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民俗风情

福州摩崖石刻之岩画和造像(下)

发布时间:2023-12-08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埠头山摩崖造像

埠头山摩崖造像位于鼓山镇埠头山西坡峭壁上,海拔500多米,与凤池山白云洞隔涧相望。站在造像前,危岩如削,犹如悬空踏底;俯瞰山下,榕城景色尽收眼底。造像西向,摩崖高150厘米,宽990厘米。造像分浮雕和阴刻两组。浮雕有9尊佛像,其中有6尊完整,1尊仅有较完整的头部,2个以圆圈代替头部。完整的6尊佛像均容貌丰满,头戴螺髻帽,结跏趺坐。底座有的饰莲花、有的饰云纹图案。佛像通高分别为160、140、127、115、95、88厘米,宽分别为75、70、66、63、55、50厘米。仅雕完整头部的佛像高32厘米,宽23厘米,头戴帽,脸部丰满。阴刻一组有2尊佛像,一尊结跏趺坐于座台上,通高160厘米,宽28厘米。另一尊仅凿一个圆形头部。阴刻一组的佛像因制作简陋且风化严重,难于断定名称。浮雕一组的佛像名称说法不一,一种是把完整的6尊佛像称为“六罗汉”,把与其并列的另3个头部视为后人增刻。罗汉,又称阿罗汉,受众生供养。为释迦牟尼的十种称号之一,又作为小乘佛教修行四果位之最高果位。六罗汉,《佛学大辞典》曰:“合佛与佛最初度之五比丘为六罗汉也。以此时人间始有阿罗汉六人故也。”另一种是把完整的6尊佛像加上另一个较完整的头部称之为七佛。七佛,释迦牟尼及其以前的六代佛的合称。据《长阿合经》卷一载:七佛为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释迦牟尼佛。丁福保《佛学大辞典》称为过去之七佛,并引用四分律比丘戒本曰:七佛为“毗婆尸如来、尸弃如来、毗叶罗如来、拘楼孙如来、拘那含牟尼如来、迦叶如来、释迦牟尼如来”。

埠头山摩崖造像的佛像名称有待考证,其年代也有待探讨。从佛像的丰满脸部等造型和须弥座饰莲花图案,以及佛像风化程度来看,疑为宋代之作,也不排除凿刻于唐五代的可能性,断代问题有待专家学者进一步论证。

东岐山摩崖造像

亭江镇东岐山东麓观音岩上阴刻一座宝塔,塔身刻有一尊观音像。摩崖高315厘米,宽150厘米,东向。宝塔单层,通高413厘米。塔刹高200厘米,刹座两角翘起,刹杆呈相轮状,刹尖为葫芦状。须弥座三层,用6条横线和若干条弧线刻制,高89厘米,宽106厘米。塔身高124厘米,宽84厘米,塔身镌有5行38字楷书题刻:“僧义璋、妙宝募缘建会坪田亩结基铺路计二百二十丈,庆元丁巳鸠工,开禧丁卯告毕,爰纪于石。”在塔身中下侧靠近须弥座之处刻一个佛龛,龛内镌刻一座观音造像,造像高23厘米,宽16厘米。观音结跏趺坐,慈祥端庄,形态逼真。东岐山摩崖造像与摩崖石刻于1992年被福州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七佛坑摩崖造像

在连江县马鼻镇拱头村西北6公里鲤溪源头,西北向,凿刻于3米多高的岩壁上。造像7尊,正中一尊结跏趺坐于莲花座上,两眼平视,左手前垂,平放左膝上,右手而前上举,托一宝珠于右肩下,神态肃穆。两侧各立三尊待从,即两前侧各立一尊持剑金刚,后两侧各立两尊合掌佛像。

《连江县文物志》记载:七佛为宋代雕造,中间坐像为释迦牟尼佛,佛像所在地为七佛庙遗址,在地表下出土有宋代莲花佛像砖2块、葵花形瓦当1件、陶罐1件。

瑞岩山弥勒造像

在福清市海口镇瑞岩山坡。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邑人以天然岩石巧妙凿成。弥勒造像圆头宽嘴,两耳垂肩,项挂念珠,身着袈裟,袒胸露脐,左手捻珠,右手抚腹,盘腿而坐,笑容可掬,高9米,宽8.9米,厚8米。在石佛的腿、腰部,还雕琢3尊高0.6至0.8米的小罗汉。

瑞岩造像是元代石雕艺术的佳作、福州现存最大的弥勒石雕像。像旁的瑞岩山上,有宋、元、明、清100多段摩崖题刻,及明代观音石造像等,以元代王伯显、明代叶向高、戚继光等题刻较为著名。瑞岩弥勒造像于198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瑞岩山观音等造像

