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4-07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一)
相传三月三是黄帝的诞辰,中国自古有“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生轩辕”的说法。早在上古华夏,上巳就已成为大规模的民俗节日。人们会在这一天走出家门,集于水边,举行规模盛大的祓禊仪式。
祓禊,音“福戏”,又叫修禊。《左传》杜预注曰:“祓,除凶之礼。”东汉应劭《风俗通》有释:“禊者,洁也。春者,蠢也,蠢蠢摇动也……疗生疾之时,故于水上衅洁之也。”祓禊,即以流水洁净身体、让灾厄与疾病随水同去的一种风俗。《论语》有云“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写的就是当时祓禊的情形。
事实上,上巳祓禊是华夏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智慧结晶。《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洁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洁。洁者,言阳气布畅,万物讫出,始洁之矣。”先民意识到,三月季节交替,阳气上升,阴气尚未退尽,此时最易患疾。而畔浴可以洗涤宿垢,去除冬日所积病害,减少夏日发生传染疾病的可能。于是通过自然洗礼达到免疫卫生效果,加之袚禊仪式,完成祈福迎祥的朴素愿景。因此,上巳节原初意义为“古人春季袪疫祈福的卫生保健民俗”。其所蕴含的精神追求,折射出了华夏民族的生活观念与价值观,是中华“福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与宝贵遗产。
(二)
西晋末年,司马睿偕王导渡江至建邺,月有余,未见江东望族一人登门。王导深感忧虑:晋室南迁,若无当地士族支持,恐难站稳江东。西晋永嘉四年(310年),王敦南渡,王导找其商定,借三月上巳,导演一幕为司马睿立威的大戏。上巳当日,全城百姓修禊于九曲青溪。司马睿亲临禊事,“乘肩舆,具威仪”,王敦、王导等著名士族随从其后。江东望族见状莫不惊惧,纷纷叩拜,司马睿威名始建。不久,西晋亡,司马睿顺利建立东晋政权。五胡乱华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之一。东晋虽只是维持偏安,却为华夏保存了一片自留地,华夏文明的火种得以延续不熄。此乃上巳“福泽”的高光时刻。
如果说司马睿经历的这次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上巳节,那么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一次上巳节,无疑是王羲之发起的兰亭雅集。
魏晋南北朝玄学盛行,上层社会中许多人受老庄影响,或放情山水,或隐归自然。三月初三,正值暮春,百草茂盛,天清气朗,正是游山玩水的好季节。因此,上巳游春饮宴之意越发浓郁,逐渐派生出另一项重要习俗——曲水流觞。
东晋永和九年(353年)上巳节,大书法家王羲之,召集了谢安、谢万、孙绰、王献之等42位名仕,修禊于会稽山阴之兰亭,“群贤毕至,少长咸集”。众人临溪列坐,以觞盛酒置于曲水上游,听其随波而下,止于某处,则其人取而饮之,并赋诗一首。若才思不敏,无法赋诗,则会被罚酒三斗。期间共得诗三十七首,众人提议将之编撰成集,并推举德高望重的王羲之作序。半醉半醒的王羲之也不推脱,乘着酒兴,用鼠须笔在蚕纸上,即席挥洒,心手双畅,写下了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
