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福州民间“驻榕办”——会馆
仓山“广东会馆”
下杭路上的“南郡会馆”(今下杭小学)
上杭路某会馆,同时也是天后宫
台江三保“古田会馆”的藻井
■陈咏民文/图
福州为我国“五口通商”口岸之一,建有众多的会馆。据统计,福州目前保存较完好的会馆十余处,有的已列入省、市、区级的重点保护文物单位,有的已被辟为博物馆。
在福州闽江大桥南面西侧,有一组青砖青瓦、古朴别致的建筑群,这就是建于清光绪末年的广东会馆旧址。广东会馆系由当时旅闽广东人创建,为同乡人集会办事的民间“驻榕办”。广东人先后来福州泛船浦一带开设茶行货栈的不少,因经营有方,生意兴隆,就在这附近建筑了这座同乡会馆。此后广东人来闽做官、经商者日众,福州的广东菜馆和其他商行店铺应运而生。因为资金雄厚,广东会馆的规模不断扩大,其建筑规模在当时福州众多的各地会馆中显得更为宏伟。馆门前还蹲着两只高达2米的大石狮,形态庄严。
广东会馆的戏台规模较大,其台面离地面2.5米,台宽10米,深约6米;台基用大石头雕琢后砌成,台后有上场门,后台建有大戏房,供演员更衣、化妆、休息。距舞台两侧约4米处,建有宽7米的大楼厢,连接大戏房。台前是宽阔的石埕大场,可容观众千余人,舞台建筑规模之巨,为其他会馆所少见。广东会馆拥有数十间房,最后落为楼房,整个布局对称严谨又错落有致,是闽江畔一处优秀近代建筑群。
广东会馆的出名,更因为孙中山先生来闽时曾在此下榻。民国元年(1912年)4月20日,孙中山先生乘“联鲸”舰南下途经福州时,曾到广东会馆下榻。当日,会馆举行了欢迎大会,会馆内外张灯结彩、旗帜飘扬,一派喜庆气氛。在正门前广场上,孙中山先生坐在前排正中与众人合影,与会合影者有一百多人。福建省档案馆保存的这张孙中山先生当年在广东会馆的合影照片,真实记录了那时的热烈场面。
经过近百年的风风雨雨,福州广东会馆已成为小学校舍的一部分。它是福州现存较完整的近代会馆建筑,具有典型的岭南建筑风格。
当年福州台江上杭街和下杭街由于占有地理优势,形成了商业行家云集和贸易集中的街市。昔日“双杭”行人摩肩接踵,熙熙攘攘,热闹异常,堪称福州近代史上的“南京路”。这里信息快捷,五方杂处,清末民初的许多同乡会馆建筑在以大庙山为中心的附近,上下杭街等处。如南郡会馆(泉州)、兴安会馆(莆仙)、浦城会馆、汀州会馆等均设立在这两条街及附近。
福州的省外会馆有山陕会馆、安徽会馆、湖北会馆、八旗会馆、江西会馆、下北馆、四川会馆等。据统计,福州市内曾有会馆不下30余所,其中较大的有:白水井的八旗会馆;洋商、茶商帮主持的广东会馆;手工业杂商帮主持的安澜会馆,又名浙江会馆、上北馆,系浙江同乡在福州的会馆,馆址在仓前路,1775年由浙江木材商集资兴建,1778年6月落成,占地1667平方米,大殿为木构宫殿式,重檐九脊歇山顶,并建有戏台,木、石构件,雕刻精美,华丽宏敞,居福州各会馆之首,融合了徽州和浙江及福州当地建筑风格。四川会馆在北门剑池后3号。台江学军路的三山会馆,系江浙、上海绸布帮的会馆。清末,满族人在南方当官的多了,福州也组织了“直隶会馆”,这是官办的会馆,不同于民间组织的会馆。这些会馆内均附设小型戏台。
福建省内的会馆如:古田会馆位于台江三保街吴厝埕,建于1915年,会馆为砖木结构,内部构架沿用清代福州常见的穿斗式木构架,拜亭顶部的木雕装饰。装修木雕均施朱贴金,金碧辉煌、富丽堂皇。大门口匾额石刻“天妃宫”三字。其他如新港庵竹商会馆;闽清会馆(在台江乃裳路,今新闽路);乌山东麓乌塔下的石塔会馆,是京果、苏货同业商人的会馆,内有戏台、天井,楼上楼下双层看台;台江延平路的延平会馆,来往者多系闽北商家。(省档案馆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