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史话趣闻

双杭老铺回放---解放初期“福州市工商联合会”及其领军人物

发布时间:2007-09-14 来源:福州市档案局(馆) 字体:【大】【中】 【小】

  双杭老铺回放:
  解放初期“福州市工商联合会”及其领军人物
  ■林精华林开榕
  1949年8月20日,福州解放后的第三天,市军管会财经委就接管了“市总商会”和“省工业会”,拟筹组成立新的福州商业界与工业界联合的“市工商联合会”。先后于1950年1月成立了筹委会,由刘栋业任主委,蔡友兰、倪松茂、丁日初任副主委;接着于1952年5月改筹委会为“临时工作委员会”,刘栋业继任主委,倪松茂续任副主委,刘永业为秘书长。在此基础上,经过8个月筹备工作后,于同年12月宣告“福州市工商联合会”正式成立。经过民主协商和上级批准,选举刘永业为主委,陈希仲、顾耐雨、邓炎辉和王贤镇为副主委;另设监察委员会,由黄骏霖负责。市工商联成立55年来,除“文革”停止活动外,至今已十三届了,现任主委为邓麟喜先生。本文只介绍解放初期市工商联第一、二届正、副主委的简要经历和事迹。
  主委刘永业(1909-1997),祖籍河北直隶,出生于名门望族之家。他年少时与弟洪业居住在北京大律师、伯父刘崇佑家。他在北师大附小、附中就读时,受爱国思想和民族气节的熏陶,立下“实业救国”的抱负。1933年在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毕业,先后在上海刘家开设的“公泰”商行、“公大”进出口贸易行任会计主任,及“建记”商行经理;1946年到福州,任电气公司主任、经理;1948年与人合资开办“众兴”面粉厂,任经理,兼电气公司董事。解放后,历任省市民建、工商联主委,省市政协常委、副主席,全国政协和工商联委员、常委,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福州市副市长等职,是与党长期合作的诤友。
  副主委陈希仲(1909—1995),祖籍福建南安,生于厦门。少年时在上海倡进、圣约翰中学就读,毕业后入南方大学商科肄业期间,其父病逝,遂弃学。1928年在上海工部局卫生处化验所供职。从1932至1944年,先后在上海“光明”制药厂、“伟成”公司、“雷氏德”研究所图书馆,任主任、经理、馆长。1945年他来福州,受聘于福建造纸厂,主持复厂筹备处工作,后任副总经理、厂长。解放前夕,纸厂因官僚资本压挤,洋纸倾销,生意不景气,处于半停产状态。建国后,在政府的扶持下,再经他多方努力,积极经营,纸厂起死回生,不仅还清银行的贷款,还首次向股东发息,生产蒸蒸日上。1951年成为全国十大纸厂之一。解放后,他历任省市民建、工商联副主委、主委,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工商联常委、民建中央委员,省政协和人大常委会副主席、副主任。
  副主委顾耐雨(1916-),祖籍江苏。抗战期间参加革命,1949年随军南下福建。福州解放后,任大根区、小桥区区长,不久调市百货公司任经理,被选为市工商联副主委、秘书长,1955年任福州一中校长。此后又调省里工作,任政协秘书长和省职教社副主任,他是亦政、亦商、亦教的才能全面的人物。
  副主任邓炎辉(1911-1998),祖籍江西临川,1923年到永安随父学文习商。1931年接手父业经营“久安顺”商行。1941年移业福州下杭街,与人合股开设“祥昌”商行,后独资经营“怡大”土产商行,并在上海设庄,生意兴隆,赢利颇丰,又拓展与香港、台湾的业务。他不仅是经商有术的商业家,也是积极为商界服务的深孚众望的商务活动家。抗战期间任永安县商会会长、省商会联合会常务理事。建国初,任市民建分会、工商联筹委,小桥区工商联、土产同业公会主委。1952年市工商联成立后,分别连续三届和四届担任副主委、主委,是福州工商界传奇式的人物。改革开放以来,历任省市民建常委、主委,省和全国工商联副主委、执委,省人大代表和政协常委,市人大和政协副主任、副主席。
  副主委王贤镇(1905-2004),福州仓山人。祖父佃农出身,为改变穷困生活,先后将四个儿子送进城内商店当学徒。父王孙崇艰苦创业,在榕、沪两地经营南北货、土产批发生意,还与人合伙开设铁行,是个独立开业的商行老板,到王贤镇时王家已成为福州的富商之一。王自幼聪颖好学,8岁入私塾,17岁入英华中学,22岁进协和大学深造,对化学特感兴趣,深入研究酿造及细菌学。毕业后积极筹办酱油与酒的酿造企业。1931年与其弟王贤樵和内兄陈锡璜合股在仓山洋洽创办“民天”食品厂,他自任经理。因产品质优价宜,在十余年的时间里业务兴盛,并兼营糕饼、糖果、干果、蜜饯等。以“民天”作为商标,发展成为有“一厂六店”的大企业,有职工二百余人,开了名牌企业设立“连锁店”的先河。1943年生产的“四半酒”和“豉油膏”成为福州名牌货饮誉海内外。解放前,他曾任市酱业同业公会理事长。1945年毅然加入民盟地下组织,并帮助林植夫开设一家小酒厂,以掩护革命活动。解放后,他历任市酱业公会主委、省市政协常委和人大代表,市人委委员和工商联副主委,省民建专职副主委兼秘书长。
  上述5位市工商联第一、二届正、副主委与刘栋业、蔡友兰、倪松茂、丁日初、王国桢、林光楣、尤德锜、薛奎松、梁天宝等,都是福州解放初期工商界的精英。他们配合政府为工商联做了许多卓有成效的工作。
  首先,协助政府引导私营工商业者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服务。推动会员企业参加工商业登记、重估财产、改善生产经营管理、踊跃纳税、购买胜利公债、支援前线、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等做了大量工作。
  其次,积极发动私营工商业者参加土改、镇反、“三反”和“五反”运动,从中接受爱国守法教育,调动他们生产经营的积极性;淘汰不利国计民生的企业,大部分工商户都获得较好的效益。1953年被工商界称为“满堂红”之年。
  再次,1953年国家颁布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实现“一化三改”。他们发动和组织行业骨干,协助政府开展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工作。
  1956年1月16日,省委书记叶飞提出春节前福、厦两地完成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任务。18日,在他们的努力下,尚未合营的48个行业向省市领导呈递合营申请书,至此,全市80多个工商行业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或转为国营企业,或成为合作组织。
  最后,组织和推动原工商业者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改造,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并积极配合各专业公司进行清产核资、定股定息、人事安排、公私共事关系调整商业网等项工作,特别是经市工商联推荐,政府安排了工商界骨干担任企业科、股长以上职务人员639人,选任董事会董事长、董事99人,合计738人。
  如今的市工商联仍继承优良传统,做好党和政府的帮手,为“海西”经济区的建设再立新功。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