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史话趣闻

爱国侨领的大手笔---胡文虎捐建千所小学校舍及其他

发布时间:2009-01-07 来源:福州市档案局(馆) 字体:【大】【中】 【小】

  爱国侨领的大手笔
  胡文虎捐建千所小学校舍及其他
  1935年胡文虎到福州时的合影

私立福建学院“文虎纪念堂”示意图

■陈咏民文/图


  著名“万金油大王”、著名侨领胡文虎上世纪30年代初期就和福州结了“缘”。他的“虎标永安堂”福州分行于1934年在台江大桥头十字路口开业,这是一座高大的三层西式洋楼,屹立于南台最繁华的车水马龙热闹地段。
  1935年11月胡文虎先生来福州参观,受到当时省会各界人士的热烈欢迎。图为胡文虎(左四)在萨镇冰(左三)等人的陪同下,参观福州“全球通讯社”时留下的历史照片。通讯社穹形的红砖大门用榕树叶、花朵扎起了一座“彩楼”,门上方悬挂着“欢迎胡文虎先生莅省观光”的横幅。胡文虎身穿西服,手拿富有南亚特色的礼帽,面带微笑。
  胡文虎曾捐资在福州大庙山上的私立福商小学建一座“文虎楼”(今福州四中校园内);他还参与捐资建设下杭路的南郡小学和吉祥山的“省立医院楼”等。1936年他参观视察了私立福建学院暨附中后,即慷慨捐款,捐建福建学院两层青砖楼“文虎先生纪念堂”。楼在今福州二中校园内。此外,胡文虎还向省府捐资二万元用于修建公共体育场、健身房与游泳池。
  福建省档案馆馆藏有多宗有关胡文虎当年捐资办学的珍贵档案史料,其中最重要的是捐建千所小学校舍。民国25年(1936年),鉴于我国教育的落后和不普及,尤其是许多贫困山区还缺乏起码的小学校舍,很多适龄儿童上不了学的状况,胡文虎慨然决定捐资兴学,重点放在初级教育,计划于五年内在全国范围内建筑小学校舍一千所,每所建筑费国币3500元。其中,拟在福建省捐建小学校舍80所、广东50所、广西30所、贵州20所,其他各省各10所。这些小学校舍的建筑,均由各省政府成立专门委员会负责管理和组织实施。
  最先实施建筑小学校舍的是福建80所,浙江、江西各10所。当时,福建省专门组织成立了“胡文虎捐建小学百所管理委员会”,由福建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厅长郑贞文等3人任常务委员,萨镇冰等14人任委员。并由该会发函通知各县市政府及特种区署召集各该县(市、区)党部、商会、教育会协同拟定建筑小学地点及具体办法。其分配原则多以县市及特种区为单位各建一所,闽侯县因原系两县合并,特分建两所,以上共有73所;其余7所则分配给需要教育最为迫切的几个山区县份,即崇安、龙岩、长汀、连城、建瓯等县分别增建一所,另外,永定县是胡文虎先生的家乡,特增建二所,建筑校舍以新创学校为原则,但其原有学校校舍破烂不堪而成绩优良者也可以酌准改建。申请建筑校舍还应具备四个条件:1、能招集学童100人以上者;2、有公地中敷建筑者;3、有相当开办费者;4、每月能筹150元以上经常费者。据统计,至抗战爆发前夕的1937年,共建成小学校舍70余所。分配在福州捐建的是台江“文虎路”的“文虎小学”。地址在今支前路台江第一中心小学。1947年,台江文虎路改名“正义路”,一直沿用至今。
  由于抗日战争爆发和其他原因,尽管胡文虎先生原先计划在全国各地捐款兴建一千所小学校舍的宏愿未能实现,但他在福建、浙江、江西等地捐建百所小学校舍的创举和热心教育的可贵精神,为我国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功不可没。如今,全省各地当年由胡文虎先生捐建的小学有的已恢复“文虎小学”、“文虎楼”、“文虎堂”等原名,以纪念胡文虎先生的功绩。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