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福州名人

“海军村”不凡的历史

发布时间:2003-10-18 来源:福州市档案局(馆) 字体:【大】【中】 【小】

  “海军村”不凡的历史
  国民党海军参谋长,成了新中国第一任海军司令肖劲光的“参谋”;一批国民党海军将校精英成了新中国海军“智囊团”;福州广积营就是这批海军智囊离休后的家。本周二下午,记者走进那儿探知一段
  ★广积营,一个历史的巧合
  世上的事就有这么巧。1949年春天,刚刚诞生的新中国海军广延人才,大批吸收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参加人民海军建设,并从中挑选出一批国民党海军高级军官,成立了一个高级咨询机构,放在海军首长和领导机关身边当顾问。14年后,这批将领中的许多人年大告老还乡,海军总部就挑中了广积营给他们购买了新建的4座楼房,让这些一生戎马的海军将领能在故乡安度晚年。
  1949年4月2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支海军——华东军区海军成立,张爱萍任司令兼政委,率国民党海防第二舰队起义的原舰队司令林遵任第一副司令。新成立的华东海军,担负着保卫祖国海疆,配合陆军和空军解放沿海岛屿的任务,急切需要培训舰艇人员,修装舰船,迅速形成战斗力。因此,华东军区海军党委决定,大批吸收原国民党海军人员参加人民海军建设,并从中挑选出少数学识技术较好,实际经验较多,且原军衔职务较高的高级人员,组成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放在华东军区海军首长和领导机关身边当顾问。
  刚开始成为这个研究委员会的人有: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中将参谋长曾以鼎。他是海军名宿,宣统元年(1909年)即随当时的清朝海军大臣载洵到欧洲考察学习,抗战期间任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司令,率“楚有”等19艘舰艇与敌血战。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杂志《中国海军》月刊社上校社长郭寿生。他曾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组织驻沪海军参加上海第二次武装起义,后又受党派遣策动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林遵司令率部起义。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上海江南造船所少将副所长陈藻藩。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第三署军官张衍学。原国民党海军办公室少将主任金声,曾接受中共地下党组织的策动,在南京解放时率领一些海军人员起义。
  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后,华东军区海军得知在中共驻榕地下工作站叶可钰等的努力下,有400多名海军精英没去台湾,立即派人来闽设立海军驻福州办事处,招收原国民党海军官兵。第一批240多人,1949年11月离榕,乘汽车历时一个多月到达南京后,从中挑选了10多人进入华东军区海研会,加上原先的一共17人。
  新进海研会的有:杨廷纲,北洋军阀时期跟随孙中山,曾任广州护法政府孙中山的少将侍从武官;方莹,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第一基地少将司令;叶可钰,福州人,原国民党马尾海军练营上校营长;曾国晟,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第六署少将署长;陈景芗,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总司令部军需处少将处长;韩玉衡,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马尾造船所少将所长;何希焜,福州人,原国民党青岛海军军官学校上校教育长;陈可潜,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上海无线电台上校台长;蔡世溁,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军衡处少将处长;陈书麟,福州人,原国民党海军第六署上校副署长;刘孝鋆,福州人,曾任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少将司令;蔡鸿干,福州人,抗战期间曾协助郭寿山创办《海军整建》月刊;郭则汾,原海军翻译,精通俄语。
  曾以鼎任主任,郭寿生、金声为副主任。17人涵盖了海军从指挥作战到机关工作到一线部队到学校、工厂、电台、翻译各个领域。1949年8月28日,毛主席在接见林遵、曾国晟、金声等国民党老海军时说:“你们懂得科学知识,有技术,我们新海军要向你们学习。”
  ★肖劲光“抢”走了张爱萍的“宝贝”
  1950年4月14日,人民海军领导机关在北京正式成立,肖劲光立即派出当时的海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刘道生来南京接华东军区海军智囊团赴京,华东军区海研会从此更名为“海军司令部研究委员会”。但张爱萍还是执意给自己留下了几位“宝贝”,如叶可钰调到海军第七舰队任副司令,方莹调到了海军第六舰队任副司令,曾国晟调到了华东海军后勤部当领导,陈书麟原来也准备调到上海淞沪水警区任副司令,但北京坚决要他,张爱萍只好放人。去京的除陈书麟外,还有曾以鼎、郭寿生、杨廷纲、蔡世溁、陈景芗、韩玉衡、陈可潜、蔡鸿干、何希焜等12人。
