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台屿:老建新最大的村庄

发布时间:2018-05-08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作者:赵素文 陈志

 

    台屿陈氏

  宋靖康年间,金兵侵犯中原,一批文人士子愤于朝廷腐败,回天无力,选择隐居与南渡。1126年,一位士人从河南辗转来到福建,先在福州城内钓鲈桥(今鼓楼区南营附近)落脚,后四处巡游,见台屿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乃读书作文、修身养性之地,遂选择台屿建房定居。这士人便是台屿陈氏始祖、时人称为高士的陈允元。

  台屿村地处福湾路西北侧。明王应山《闽都记》记载:“台屿,四面皆平田,中建三阜如三台,故名。或曰柯屿、曰瓜屿。左高盖,右凤湾,金鸡障其后,阳岐峙其前。”这是古时台屿的地理现状。台屿平原起凸,三阜如蟹形,有螃蟹穴传说。台屿村庄经过世代衔泥,形成以台山为中心,依山环绕筑屋,向后墩、官边山两翼延伸的蟹形村落格局。正合螃蟹穴之说。

  陈氏在台屿定居得天时地利,人丁兴旺,传至八世,分为仁、义、礼、智、信五房。自1126年定居至2015年整村拆迁,台屿村庄存在890年。陈氏在这片土地上,共繁衍三十二世。除信房在分房时迁往广东外,拆迁前在地居住的仁、义、礼、智四房子孙共有2910户11707人,移居海外的有181户1245人,算是一个旺族。

  台屿村庄有且止、中截、横龙、长埕、佛亭、后墩六个自然村,房子以“柴栏厝”为主,一般一到两层。沿着台山山麓一大圈盖的房子,风格相近,排列紧密,座座相连,相互依靠。村间巷子里铺着石板路,上世纪60年代以前,人们多是穿木屐,走在石板路上咯噔咯噔地响,特别有韵味。

  台屿村庄外围,环绕着四条河,即前洋主河、前洋支河、后洋主河、后洋支河。四条河的河水与乌龙江相通,每天潮涨潮落。村庄旁池浦很多。《闽都记》载曰:“台屿四面皆平田,中建三阜如三台……阳岐之水别有小浦,逶迤环抱于三阜者,凡三十六曲。”据《台屿陈氏族谱》记载,台屿村共有41口池浦,这些池浦水质清澈,村民每天在池浦里洗衣洗菜。台屿的池浦上,建有不少石板桥、木板桥,有伡头浦古桥、横龙桥、古大桥、透头桥等等,小桥流水,鸟雀欢歌,处处是天然图画。池浦岸边,遍植龙眼、荔枝等果树,每到成熟季节,黄灿灿、红彤彤的果子挂满枝头,倒映在水中,自是一番美丽景象。

  文儒之风

  青山绿水间,飘拂着文儒之风。陈氏始祖陈允元博学多才,著有《高士堂集》等传世之作。史上出过8位进士,分别是:宋代天文、历史学家,被世人称为“书隐先生”的陈嘉言;明代官拜浙江杭州府儒学训导、淮府纪善的陈垐;明代出任广东省高明县县令的陈坡;明代出任浙江金华太守、封为“嘉议大夫”的陈京;明代出任广东按察使、封为“通议大夫”“车骑将军”的陈奎;清代授翰林院编修、赞善大夫、主理陕西省学政的陈翼;清代授翰林院庶吉士、出任河南省夏邑县知县的陈贻枢;清光绪十六年(1890)登榜的陈云霖。现代台屿籍县处级以上干部有30多人,高级专业人才60多人。他们都努力发出自己的光和热,让台屿这个名字熠熠生辉。

  台屿人家都贴有“书隐先生裔,词林名士家”“凤诰称儒族,麟经诏大家”的联对,以“书隐先生”“词林名士”“凤诰儒族”“麟经大家”为荣。

  “书隐先生”说的是台屿陈氏三世祖陈嘉言(1227-1299),字帝俞,宋咸淳(1265)乙榜进士,为宋代天文、历史学家。1271年元军铁骑入侵中原,朝廷召有学之士入京献计献策。陈嘉言应召,所献十策中有“乞援襄阳”一条,列举事实说明襄阳关系整个国家安危。此策震动朝野,也触怒权臣贾似道。不久,贾似道寻机将陈嘉言贬为建州(今建瓯)候补司户,又暗施手段,使陈嘉言得不到实缺。陈嘉言在候补期中招收生员,传授《五经》。他学识渊博,驰名远近,莘莘学子,纷至沓来。1276年元兵攻入建州,陈嘉言匆匆返回故里,从此远离官场。他在台屿兴建“书隐草堂”,藏书数万卷,终日闭门读书,专心著述,被人称为“书隐先生”,著有《六朝史通》六十卷、《钦天考》二十卷、《书隐子》三卷。

