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史话趣闻

人才辈出的福州“西清王氏”

发布时间:2015-07-28 来源:史话趣闻 字体:【大】【中】 【小】

  据宋学者郑樵《通志·民族略》记载,王氏出自山西太原、山东琅琊、江苏南京及闽中者,系出周灵王太子晋,通称“太原王氏”。据载,还有出自周文王子毕公高之后及周考王弟之后者,三支皆为姬姓之王。此外,尚有非周王裔胤的王姓世系。闽中的“开闽王氏”即“三王”之后,皆称“太原王氏”之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从江西清江入闽的王庆云、王仁堪世系,可能不是上述“太原王氏”宗支,他们为区别于“太原王氏”,特别标以“西清王氏”之称。
  据《西清王氏族谱》记载,该族迁闽的开基始祖为王旭窗,于明代正德、嘉靖年间自江西吉水县清江乡(一说为江西清江县)迁入闽中,经营瓷业,定居福州。其三世祖王长龄的墓碑即题书“西清王氏”。王氏迁闽后,四传皆以一子承家(二世王子遇,三世王长龄,四世王爱南),至五世、六世始分支派(分别为五世二支、六世三支)。至七世王秀卿时,家族逐渐繁衍发展,今之分为六房者,皆其所出。至九世王紫庭,于晚年集中族人始建家祠、置祭业,还命其子王书云编修族谱。十世王贤绅(书云),大约从清道光庚寅(1830年)起,开始编辑家谱(一说在嘉庆己卯即1819年)。
  “西清王氏”入闽王氏自其十世祖王书云之后,六房子孙繁衍发展,清代擢于科举者前后相望,世代相继。
  据1993年新修《西清王氏族谱》的世系图记载,王氏七世(王秀卿)六兄弟(亮卿、介卿、玉卿、秀卿、威卿、文卿),只有秀卿这一支传到第十四世(“世”字辈);其后,在秀卿下一辈的六个儿子(御侯、卫侯、光侯、端侯、硕侯、达侯)传到十世,也只有五支人丁较众(贤韶、贤调、贤丰、贤关、贤绅),其后嗣直传到修谱时的第十七世,算是世代绵延兴盛。
  九世王紫庭,购置福州孝义巷内(灯笼巷7号)明代建筑为府第,内有“荆花馆”书房,曾立誓约云:“首举于乡者得之。”1850年左右改为王氏宗祠,后为王庆云、王仁堪之故居。
  十世王庆云(1798—1862),肄业凤池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中举。王庆云中举人后,并不想得“荆花馆”屋,对其父王圣谋说:“祖宗悬奖,意在劝学,自当仰体斯旨,领受得奖之名,如斯已足。至于蒙祖恩荫,幸露头角,理当将得之于祖宗者,奉还之于祖宗。”于是,“荆花馆”被改为“西清王氏宗祠”。他亲自题写“贻书堂”三字,还编制32字的家族昭穆序次联,曰:“家传仁孝,世敦友于,念祖厥德,受祜孔多;贤为士仪,学乃人福,立身扬名,克长以翼。”这些字句作为楹联书写并悬挂于福州竹林境灯笼巷王氏府第“贻书堂”正厅两侧的柱子上。王庆云于道光九年(1829年)中进士,入翰林,历官国史馆协修、贵州学政、国史馆提调、侍读学士、署顺天府尹、户部侍郎、山西巡抚,历主考试,官至四川总督、工部尚书,政绩显著,卒谥文勤,著有《石渠余记》《荆花馆遗诗》。王庆云次子传璨,曾任刑部主事,生有王眉寿(女)及仁致(早夭)、仁堪、仁熟、仁东。
  十二世王仁堪(1849—1893),字可庄,号公定,王庆云之孙。同治九年(1870年)中举,光绪三年(1877年)进士,殿试状元,授翰林院修撰,历官山西学政、贵州、江南、广东副考官。为人正直不阿,因谏阻慈禧修建颐和园,贬任镇江知府,官终苏州知府。为官恤民隐、锄强豪,折狱惩奸,兴修水利,振兴文教,赈恤灾黎,以实心行实政,视民事如家事,政绩卓著,遗爱在民,以循良著誉,民称“青天”。著有《王苏州遗书》。王仁东于光绪二年(1876年)中乡试举人,历任南通知州、苏州粮道、苏州关监督。生子孝绰、孝絜、继曾、孝缜及女荃芬等。
  十三世“孝”字辈王氏后裔,近代有不少革命志士或学业有成者名世。如王仁堪第四子王孝缉(1876—1965),曾留学法国,学业优秀,多年从事外交,曾任民国驻墨西哥(兼古巴)公使,福建省教育厅长。王孝缙(1882—1956),王仁堪第七子,上海、北京学习,留学法国,历任北京财政部、税务局职,故宫博物院科长等。王仁东次子王继曾,是外交家,辛亥革命后任外交部政务司长,墨西哥及古巴公使、总理内阁秘书长。王孝缜(1884—1968),王仁东第四子,生于北京,学于上海,1903年赴日本留学,1905年加入同盟会,为第一批会员,也是福建第一位同盟会会员;1911年参加辛亥年武昌起义,任总司令部副官长,后任南京革命政府参谋部二局局长、团长、旅长(少将)。1913年流亡日本,1923年到莫斯科东方大学学习。