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福州民间“夜生活”谈往

发布时间:2020-11-04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福州古有“闽越都会、东南重镇、海滨邹鲁”之称,民间的“夜生活”,不但历史悠久,而且内容丰富,反映出商贸繁华与文化发达的景象。

  据清《重纂福建通志》卷二十九记载,福州早在一千年前的唐代天复年间(901-904年),南门安泰桥两岸上就建有晚上供人饮乐的歌楼酒馆。发生于唐末五代的闽剧传统剧目《荔枝换绛桃》的一对男女爱情的悲剧,就发生在那里。当年安泰桥一带,南台闽江内港的小船,载着海鲜、土特产等,可以在安泰桥下的小道头靠岸卸货,提供给那里的酒家饭店做宵夜用。安泰桥南门附近设有“轿馆”,可供那些有钱人家宵夜后乘坐轿子回家,十分方便。

  宋代神宗熙宁年间(1069-1077年),任福州知州的江西人曾巩(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夜过利涉门》诗中写道:“人在画船犹未睡,满堤明月一溪潮。”清代诗人张绅在《杂忆福州》中写道:“城中到处小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都是对古时福州民间夜生活的生动写照。

  福州的夜生活,主要分布在三个地方,一是戏园,二是评话场,三是澡堂。

  戏园又称剧场,老戏园主要有游艺戏园、南华戏园、大罗天戏园、三山戏园、文艺戏园、天华戏园、青年会剧场、东亚戏园等十多处,以及许多宫观庙宇里的戏台。戏园里设有雅座特等位,供当地士绅富豪人家带家眷观看演出。演出期间有一些小买卖的人买张戏票便可进场,穿梭在观众席间叫卖瓜子、花生、糖果、香烟之类,观众边吃零食,边观看演出。

  演出散场后,夜已深了,观众肚子饿了,于是戏园大门口外,早已有许多叫卖鱼丸、扁肉、糕饼、扑扑面的担子,成了一道夜生活的风景线。尤其是卖“扑扑面”的担子很有特色,小贩肩挑一副担子,前后有两个特制的两三层木构架子,前面架子一层放炉子,炉子上面放锅,另一层放食材,如面条、鱼丸、扁肉以及卤汁、葱花等佐料;还有一层放木炭。后面那个架子放碗筷、洗碗水桶等。顾客可随煮随吃,热腾腾,香喷喷,既方便又物美价廉。

  二是讲书场,又称评话场、评话馆,是固定的演出场所,主要的有陶陶园讲书场、义洲白马河下讲书场。这些评话场都是设在池塘湖畔与江边。场内设有竹制的躺椅,旁边有小茶几,听众只要花一点小钱,便可以就席听讲,尤其是书场设在江畔池边,有阵阵清风吹来,仿佛天然空调,听众往往闭着眼睛靠耳朵,听评话先生绘声绘色地讲地方民间故事,十分惬意。

  再有一处夜生活的地方就是澡堂。福州人白天大都忙于开店做生意,出门当劳工,晚上往往会到澡堂洗澡,俗话叫“洗汤”,称“澡堂”为“汤池店”。著名的澡堂有古三座、百合、华清、六一泉、福龙泉、醒春泉、八角井、南星、八仙居、一清泉、三山座等三十多处。澡堂里设有可伸缩的竹躺椅,两椅之间有茶几,夜间灯火通明。澡堂里除了供应有“香片”(茉莉花茶)外,还有小吃“软糕”。小贩头顶竹编的两层小蒸笼,笼上竹盖呈帽型,用棉花包扎起到保温的作用。洗澡者泡完汤便躺在竹椅上,泡一杯花茶,买几块软糕。有的澡堂夜间还请评话先生来讲评话,同时供应光饼、雪片糕等。洗完澡躺在竹椅上边听评活,边尝糕点,是一种十分惬意舒心的夜生活。如果浴客肚子饿了,店员还可到门口附近的馆店代买热气腾腾的面条等小吃。福州老年人还有一种夜生活习俗,喜欢邻里之间结伴同行一起去澡堂泡汤,一来路上可以互相照顾,二来各自带一些干点,互相品尝,三来可以在澡堂里聊天,度过一个休闲的夜晚。

作者:刘湘如、林依光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