有了书圣的风雅前例,三月三这个官民游乐的好日子,更成了骚人墨客赋诗的好机会。诗圣杜甫《丽人行》诗曰:“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绘了唐代长安城上巳节的盛况。苏辙在《上巳》诗中也叙述了宋代禊饮的过程。上巳题材佳作频出,不仅让后人得以一饱眼福,也使得修禊、游春、曲水流觞等习俗传承有序、绵延不绝,还辐射到日本等地,成为一道独特的中国传统文化景观。
(三)
福州山水俱佳,风光旖旎,人杰地灵,贤才辈出,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优越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和浓郁的文化氛围中,福州积淀了深厚的上巳文化。其分布之多、持续之久、内涵之丰,不仅独步八闽,而且誉满海外,是闽都文化和福文化的瑰宝。上溯其史,与福州建城时间相当,迄今已有2200多年。桑溪、圣泉、南湖、东禅、冶山、西湖等名胜,俱为暮春上巳“打卡之地”。
根据宋梁克家《三山志》引庆历《闽中记》载,宋时福州郡守上巳禊饮之地有三:一曰南湖禊游亭,二曰东禅秉兰堂,三曰圣泉曲水亭。南湖位于州西南(今乌山西南麓),唐五代时辟之,以接西湖之水灌于东南。北宋政宣年间,福州郡守黄裳、陆藻皆登禊游亭,观龙舟竞渡。东禅寺位于白马山(今晋安区岳峰镇世欧澜山),宣和五年(1123年),福建提刑俞向移瓯冶亭木植于其内,因袭兰亭修禊而置“秉兰堂”。山阴有温泉,名宦雅士慕名而至。北宋著名文学家王逵题诗《上巳游东禅》,将其媲美永和兰亭:“紫陌破清晨,雕鞍映画轮。因修洛阳禊,重忆永和春。锦绣荀香度,楼台梵宇新。忙中得闲暇,来见解空人。”在福州政绩斐然的北宋名臣程师孟题有同名诗《上巳游东禅》:“出城林径起苍烟,白马遗踪俗尚传。第一僧居兰若处,几番身醉荔支前。百年骚客来题寺,三月游人作乐天。更爱堂头迎太守,路旁先坠碧云鞭。”沐汤啖荔,好不快哉!圣泉寺位于东山下(今晋安区鼓山镇),有“曲水亭”,亦为俞向所立,“惟暮春,祓除之日,率群僚,惟意所适”。
冶山,又名泉山、将军山,也是福州古代上巳禊饮之所。宋《三山志》载,山有佚老庵,宋嘉祐八年(1063年),郡守元绛建会稽亭、流觞亭于其侧,并题诗《流觞亭》:“春风流水出岩扉,载酒轻舟飏彩旗。把得玉杯还自笑,老翁真个似童儿。”山下有禊游堂,亦为宋时所建。明王应山《闽都记》载:“巅有九曲池,岁上巳日,郡人修禊于此。”明代诗人邵傅《同郭东皋诸游将军山九曲泛觞》诗:“楚楚集群贤,闽山三月天。风宜花草径,酒称果蔬筵。倚杖晴登石,浮觞曲引泉。因询郭有道,何异永和年。”至明末,禊游堂废,流觞池尚存,入民居。今冶山尚存“九曲”“九曲池”等上巳古迹。
闽都上巳古迹还有西湖、乌石山。明清以来,孙昌裔、曹学佺、陈一元、邵标春、张景祁等骚人墨客游湖修禊,留下鸿爪雪泥。民国5年(1916年),何振岱重纂《西湖志》时,在原西湖八景的基础上,增填新八景,其一即为“湖亭修禊”。而明末清初学者陈濂曾在乌石山题诗《游仁王寺》,有云:“坐引流觞浮竹叶,厨开香积饭胡麻。”
闽人流觞之盛,亦是山水之盛,更是文风之盛。正所谓“福人居福地,福地福人居”,上巳修禊的本质,也是修福气。
(四)
“雨足郊原农事忙,桑溪有客到流觞。”福州暮春上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但要说最具代表性的名片,当数桑溪雅集。桑溪,在城东(今金鸡山东麓),本名“双溪”,因汇流二溪同源于青鹅山而得名,后称桑溪。明嘉靖五年(1526年),岳峰东门人龚用卿状元及第。乡士路入京师者,皆道经于此,又称“登云”,寄寓平步青云。登云路下,水流迂回曲折,清澈见底,遂有“曲水”之称。桑溪上巳,发轫于秦汉,历唐五代、两宋、明、清直至近代,乃闽都名仕流觞、修禊、游春之佳选。
