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连江杨氏始祖杨震暮夜却金

发布时间:2019-05-20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天下杨,四知堂”。天下杨氏宗祠多以“四知堂”为号。福建连江杨氏,于南宋时迁入连江,繁衍生息,户丁日旺,距今近800年。杨氏家族堂号“四知”,即“天知、地知、我知、子知”,缘自东汉名士、杨氏始祖杨震“暮夜却金”的典故。

  杨氏始祖杨震(52—124),字伯起,东汉名臣,弘农华阴人(今陕西)。他通晓经籍,在儒林声望极高,被誉为“关西孔子杨伯起”。至五十岁时,杨震才开始步入仕途,历任湖北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后官至太尉、龙图阁大学士,深受百姓景仰,被誉为“天下第一廉吏”。他为官正直,不为权贵折腰,敢于谏言,屡次上疏直言时政之弊,因而为中常侍樊丰等所嫉恨。延光三年(124),杨震被罢免,遣返回乡,途中饮鸩而卒。汉顺帝继位后,下诏为其平反。

  “暮夜却金”,是杨震廉洁自律、拒受赠金的千古美谈。东汉永初二年(108)春,杨震调任东莱太守,路过昌邑。当时昌邑县令王密,正是杨震在荆州刺史任内荐举的官员。王密得知杨震已行至昌邑,大喜过望。这天晚上,王密悄然拜访杨震,并携金十斤作为礼物。这般厚礼,意在感谢杨震以往对他的知遇之恩,也期望这位贵人能对自己日后的仕途再作提携。此时,杨震对他的来意心知肚明,当即拒收这份重金,面带愠色地说道:“你我是故人,我了解你的心思,你却不知我的为人,为何?”王密心想,莫非他怕旁人知道才假装客气?他赶忙凑上前去,低声说道:“暮夜无知者。”杨震见他还不明白,不由大怒,厉声说:“天知、地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王密顿时羞愧不已,慌忙谢罪,携金而走。从此,杨氏家族以“一代廉吏”杨震为荣,将“四知”作为弘扬祖德、修身彰德、训诫后昆的堂训。

  杨震家规极严,要求子孙简朴生活,蔬食步行。曾有人建议杨震创置产业,他淡然一笑,说:“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汉末名流孔融曾赞说:“杨公四世清德,海内所瞻。”后汉书对其高度评价,赞曰:“杨氏载德,乃世国柱。震畏四知,秉去三惑。赐亦无讳,彪诚菲,修虽才子,谕我淳则。”

  据《连江杨氏谱籍》记载,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杨氏分支迁入连江,连江杨氏皆系东汉杨震之后裔。数百年来,连江杨氏后裔继承“四知堂”传统,为官为商,诚信创业,人才辈出。

  元代透堡廷臣公,任龙泉知县,升寿州知府;明代杨崇六世同居,誉曰“义门”传为佳话;清代杨凤腾与杨钟岳父子俩进士;民国期间杨起镛代任连江知县;杨潼任连江知县,后迁金门任知县;在土地革命时期,连罗革命先烈杨而菖,是连罗工农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主要创始人之一……

  杨氏家族传承的“四知”精神,正是儒家所崇尚的表里如一,光明磊落。“四知”,以清白之遗,厚子孙无穷,成为千古佳话,世代流传。

 

作者:林风华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