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锦溪之畔说两村

发布时间:2019-07-31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南屿的母亲河锦溪是由旗山山麓的石壁到石松的九条溪流汇聚而成的。从石壁到仙石这段溪流的溪畔是五都村(前名五溪村),从溪山到石松这段溪流的溪畔是中溪村。

  (一)

  五都村,元朝时为侯官县五都,有五都境之谓。公社化到1983年为五溪大队,乃因境内有五条溪纵横该村,分别为南山际下一条、光明楼一条、乌麻坑一条、三叉溪一条、鼓潭一条,全国地名普查时更名五都村。它坐落于旗山南麓,东至中溪村,西至山洋顶,南至南屿国有林场,北至旗山顶,辖山田、留前、后尾、溪口、溪确、光明楼、宁观、际下等自然村。

  山田自然村 位于五凤落洋五凤里凤尾山后,村前有一大片良田。有山有田,故名山田,主姓罗。该村特色小食是全番鸭灴槟榔芋,有“山田芋灴鸭,好吃没雷讲起(福州话,即非常好吃的意思)”一说。

  留前自然村 曾名刘前、楼前,位于旗山麓下,主姓陈、韩。这里除了与宁观相邻外,其余三面邻山。

  后尾自然村 位于五都村中部,北邻宁观,南邻山,西邻溪确。此地原先没路可走,要到此地,需绕路往村后走,今通大道直达。

  溪口自然村 坐落于五都村中部,东邻溪确,北邻吴厝里,西南邻山。溪水从山上流下,此地处于三叉溪口处,故名。

  际下自然村 地处五都村中部,四面邻山。曾名漈下,地处瀑布之下,“漈”为瀑布俚语,今改为际下。

  溪确自然村 地处五都村中部,西北邻溪口,东北邻乌门,西南邻南山,主姓黄、赖。原名溪壑,“壑”为小水塘。此处昔为碾米地方,后来为手写方便,将“壑”字写为“确”字,且两字的福州话发音相同,故名。

  光明楼自然村 新中国成立前曾名“孤民楼”。出产八月笋,南屿第一。清郭柏苍《闽产异录》载:“旗山孤民楼产笋者佳,最佳者呼七寸绒笋尾。”村民原先居此山上,后都搬迁其他地方。新中国成立初期更名为光明楼,地处五都村北部,四面环山。

  宁观自然村 以该处的观音亭与宁坑,合称为宁观。地处五都村中部,西邻留前,北邻山,南邻后尾,东邻乌门。主姓陈、林、庄。其中,庄姓为五都村诸姓中的佼佼者,出庄巧生、庄文颖“父女双院士”。

  (二)中溪村,地处锦溪上半部之中段,故名。位于南屿西北部,东北邻后山村,西邻五都村,南邻南旗村。辖上中溪、下中溪、坎水、上坎、溪坂等自然村。

  上中溪自然村 位于中溪村上半部,四面皆为农田,原名中溪,主姓何。现村子已拆迁,村民入住中溪新村。

  下中溪自然村 原名中溪港,四面环水,中间一个洲,曾有港口,昔有大船泊此,因地处中溪村下半部,更名下中溪。主姓陈,境内有蕉府行宫古迹。

  坎水自然村 原名“犬头”,民国时曾名耿头。因五条山脉形似狗头,故名。因村名不雅,且此地有溪流,故改名坎水。位于中溪村东部,北邻山,东邻后山村,南邻公路,主姓王。境内有福田寺、石松寺古迹,今有旗山万佛寺。

  上坎自然村 原名“狗尾”,因村名不雅,且位于坎水之上方,故名。主姓苏,早年为关西杨氏与四川眉山苏氏居地。后来,杨氏迁居到湾边对岸的澳岐。村前有宋代南屿古码头、接武桥。昔日桥畔立有石碑曰“东至高岐渡五里,南至黄岸二十里 政和五年”,今圮。境内有“锦溪境”古迹,以及胡氏饮亭等诸胜。

  溪坂自然村 地处蓬莱溪畔,沿溪栽有溪柳,早年有宋代南屿码头、永泰船坞等。境内有蓬莱寺、圣王庙等古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时,设有知青点。

 

作者:柳振土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