  “词林名士”说的是陈鸣鹤(1550-1628),字汝翔,号泡庵。少年时代便淡泊功名,鄙夷科举,专攻诗词歌赋,与徐熥、曹学佺等人结社吟哦,由是诗名大著。明天启乙丑年(1625),福建巡抚南居益授陈鸣鹤“词林名士”匾,以肯定、褒奖其在辞赋方面的杰出成就。陈鸣鹤诗多为抒发爱国情怀,激昂澎湃,慷慨悲壮,感人肺腑,有《泡庵诗选》八卷、《东越文苑》六卷及《闽中考》等著作传世。《东越文苑》收入《四库全书》。

  “凤诰儒族”说的是明嘉靖六年(1527),陈京(1499-1577)进京应试,中二甲进士,任吏部主事、大理寺卿兼指导太子读书。乡人因为婚姻之事与濂浦人打官司而输了官司。有乡老进京,通过太监由后宰门入宫,找到陈京,叙谈官司之事。此时正遇娘娘来察看太子读书。娘娘问:“此白发老者何人,来此何事?”陈京答:“此人乃我侄儿,因乡间官司一事来京。”娘娘惊讶问:“你还这么年轻,竟然有这么老的侄儿!你家里有多少人,都做些什么事?”陈京答:“我家有20余户,都是叔侄、兄弟,户户都是读书人。”娘娘说:“你家是读书世家,那是‘儒族’啊!”陈京听毕即跪拜谢恩。后来娘娘奏请嘉靖皇帝,御赐“儒族”牌匾。这块牌匾可惜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

  “麟经大家”出自默庵事迹。陈暾(1446-1517),字士旭、景旭,号默庵,邑庠生(县学生员)。陈默庵以擅长金石碑铭而闻名于福州府。早年研究《春秋》,并将治学成果传授给他的学生。其弟子大多以此起家,当上高官。他的三个儿子也是其学生,经他培养教育,相继通过乡试。但默庵本人却九次应试而九次落第。对此,他长叹自己命中注定不能登第。于是隐居于书室,并自号“默庵”,含“三缄其口”之意。他对亲朋好友生活窘迫告急求援总是倾囊相助,而且从不要求偿还。后来,家里穷得连藜藿(野菜)都吃不上了,他仍泰然自若,继续诵读诗文。辽国光泽王得知陈默庵的大名和为人,十分仰慕,特地书写了“麟经家学以及奎璧”等字幅,派遣使节向他赠字并拜访他。陈默庵接受了字幅,但谢绝了拜访。陈默庵有《默庵集》八卷等著作传世。

  历史积淀

  淳朴乡村间,飘荡着忠烈之风。村里建有真君庙,祀宋代爱国志士、民族英雄陈东。民族大义在世世代代的教化中,融入台屿人的血液。四世祖忆翁(1255-1327),字君寿,号柯谷。据《福建通志》载,忆翁周览经史百家,博记能文,因宋亡不仕,隐居高盖山。忆翁享寿七十二岁,墓葬高盖山桃花溪。到了近代,家族中出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福州十杰之一的陈更新,中共早期党员陈任民。在民主革命时期,台屿有7名中共地下党员参加革命,为中国革命作出了积极贡献。

  古老村庄间,飘扬着创新之风。新中国成立后,台屿人走上集体化道路,集体智慧、集体力量让村庄充满创新活力,在祖祖辈辈耕耘的土地上,创造了许多奇迹。台屿粮食高产、千亩蔬菜基地、“四大家族”鱼苗繁殖、淡水养鳗、湾边山柑橘等生产均曾名噪一时,闻名省内外。

  蟹形村庄间,飘动着古韵之风。台屿890年老村,简直是福州民居博物馆。从明代早期到民国,在台屿可以看到每个时期福州地方特色的建筑。2015年夏季,因福州市政府建设海峡奥体中心场馆,对周边景观进行提升改造,台屿被整村拆迁,如今还保存19处老宅与其它文保建筑。

  890年的历史积淀,在台屿村庄里留下了许多文物古迹。台山上,有两块大岩石,形似男性帽子与女性髻子,被称为“真君帽”“娘奶贵(髻)”。“真君帽”在20世纪末已毁,“娘奶贵(髻)”仍存。建在台山西麓的陈东忠烈祠又称真君庙、文殊庙,是台屿一大胜迹。陈东忠烈祠是为纪念宋代民族英雄陈东而建。在台山南麓,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台屿陈氏宗祠。宗祠始建于宋,经过明、清扩建,规模壮观。古祠坐北朝南,有五进,纵深125米,横宽18米,占地2100平方米,建筑面积2400平方米,为福州地区规模最大的古祠之一。宗祠第五进台山阁,高19.8米,塔形五层,原可俯瞰台屿全境,台屿整村拆迁后,台山阁成了台屿地标。今天,人们驱车经过福湾路高架桥海峡奥体中心路段,远远可见这座五层塔形楼阁。台屿村里还有坐落在后墩、建于明代的台山书院,坐落在后墩田墘、建于清嘉庆年间的隆兴庵。2015年台屿村拆迁后,有关部门为保护文物进行异地集中重建,如今在盘屿路边可见到重建后的隆兴庵。

  台屿村庄繁衍了890年,如今已荡然无存。幸好,2004年、2013年,村里先后编写了《台屿志》《台屿陈氏族谱》,这一志一谱的文字与图片,留下了台屿村庄的宝贵资料。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