在福清瑞岩山观音洞岩顶,与瑞岩塔下独醒石相邻。在岩壁凿一个高162厘米、宽110-119厘米的佛龛,龛内雕2尊造像,一只飞鸟,均为高浮雕。正中为男子造像,站立,高137厘米,宽43厘米,头戴帽,身穿佛服,脚踏莲花座,两手横于腹部,其右手伸出手指贴于胸前,形态端庄,肃穆庄严。佛像右侧有一尊童子的坐像,赤脚,坐于莲花之上,双手朝立像合掌,做祈求状。佛像左上侧雕一只飞鸟,似飞雁。

造像名称一说为大士与善财像,明《瑞岩山志》、清《海口特志》、民国《续海口志》合刊的《海口志》记载:“半岩亭,……乃一石室,中有大士并善财像,皆就石壁琢成者。前有小石塔,即与独醒石对峙。”大士,佛教称为佛和菩萨,如观音大士;善财,即善财童子。此造像应为童子拜观音。观音,原译作观世音,唐代避太宗李世民名,略去“世”字。观音有男相和女相。福州十邑现存观音造像多为女相,少数为男相。闽侯县竹岐乡观音寺今尚存一尊雕刻于大德五年(1301年)的男相观音。瑞岩山造像两侧有摩崖石刻,因年久风化,难于识别。此造像疑凿刻于元代,断代问题有待进一步考证。

名山室灵龟洞

佛教故事造像

名山室,在永泰县大洋镇棋杆村东北的高盖山中,周围有峰、岩、石、台、殿、洞、室、潭、池、泉等众多景观,相传为汉代徐登、赵炳学道飞升处;唐文德元年(888年)始建,五代天成年间(926-936年)赐额“名山室”;1926年重建殿堂、楼阁。

佛教故事造像在名山室仙君殿东侧灵龟洞内,位于洞北岩壁上,高约2米,宽10余米。造像为浅浮雕,分宋、元两期。宋代雕刻残存“华严三圣”像的大象头部及象鼻等。元代雕刻当是凿在“华严三圣”像磨损之后,有“萨埵那太子舍生饲虎”、“太子宣言”、“鹿野苑说法”、“天人赞鹤”、“石佛浮江”等佛教故事系列造像,以及佛龛、石柱、石香炉、须弥座等。其中相传为元代民间信奉的“白莲菜”莲社七祖造像,较为罕见。整体构图较为散乱,造型简朴,当出民间工匠之手。洞内还有佛龛、石观音、石香炉。

名山室石窟佛教故事造像是研究福建宗教传播和石窟艺术的珍贵实物,1991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庐山石仙造像

在福清市城南约15公里的福庐山,位于福庐寺边。造像是利用一块酷似人形的巨岩雕琢而成。高315厘米,宽406厘米,厚280厘米。造像屈膝盘坐,袒腹含笑,右手抚耳。相传叶向高在指挥开山辟石时,突然有旨召其进京,石匠认为吉凶未卜,遂凿石以志吉,并雕其手摸耳,以“耳听消息”。造像雕成后,叶向高果官复宰相之职。张德濬见造像有感,撰《石仙》诗以抒怀:“羽化何时不记年,耳听消息总茫然。只从林麓相朝暮,不管桑田几变迁。石里泉流沙里汞,烟中霞见火中莲。为询世上熙熙者,何似山间一醉仙。”(引自1998年《福建文博·福清专辑》)

鼓山竺道生摩崖造像

竺道生摩崖造像,在鼓山灵源洞南侧溪涧西壁。造像东向,阴刻,高245厘米,宽190厘米;竺道生结跏趺坐于蒲团,头戴僧帽,身穿僧袍,双手捧读经书。像左侧有4行草书,正文字径16厘米,旁款字径6厘米。文:“顽石点头。庚午夏日与王清祖、王灼祖、林士新、林继山……游到此。仙游李霞。”李霞(1871-1938),字云仙,仙游县人,民国画家,仙游画派创始人。“顽石点头”为佛家传说。清翟灏《通俗篇·地理·顽石点头》:“《莲社高贤传》:竺道生入虎丘山,聚石为徒,讲《涅槃经》,群石皆为点头。”

鼓山佛字摩崖造像

鼓山佛字摩崖造像,在鼓山更衣亭东侧,位于古石磴路北侧巨岩上。造像南向,阴刻。像高71厘米,宽42厘米。造像用一“佛”字镌刻而成,佛像结跏趺坐,作诵经状。旁刻“南无佛陀清”五字行书,字径7厘米。佛,梵语buddha(佛陀)音译的略称。亦译“佛驮”、“浮陀”、“浮屠”、“浮图”等,意译“觉者”、“觉”。觉有三义:自觉、觉他(使众生觉悟)、觉行圆满。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