  在“海军村”,记者找到了陈书麟的儿子陈仲雄,当时他和母亲、姐姐、两个妹妹一起随父亲到北京。采访中,他回忆当时的情况:父亲一到北京,肖劲光就在北京全聚德烤鸭店请海研会全体同仁及家属吃饭。我印象中肖司令很高,很威武,也很平易近人,对老海军很尊重,说过多次要拜师的话。1958年读高三的陈仲雄得了急性肾炎,休学在家,病好后,肖劲光司令特意批准他与韩念龙的儿子等一起,去青岛海军基地下连学习锻炼一年,熟悉一下准备考海军学院。第二年,陈仲雄考上了海军工程学院船舶电力系。肖劲光司令遇到陈书麟,多次问起他儿子的学习和身体情况。
  陈仲雄还告诉记者,海研会设在北京西城广宁伯街12号,是个大院子,一边办公一边住家。陈仲雄说:父亲生前说过,海军首长对海研会的老海军们非常关爱,政治上很信任,工作上非常放手,生活上更是体贴入微。三年困难时期,物质匮乏,海军首长批准研究委员会所有委员享受“特供”待遇。这些共产党的高级将领与海研委这些原国民党的海军精英们结下了非常深厚的友情,像朋友一般,常一起聊天。父亲身体不好,肖劲光司令知道后,专门教我父亲打太极拳,还嘱咐父亲要坚持锻炼。父亲在身患癌症后仍然活了十年,与肖司令教他学会打太极拳,体质有提高有关。
  ★毛主席多次夸肖劲光的“宝贝”
  肖劲光对海研会的关爱程度,在前不久中央电视台连续放了两遍的连续剧《肖劲光》中可见一斑。到北京后,肖劲光知道海军研究委员会的老海军们多次都有留英留美的经历,爱吃西餐,多次请他们吃西餐。遇到问题,向他们请教。海研会后来陆续又增加了一批原国民党海军精英,其中有:曾贻经,福州人,著名航空专家,曾任马尾海军飞机处副主任;郑震谦,福州人,抗战时海军布雷队大队长;聂锡禹,福州人,原国民党永安舰舰长,后率舰起义,解放后曾任人民海军“遵义”号舰长;陈宗孟,福州人,陈景芗之子,原国民党重庆舰航海官,与邓兆祥一起,组织了重庆号起义。
  海研会为新中国海军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李天均在回忆文章中写到,在华东军区海军时,这批老海军精英完成了五项重要任务:审议军区海军、舰队、基地、水警区、巡防区等指挥系统的组织编制、舰艇编组编队方案;审查修改了海军舰艇部队官兵训练大纲;审查修改海军学校教学大纲;审查海军舰船修装、轻型舰艇制造等方案,提出长江口扫雷的建议;给海军领导机关的干部讲业务课,到学校和舰艇上进行辅导教学和训练,到造船厂检查监督修船等。李天均称“在人民海军初创阶段,的确发挥了不可缺少的参谋作用”。
  在北京,他们更是在肖劲光、刘道生等的直接领导下,提供咨询、建议,协同有关部门办理业务。其中最主要的有: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美军侵驻台湾海峡,支持、纵容国民党军在我东南沿海和长江口一带大肆进行封锁、骚扰。海研会立即提出方案:加紧组织、训练海军部队,提高扫雷、登陆战术水平,清扫敌在长江口布放的水雷,恢复长江口通航,收复长江口附近的敌占岛屿。1950年8月,参与制定海军三年建设规划,提出建议:首先应自制鱼雷快艇,其他舰船如轻型水面舰艇、潜水艇、飞机等则先争取外援,设法向外国订购,仿造,以后逐步自行研制,等等。参与制定了海军培训人才计划,还协同有关部门研究学校教学纲要,审查部分教材;协同军务部门研究、编审部队正规建设的规章制度、条例等。1952年又提出新方案:我海军应在东南沿海加紧袭击敌军舰船,协同陆、空军拔掉敌占岛屿,扩大控制海屿范围,向南伸展,进一步突破敌之封锁,此方案受到重视,我军很快解放了除台澎金马之外所有东南沿海岛屿。他们还提出了建立海南岛海军基地,以保卫南海诸岛的建议,也受到海军首长重视。还接受国务院交给的有关我国领海宽度和海军义务兵役制等问题,提出的方案,得到海军首长和周恩来总理的基本同意。后来为了海军现代化建设,海研会将重点移到搜集、翻译国外最先进的海军装备技术资料上,出版了《外军研究参考资料》杂志,供首长、领导机关和业务部门参考。难怪,毛主席多次对肖劲光说:“你那里宝贝多呵!”
  ★寻觅“智囊团”和他们的后人
  1963年,林彪当上国防部长后,鼓吹“突出政治”,海研会因其人员编成和工作性质,首先受到冲击,于1963年被迫撤销。海研会里的老海军,年轻的转业,年老的回原籍安置。肖劲光知道老海军多是福州人,拨款委托福州军区在其后勤部附近修建宿舍,这就是广积营的“海军村”。后来,还有一些加入新中国人民海军的原国民党海军精英,退休后也住进了海军村,像起义的原国民党“民权”舰舰长程法侃,原国民党海军测量队队长黄剑藩,他起义后成为中国海军测量权威。
  听陈仲雄介绍说,广积营“海军村”有4幢楼,砖木结构,每个大单元有6间宽大的卧房,有厨房,但没有厕所,每个老海军都雇了保姆。父亲住了4间屋子。“海军村”绿树成荫,老海军们还种了不少花,生活得很安怡。肖劲光多次亲派海军政治部的同志来看望这些为新中国海军立下功劳的老海军们,甚至在自己饱受林彪反党集团迫害的情况下,仍然惦记这些为创建新中国海军鞠躬尽瘁的老海军们。在回榕后,北京海军总部和东海舰队还带着不少问题千里迢迢来海军村请教“智囊团”,许多老海军告老还乡后,还当上了省政协委员,有的进省参事室做事。林彪反党集团倒台后,陈书麟再次被请到了北京海军总部,做顾问工作,一直工作到1994年8月3日辞世时,那年他86岁。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年“智囊团”的老海军,听说除陈宗孟仍健在,现在生活在河北唐山外,其他的都已辞世,不少人就是在海军村里走完自己一生的。但还有不少人的后人住在海军村,像聂锡禹的女儿,陈书麟的儿子,蔡鸿干的孙女,方莹的侄孙女等都仍住在“海军村”。“海军村”已于1997年重新修建。○本报记者刘琳
  来源福州晚报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