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03-09 来源:史话趣闻 字体:【大】【中】 【小】
粟裕(1907—1984)在新中国创建和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是一位虎将式的传奇人物,素以骁勇善战、睿智多谋著称。1934年8月9日至14日,他和寻淮洲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连(江)罗(源),在革命老区群众心中耸起一座巍峨的历史丰碑。
中国工农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后,中央决定将寻淮洲(军团长)、乐少华(政委)、粟裕(参谋长)等领导的红军第7军团改组为北上抗日先遣队。1934年8月7日,红军遵中央电令攻打福州城受挫,撤退至连江潘渡贵安桃源时与追击的国民党87师激战,中央红军伤亡惨重,在连罗苏区党和地方红军掩护下转移到潘渡陀市村。抗日先遣队指挥部设在陀市村溪东自然村朱起富宅,寻淮洲和粟裕等在此与中共连罗县委宣传部长陈元、妇女部长缪淑英等会面,听取闽东(连罗)苏区情况汇报后,指示要全力救护在桃源战斗中负伤的500多名先遣队指战员,治愈后就地加入地方红军。粟裕在朱起富宅住宿两天后挥师北上,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挺进罗源的百丈、凤坂等村,总指挥部设在百丈村陈仁书大院。8月12日晚,先遣队首长寻淮洲、粟裕等在此紧急会见闽东(福安)红军独立2团团长任铁峰、闽东红军(连罗)第13独立团团长魏耿、政委叶如针、参谋长杨采衡,对攻打罗源县城方案、伤员安置、军需供应作周密部署。8月13日上午,粟裕根据先前派出的侦察员和游击队员化装潜入罗源城内侦察的情报,主持召开战前会议,决定攻城时间和兵力部署。14日凌晨,红军解放罗源城,活捉国民党县长,歼灭、俘虏国民党军及民团1050多人,缴获轻重机枪3挺,步枪200余支。1934年8月20日,《红色中华》以“红军的胜利是党的路线胜利”为标题,长篇战地报道云:“在福州附近,红军抗日先遣队以较小的部队,在敌人后方纵横无敌,历次消灭和击溃国民党所派出的拦阻部队,占领罗源县城。”这次战斗,先遣队依靠连罗苏区党、政、军、民的密切配合,做好攻城战斗的充分准备,精准侦察,正确选定主攻方向,采取奇袭与强攻相结合的方法,保证了战斗速战速决,取得辉煌战果,是红军先遣队北上抗日途中歼敌最多、影响巨大的一场战斗,参谋长粟裕的军事才干崭露头角。
光阴如白驹过隙。2014年的8月,迎来了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途经连罗八十周年纪念日,连罗苏区也赢得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文献室认定为红军长征区域之一的殊荣。缅怀英烈,铭记历史,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粟裕在连罗的故居,它们通称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总指挥部旧址”,并被连江、罗源两县党史部门布置成展览陈列室,以实物、图片及相关资料,再现当年中央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血染的风采,向当地民众尤其是青少年开放参观,成为闻名遐迩的党史与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粟裕在连江潘渡陀市村溪东自然村的旧址朱起富宅,是一座六扇五开间清乾隆年间的古民居,历二百多年风雨剥蚀,亟待修缮。罗源县百丈村的旧址则保存完好,尤其是西厢房粟裕与寻淮洲同睡的木床为当年原物,弥足珍贵,后厅的屏风上书写“民国甲寅年建”,甲寅年为公元1914年。这栋气势恢宏的百年老宅具有两大特色,屋主可谓慧眼识珠,匠心独运。它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600余平方米,在建筑风格上恬静淡雅又不失威猛尚武,融北方四合院与闽东落架梁桁(俗称“一颗印”)于一体,又在东院外建畲族之箭楼与碉堡,既宜居又防贼防盗,功能齐全,深得古建筑专家的赞叹。
徜徉于老宅中,除汲取红色经典的滋养外,你还会陶醉于它那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厅堂、卧室、厢房、窗棂,用正楷书写的楹联琳琅满目,美不胜收。入门柱联“为善最乐,读书更佳”,旁柱联:“读书好,耕田好,识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以辩证法对儿孙耳提面命。正厅几副楹联凸显儒耕传家本色:“绕屋尽溪山乐(le)事话渔樵耕牧,趋庭有子孙家声振礼乐(yue)诗书”;“家学绍渊源当法海内文宗巴西良史,官方昭简册应追救时宰相遵古先生”;“礼泉无源芝草无根人贵自立,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民生在勤”;“正德利用厚生谓之三事,康乐和亲安平合为一书”。“三事”即“三立”,立德、立功、立言,这是砥砺人生;“一书”即“论语”,半部论语治天下,这是抚慰儿孙。有的楹联涵盖道缘与禅味,“欲知世事须尝胆,不识人生只看花”;“竹怜新雨后,山爱夕阳红”;“万物同流古风永茂,群生在抱世宙咸秋”。活脱脱儒道释三教一家,中华文脉传承弥新。
这栋古宅儒雅与尚武的契合仿佛是粟裕戎马叱咤一生的缩影。1944年,当粟裕率领新四军在苏北车桥歼日伪军逾千的捷报传到延安窑洞,毛泽东叹曰:“这个从士兵成长起来的人,将来可以指挥四五十万军队!”数年后,粟裕直接指挥的华东野战军歼敌44万人,毛泽东又竖拇指:“淮海战役,粟裕立下第一功。”连罗两地故居见证了粟裕军旅风采。英风扬凤山敖水,勋名耀华夏神州!
吴用耕 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