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闽海与左海

发布时间:2019-08-28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闽海”一词,广义上是指福建,因为福建是一个海洋省份。海岸线之弯曲长度为全国之最,大小港口与岛屿更是星罗棋布。而“闽海”从狭义上来说是指福州。福州历史上有十几个别称,除了榕城为最有代表性的简称外,还有“闽海”与“左海”则鲜为人知。

  一

  “闽海”一词最早见于记载的是元末明初。被誉为“闽中大才子”之一的福州人陈亮在《泛台江》诗中写道:“千古台江胜,三春上客游。醉乘闽海月,如泛洞庭秋。”说明“闽海”之称已有六百多年之久了。

  明代徐

  (1570~1645)在《榕阴新检》卷八中有一篇文章题目为《闽海异闻》,记载福州民间奇闻逸事。明末清初,民族英雄郑成功的部下夏琳编写有一部编年体的书,记录郑成功三世事,自明末隆武元年至清初康熙二十二年(1645~1683)的历史,十分难得。该书系手抄本,书名叫《闽海纪要》,原藏于台湾总督府图书馆,后经人传抄,现藏于福建省图书馆。

  清代郑杰写的《闽中录》卷六《闽海水族》里,提到《闽海错疏》一书,该书介绍福州丰富的海产品。

  民国元年,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的满清王朝进入了民国时期。民国二年二月,民国政府废除了清政府设府、州的旧制度,把福建全省分别设立四个“路道”:即东路道、西路道、南路道、北路道。东路道包括闽侯、闽清、长乐、连江、罗源、永泰、福清、平潭。民国三年,“东路道”改名“闽海道”,其驻地设在福州。

  民国时期,福州名人杨湘衍先生写了一部以福州闽剧艺人为题材的章回小说,取名《闽海歌儿》,书中收集了闽海(福州)闽剧艺人的逸闻趣事。

  上世纪30年代初,福州发生“闽变”事件,震惊全国。时任国民革命军领导之一的蔡廷锴曾任第十九路军军长、副总指挥。民国二十一年一月二十八日,日本侵略者侵犯上海,他率部进行抵抗,后被蒋介石调到福建“剿共”。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影响下,与红军订立了抗日反蒋协定。1933年11月20日,蔡廷锴同民主人士李济深、陈铭枢、王亚南等百余人,在福州南较场(今五一广场)举行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大会,主张抗日反蒋,发表《宣言》与《人民纲领》,把福建分为4个省,分别是“闽海省”(省会在福州)、延建省(延是南平,建是建瓯,省会在南平)、兴泉省(兴是兴化,泉是泉州,省会在晋江)、龙汀省(龙即龙溪,汀即长汀,省会在龙溪),以及厦门特别行政区。此时,福州出现了“闽海省”的省名。

  上世纪50年代,福州市侨联编印出版一份侨乡报,报名叫《闽海》,发行到海外。上世纪80年代初,《福州晚报》创刊时,副刊的刊名取“闽海神州”,发表过许多读者喜闻乐见的充满乡土气息的知识性文章,受到大家的欢迎。

  二

  “左海”一词最早出自《礼记》:“洗之在阼,其水在东,祖天地之左海也。”原来我国古代地理方位,以“西”为“右”,以“东”为“左”。福州地处我国东海之滨,故有“左海”之称。正如山东又称“山左”,江西又称“江右”一样。过去福州城里曾建有一座大牌坊,上书“左海流芳”四个大字,表示福州是个人才辈出之地。至今,位于三坊七巷附近的林则徐纪念馆,大门高墙左上方镌刻有“左海伟人”四个大字。人民日报社原社长邓拓是福州人,他曾用“左海”笔名发表过许多文章。

  此外,清代嘉庆年间,福州著名文人陈寿祺的诗文集,曾取名《左海文集》。民国期间,福州还有家出版社,取名“左海书局”。改革开放初期,福州新辟了一个公园,取名“左海公园”。

 

作者:刘湘如 林依光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