1926年冬北伐军入闽,任省政府委员。1930年举家迁北平,后迁南京。1933年为参军处中将参军。抗战开始后,迁重庆,任国防委员兼国民政府典礼局局长。1946年退休。王孝缃(1890—1988),王仁堪第十子。15岁赴日留学,民国初回福州行医,历任协和大学教授、省警察医院院长、江苏军医院少将院长、台湾省政府医务所长、空军医院院长,后退休居淡水。王孝英(1899—1990),王仁堪侄女,毕业于福建女子师范学校、北平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参加五四运动,任学生会副主席,后任教员、福建女师兼一中校长,后到上海创办女子中学,任校长。抗战后到香港,任妇运、妇联工作,广东(国民大会)妇女代表,逝于台北。王孝莹(1904—2007),福州女子师范、蚕业女中毕业,能诗,擅画工笔花鸟,颇受好评,为福建省文史研究馆馆员。
  十四世“世”字辈更是名流辈出,诸子多学贯中西,成绩显著,于社会各个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学、医学、军事等建树良多,蜚声中外。如王世澂,1874年出生,先后在上海、英国读书,1909年回国后,历任前清交通部法律顾问,教育部成员,曾任袁世凯秘书,交通部顾问,1922年任北京《晨报》主编,文采受人称道。王孝缃之子王世真,留学美国,1951年回国,任中国医学科学院同位素应用委员会首任主任、核医学研究所研究员,获核医学优异成就奖。王世静(1898—1983),少年曾在武汉、北京读书,14岁迁回福州,从福州华南女子学院毕业,留学美国,成为化学家与教育家。1924年任华南女子文理学院教员、教务长及首任华人院长。解放后,任省政协常委、福建师院图书馆馆长。王世颖(1901—1952),1912年随家迁沪,1916年入复旦大学高中部,1924年毕业,历任教员、报社编辑、浙江大学秘书长。抗战胜利后任国民政府合作事业管理局局长。1949年去台,任职于铁路局。王世圻(1901—1980),王孝缉长子,居北京,幼承庭训,性孝悌,15岁考取清华学堂,1920年毕业后留美,1926年归国,任职福建省建设厅,是公路交通建设管理专家。抗战时任西南运管局长,抗战胜利后任上海接收特派员,廉身自守。1949年去台,先后任台船公司、机械公司董事长,68岁退休。王世中(1913—1985),福州英华中学毕业,保送燕京大学,1937年留学德国,1940年获博士学位,历尽艰辛回到重庆,历任云南大学、浙江大学教授,是土壤化学专家。1947年到台湾任职糖业公司研究所,1959年当选台湾“中研院”院士,致力基础学科研究。王世锐(1915—1988),1938年留美毕业,是公路工程专家,历任福建省交通局总工程师、副局长。解放后任交通厅副厅长、交通部公路局副总工,1980年任中国公路桥梁工程公司副董事长、副总经理兼总工程师,兼任省政协副主席。王世仪(1923—1983),生于北京,1944年北京大学毕业,1952年留美,获博士学位,历任美国波士顿大学、哈佛大学、塔夫兹大学、霍普金斯大学助理教授、副教授、教授、系主任。是脱氧核糖核酸光化学变化研究专家,被推荐为卓越科学家和天才教师,为美国化学协会和伦敦化学协会会员。北大设有“王世仪化学奖”。
  此外,王氏“世”字辈中世人知名的人物还有如王世威,系国家城乡建设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局教授级高工;王世襄,是国家文物局古文献研究所研究员,著名文物收藏家和鉴赏家;王世章,冶金部合金钢研究室高工。女性学者有王世寄,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王世还,北京语言学院教授;王世坃,上海有色金属研究所英文编译,等等。
  “西清王氏”成为福州地区名门望族,世人称“王贻书堂”。族人世代相传,以读书治学为本,立身行道。有的科举入仕,为官清正;有的学有专精,奋发有为。许多人吸收西方文化,努力除弊革新,开风气之先,为国家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其名垂史册者亦多。“西清王氏”自赣居闽,至1992年统计,已历十七世,据统计,海内外人口总计776人,人口虽然不多,但人才十分密集,其原因值得探讨,看来除血脉基因之外,应该还有文化基因在。随着世代延续和社会发展,他们还会创造出新的业绩或奇迹。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