战国晚期,闽中有无诸者,自立为闽越王;后北上反秦、佐汉灭楚,于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被正式册立为闽越王,此为福建历史上第一个地方政权。史传每年三月上巳,闽越王无诸宴集群臣于桑溪。福建存世最早的地方志《三山志》即有记录:“桑溪,在闽县东,乃越王无诸于此为流杯宴集之地。”后世史志亦延此说,以为八闽上巳之始。
五代后唐长兴四年(933年),王审知之子王延钧称帝,建立闽国,为福建历史上第二个地方政权。相传暮春上巳,王延钧与皇后陈金凤等一众后宫也到桑溪修禊。民国陈衍《闽侯县志》描绘:“金凤偕后宫,杂衣文锦,列坐水次,流觞娱畅,穷日以返。沉麝之气、环珮之响、燎炬之光,达于远近。途中丝竹管弦缤纷奏和,清音入云,观者塞道不能前。”可见盛况空前。
至宋代,福州上巳活动更盛。是时,郡人出城游春尽赴东郊。城之东门称“行春门”,门外有桥称“乐游桥”,桥外有亭称“迎春亭”。每逢上巳,东门外门庭若市,热闹非凡。宋宣和间,福建提刑俞向建禊游亭于桑溪,文雅之士云集,“村民结庐卖酒,常以茅簟、蓑衣留客寄宿”。
元代开始,全球气候持续变冷,转入小冰河时期。三月上巳万物未醒,春水未畅,禊饮游春推延,渐与寒食、清明二节杂糅相并。至明晚期,桑溪流水如故,然游辙久荒。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文学家、藏书家徐熥、徐
兄弟查考郡志,寻得桑溪曲水和禊游亭旧迹。上已祓除之日,集诸贤禊饮其上,恢复桑溪雅集。徐熥《桑溪禊饮》吟有:“暮春有余闲,出郊骋游目。桑溪激清湍,澄泓递洄洑。微暄起川涘,轻阴垂灌木。群贤互箕踞,浮觞沂溪曲。”四年后,闽剧鼻祖曹学佺偕赵世显、陈价夫等16位诗人上巳会于桑溪,仿先贤流觞禊饮故事,极尽风雅之事。陈价夫诗曰:“茂林修竹,清流激湍。春禽弄波,晴翠映澜。千载一集,兹游实难。觞来勿辞,请君尽欢。”又十年,晋安诗派代表人物谢肇淛偕林谨任、王永启、徐等人再赴。徐
诗曰:“维兹春暮,既令且和。良俦至止,载咏载歌。冥心川上,涤志崇阿。缅怀古哲,感彼流波。”今登云仍存赵世显等人万历癸卯上巳摩崖题刻和曹学佺“跻胜”二字摩崖榜书。
清代,桑溪雅集不减,其中以名仕魏杰诗成最多,如《上巳日桑溪流觞》诗中有句:“酣醉共须拼酩酊,狂歌直欲咏沧浪。登云路迥神仙渺,修禊亭开草木香。”著名文学家叶观国《榕城杂咏》有诗:“一曲桑溪浅黛渟,绝佳风日小兰亭。如何曾集群贤地,寂寞雕鞍不更经。”博物学家郭柏苍则在《乌石山志》中称,他在桑溪有上巳雅集题刻。而时任台湾府儒学训导的学士刘家谋,每到上巳日便惦念桑溪修禊事,写诗寄友曰:“故乡禊事话桑溪,酒侣吟朋迹久睽。愁绝行春桥畔柳,年年天末望归蹄。”双溪一源,和风鼓畅;我有旨酒,与子同斟。今闽台两岸流觞共乐,何尝不可?
对桑溪雅集念念不忘的还有译坛泰斗林纾。民国12年(1923年),寄居北京的他以桑溪为题创作了一幅《水边觅句图》,并题画诗:“衰柳斜阳水上头,诗人觅句水边楼。年来涉笔皆乡思,写出桑溪一半秋。”还在册页写道:“吾闽桑溪,山中细水分数道出。居人隔溪而居,倚杖柴门,淙淙入听。此中不知得多少诗思,恨领解者少耳。”每逢佳节倍思亲,桑溪俨然是在外漂泊的闽籍人士表达思乡之情的重要载体。
“桑溪上巳”不仅是一项民俗活动,也是一个精神寄托,是集闽都两千多年福气、才气、人气、和气于一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有福之州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山水城市,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滋养和坚强的文化支撑。
作者:十九先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