿军费三百万元,总理衙门以日本为无理横肆,坚执不许”。葆桢亦疏言:“倭备虽增,倭情渐怯,虚声恫喝,冀我迁就求和,倘入其彀中,彼必得步进步,我但厚集兵力,无隙可乘,自必帖耳而去,请坚持定见,力为拒却。”沈葆桢又遣书北洋大臣李鸿章,谓:“利通之来,其中情窘急可想,然必故示整暇,不肯遽就我范围,是欲速之意在彼,我既以逸待劳,以主待客,自不必急于行成。”沈葆桢正确意见并未被清廷采纳。

  同治十三年十一月十二日(日本明治七年十二月二十日),在英国公使威妥玛的调停下,由恭亲王、军机大臣、协办大学士、吏部尚书宝鋆及军机大臣、大学士、管理工部事务文祥等人,与日本参议兼内务卿大久保利通在北京签订中日和好条款,三款如下:“一、日本国此次所办,原为保民义举,清国不指为不是。二、前次所有遇害难民之家,清国许给抚恤银十万两,日本所有在该处修道建房等件,清国愿留自用,先行议定筹补银四十万两。三、所有此事,两国一切来往公文,彼此撤回注销作为罢论。至该处生番,清国自行设法妥为约束。”签约既定,利通归,日军班师回国,“是役也,日本糜费六百余万元,兵士疫死者其众,然是己昌言琉球为其属地”。清政府与日本签订屈辱条款后,虽使日军撤出台湾,但日本却侵占琉球。越三年,日本废灭琉球国,夷为日本冲绳县,自此中国失去琉球属国。

  台湾恒春城与闽安义冢

  甲戌台防遗存不少遗址,笔者曾参观台湾恒春城遗址和闽安虎头山戍台清军义冢——

  恒春城遗址 同治十三年十二月,为绝彼族觊视之心,以消目前肘腋之患,沈葆祯率懋琦等履勘琅

  ,奏请于琅车城南十五里猴洞设县筑城,县名拟曰“恒春”。光绪元年(1875)开始动工修筑恒春城。光绪五年(1879)建成,周长880丈,设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并建有城台、城楼和炮台及护城河。恒春城现存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及部分城墙。

  闽安义冢 义冢在马尾区亭江镇闽安虎头山东北麓。清《闽县乡土志》《清史纪事本末》及民国陈衍《福建通志》等书记载:清代闽安镇设协台衙署,在其辖区驻有左营、右营清军。同治甲戌年(1874),日本国以“台湾生番残害琉球船员”为名,派兵入侵台湾,并以“生番非中国版图”为词,妄图吞并台湾。清廷闻警,派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为钦差大臣渡海办理台防事务,驻守闽安一带的清兵随沈葆桢赴援台湾。抵台湾的官兵一面防御日军进犯,一面在番社地区开路,用招抚和军事镇压相结合迫使番社头目乞抚。一些赴台官兵阵亡和死于瘴疫,沈葆桢对“凡阵亡及染瘴死者皆躬奠其槥”。100多名死亡官兵归葬于闽安镇虎头山,名曰“义冢”。

  义冢为三合土和花岗石结构,面宽13米,纵深11.5米。因墓冢一面依山,三边面临山谷,故其右侧及前后两边均用花岗石叠砌。墓埕用三合土夯平,埕中营造135座清军坟墓。这些坟墓井然有序,横13行,直11行。每台墓前后左右距离相等,墓均呈半圆形,用三合土封顶。每台墓地表的封土高25厘米、长60厘米、宽58厘米。封土前各立一块墓碑,碑高36厘米、宽21厘米至25厘米、厚七八厘米。碑面镌刻死者的籍贯及姓名。碑上刻有“同安王邦生墓”“闽邑王敬仕墓”“闽邑姜承铨墓”“闽邑陈炳高墓”“闽邑何成墓”“长乐陈学莲墓”“连江黄潮清墓”“福清陈茂训墓”“福清陈春之墓”“福清李金清墓”“闽邑陈得富墓”“闽邑林得昌墓”,等等。在整座义冢前,又立一块石碑,碑面阴刻“义冢”,旁款“同治岁次甲戌冬十月吉旦立”。

  2009年11月,以“福州戍守台湾将士墓群”之名,被公布为福建省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与福鼎、东山戍守台湾将士墓作为“福建戍守台湾将士墓群”被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黄荣春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