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福州永德会馆
永德会馆近景
位于星安桥的永德会馆
■林璧符林宗馗文/摄
坐落于福州下杭路张真君祖殿斜对面的永德会馆,历史悠久,中西融合,文化内涵丰富,极具保护价值。目前仍“养在深闺人未识”,鲜有人知。
永德会馆中的“永德”为永春、德化两县的简称。清初沿袭明制,永春、德化两县均隶属泉州府。雍正十二年(1734年)升永春县为福建布政使司直隶州,德化县归永春州管辖。两县地域毗邻,所产陶瓷成为省内对外贸易的大宗商品。经济利益让两县商贾紧密联系,“永德堂会”、“永德会馆”、“永德同乡会”先后建立,除省城福州建有永德会馆外,国外如马来西亚、新加坡等也建有永德会馆。
永德会馆地址在南台硋埕里20号。“硋”即福州方言“瓷”,“硋埕”即瓷器专卖市场。因德化人在此经营瓷器而得名。福州永德会馆始建于清雍正年间,光绪间重修,民国20年(1931年)重建,为两县在榕商帮集资所建。永德会馆是一座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西方建筑元素相融合的近现代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24平方米,9柱8间排,其中正厅两侧厢房,东厢1间、西厢4间。一、二层高度各4.5米,西式风格居多。第三层歇山顶,层高5.5米,面积400多平方米,系重建时将清代福州会馆建筑中的厅堂部分依原样搬建在顶层,形成中国传统建筑与仿西洋建筑叠加的独特风格。大门门额嵌大理石刻镏金牌匾,榜书“永德会馆”。
永德会馆地处星安桥与旧三通桥之间,与上下杭街连片,距中亭街百米。门前星安河环绕,设有道头,通江达海,并可沿大樟溪上溯达德化水口。南台是福州的商贸中枢,万商云集。明清至民国时期,来自各省及省内各地商人在南台建会馆30多座,联系广泛,推销商品十分便利。福州开埠后,仓前山一带洋行林立,不少外国商人到硋埕里采购德化瓷器。从人文环境看,附近还有抗元民族英雄陈文龙尚书庙、张真君祖殿,以及东金寺、法师亭、状元府、九使庙等名胜古迹。
福州解放后,永德会馆作为公产,由台江区房管局管理,先租给台江区草席厂作厂房,后租给福州汽车改装厂。上世纪末,汽车改装厂停产,台江区房管局又将会馆房屋租给福州市清辉文化工艺厂。永德会馆基本完好,轻度破损。
历史上,德化瓷器曾大量从福州港出口。1720年清政府允许外商设立“公行”。各地商人在福州建立会馆,永德会馆也在其列。永德会馆的建立,对推动永德经济发展和福州内外贸市场繁荣发挥了积极作用。
长期以来,永德会馆被作为福州永德商帮堂会、商会、同乡会的活动场所。
上世纪40年代。永德会馆林青山等人发起成立永德同乡会。报经福建省政府核准备案,成立大会于民国35年(1946年)11月30日在永德会馆礼堂召开。福州市市长严灵峰派陈中孚等人到会指导并监选。出席会议会员代表93人。选举李怡星、王晃等九人为理事;丘华玉、林子白、林青山等为监事。12月3日理监事选举李怡星为理事长,林青山为常务监事。同乡会以永德会馆为阵地,定期每月一聚会,每次聚会少者五六桌,多则十几桌。同乡联谊卓有成效,协调关系、拓展商务、倡导公益,还为来榕同乡介绍工作、提供食宿。福州解放前夕,永德会馆人员纷纷迁移境外定居,如林青山等人到香港、王士性等人到台湾。黄其禄原移居台湾,后随儿子到美国居住,去年他故地重游时,已是98岁高龄。
会馆的大门及正厅石刻镏金楹联,均以“永德”冠头,如大门“永命肇基盛典桃源昭奕襈;德星耀彩华轩榕会煥祥辉”等,体现两邑一体。永德会馆内还供奉本邑爱国华侨神像并立碑赞颂,这是在其他会馆内难以见到的。《桃源翁李立斋先生传赞》石碑嵌在会馆一楼正厅后墙左下方。
永德会馆内设有戏台。每逢神诞节日演戏,演福州闽剧,有时也演闽南高甲戏,以及提线木偶戏。行帮借此机会聚会欢宴,联络感情,增进同业之间的和谐。
永德会馆是研究商帮精神文化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