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史话趣闻

曾在台江发行的货币——台伏票

发布时间:2007-06-22 来源:福州市档案局(馆) 字体:【大】【中】 【小】

  曾在台江发行的货币——台伏票
  ■林利本
  福州古代东郊送别长亭———五里亭,已在年前在福州东郊后浦村重建落成。亭旁竖立着一块“榕屿桥”碑,碑文凡六百余言,记载了80年前建桥的经过、捐款人和款项金额(见图)。碑上醒目地刻着“共捐台伏陆佰零肆元陆佰文”,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十六年十一月”,即1927年11月。这碑文提及的“台伏”,就是当年在福州台江发行的货币———台伏票。近代史上,台江不仅是商贸繁华之区,而且也是金融业十分发达之地,作为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手段的台伏票,已成为今天研究台江经济史的重要、珍贵的文物资料。那么,台伏票是一种什么样的货币,其来龙去脉又是如何,它对当时的经济产生过哪些影响,诸如此类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探究。
  台伏票是一种名义上可兑换现洋(银元)的纸钞,最早是由福州私营钱庄,主要是台江钱庄,后由官营的福建银行发行的钞票,是一种货币名称。其“台”字是指福州台江,“伏”字是“佛”字的谐音变体。清代,流入我国东南沿海,包括福州在内的外国银元,主要是西班牙的人头像银元。那时人称西班牙为“佛朗基”,称西班牙银元为佛朗基银元,简称“佛洋”、“伏洋”。后来,“伏”就泛指流入福州的外国银元。久而久之,“伏”便成了一般银元的代名词。因此,“台伏票”就是指在福州台江发行流通的、可兑换银元的“福州银元票”。从理论上讲,1元台伏票的价值约等于1元银元,折合制钱1000文。
  福州钱庄历史悠久,早在清乾隆年间,台江地区,主要在上下杭街开始出现钱庄,它们是地方私营的金融机构。清道光二十年(1840年),这些钱庄开始发行纸币,还不是台伏票,而是铜钱票,面额有100文、200文、400文、600文4种。规定铜钱票可以兑换铜钱(制钱)。
  到了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福州钱庄,主要是台江钱庄开始发行台伏票,与现洋一起在市面流通。其面额有400文、600文、1元、2元、3元、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1000元等12种。
  台江下杭街发行台伏票的钱庄中有两家大钱庄,其一是清光绪六年(1880年),资本殷实的闽北人所办的“奭余”号钱庄,奭字中有两个“百”,意味着该钱庄有二百余万元以上的资本;其二是崇安人朱积斋开的“裕大”钱庄,人称“朱百万”。
  1925年,台江的钱庄业进入了鼎盛时期,不但钱庄的牌号有了大量增加,而且发行的台伏票总额数以十万元计。这时台江地区的主要钱庄有:
  下杭街:奭余、裕大、恒和、祥康、瑞泰等;
  上杭街:泉裕、隆慎、崇吉、厚坤、恒余、新隆等;
  直路(今817南路):升余、慎昌、通源、瑞坤、瑞泰、资春、恒泰、泰裕、汇余、崇裕、宝源、盈聚、谦裕等;
  三保、潭尾街、延平路、大庙路一带:恒春、崇康、天吉、源隆、晋余、仁泉、长余、永康、仁春、汇源、谦隆、升昌、恒康、长美、裕光、润厚等。
  无论从钱庄的牌号数,还是在发行台伏票的后备资本的雄厚上以及台伏票发行的数量上,台江的钱庄都是全福州钱庄的主体,其影响力也是最大的。
  1922年10月,行址设在下杭街的官营福建银行也曾先后发行台伏票。其面额有:1元、2元、3元、5元、10元、20元、30元、50元、100元共9种,流通于福州及附近的地区。
  台江地区商贸业繁荣,各钱庄的资本实力相对雄厚,所以钱庄发行的台伏票有较高的信用,容易被市场所认可接受,所以它成为市面最为通行、充满活力、十分活跃的货币之一,甚至同现洋银元有同样的流通能力。这对台江乃至全福州的货币流通、商品流通都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推动了台江乃至全福州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以下杭街钱庄为主体的福州钱庄成了全福州的重要金融机构,下杭街成了福州金融业的中心,下杭街发行的台伏票对福州的经济动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然而,台伏票毕竟是无价值的货币符号,存在着滥发导致贬值的危险。一旦出现信用危机或社会危机,台伏票的命运就岌岌可危了。1922年10月,福建银行因省督军兼省长李厚基的垮台而倒闭,其滥发的130万元台伏票无法兑换,顿时成为废纸,使持票者遭受惨重损失,也影响了当地经济的正常运转。
  1927年,由于钱庄任意提高台伏票的价值,贬低现洋银元价格,1元现洋只值台伏票0.81元。台伏票的随意升值,使当时均以现洋为结算单位的人们只能得到打8折的台伏票。人们承受不了如此重大的损失。于是,省财政厅厅长何公敢下令从1928年农历6月16日起禁用台伏票。
  历史实践证明,违反货币流通规律,随意地使台伏票大幅度贬值或升值,都会使货币本身面临致命的威胁。历史的教训是惨痛而深刻的。
  台伏票从1906年起使用,到1928年废除,整整经历了22年时间。作为地方私营金融机构发行的纸币,其发行数量之多,流通时间之长,影响之大,这在福建货币史上实属罕见,也在我国货币史上写下了重要一页。
  五里送别长亭旁的“榕屿桥”碑,有力地见证了福州台江发行台伏票的史实,其落款时间“民国十六年十一月”,说明了1927年底还在使用台伏票,这纠正了福州一些文史资料上所记载的“1927年6月取缔台伏票”的误差。
  来源发展晚报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