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福州名人

闽安古镇与闽台文化渊源

发布时间:2008-09-04 来源:福州市档案局(馆) 字体:【大】【中】 【小】

  虎头山清军义冢

郑成功在闽安的水军港湾

■杨成和文/图


  闽安重镇自汉唐以来,就是祖国保卫台湾的指挥中心和军事大本营。闽安戍台重要古迹有:郑爷鼻、清协台衙门、清闽安水师左右营府、虎头山戍台清军义冢、天后宫、迥龙桥、闽安古城墙、闽安炮台、闽安古港、清军旗人营兵房等,还有一批祖籍在闽安的台湾民众的祖祠、祖居、庙宇等。
  闽安郑爷鼻港湾曾是郑成功水军五路大军、三万水师、五百艘战船集泊的军港。清顺治十三年(1656年),郑成功曾用40艘炮舰攻取闽安镇,亲临坐镇,省垣震动,福州城门一日三关。此后14年中郑成功数度进驻闽安镇,把它当做抗清斗争和收复台湾的根据地。郑爷鼻山头是乡人纪念郑成功驻泊水师于此而得名。郑成功水师及陆勇长期驻扎闽安训练,当时闽安港口江面樯桅云集,旌旗耀日。巡检司衙门曾是郑成功驻军的总指挥部。福建和闽安2.5万子弟兵跟随郑成功乘数百舰船,渡海东征驱荷复台,结束荷兰侵占台湾38年的历史,建立了不朽功勋。
  闽安协台衙门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由巡检司原址扩建而成。协署建在闽安古城的西门口,巡检司迁出另建东侧江边。闽安镇巡检司衙门从唐代设置沿袭到清朝覆亡。协台衙门主官为副将,即副总兵,从二品武官。衙门在清代作闽台军事防衙指挥机关。
  清闽安水师左右营分驻闽安邢港两岸,左营驻草尾,建有炮台、驻防兵营及演武厅。右营驻北岸,今仍称右营尾,建有旗人驻防营兵房及操演场。两岸隔河相望,邢港口集泊水师舰船,清初左右营水师巡防水汛广达东南沿海数十县。
  清顺治间设立的水师营汛负责的闽江流域、闽海及台湾澎湖的防务工作,是每年从闽安派出军队到台湾巡防,巡防路线是:高雄-花莲巷-钓鱼岛-基隆-淡水-台中-高雄。闽安协署建成后,清政府在闽安建立的水师营设为左营和右营,闽安派兵巡防台湾改为正式派兵驻守。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收复台湾后,置台湾隶属福建管辖。台湾当时是荒凉之地,台湾军队依然调自福建闽安镇,属绿营兵,设水陆十营,以万人更番,三年毕戍。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闽安协台衙门改设副将驻防,所辖左右两营官兵进入正规应制远戍台湾嘉义、淡水一带万福营驻防,三年一轮换直至清末。至今闽安左府前与右府前的地名,就是清道光年间闽安左右营水师改称左营中军府和右营中军府的驻地。高雄左营是台湾著名军港和海军大本营,就是因当年闽安水师左营派兵驻扎的地方而得名的。
  虎头山戍台清军义冢,位于闽安古镇虎头山东麓,立有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碑。1874年,日军派兵3500名,舰船11艘入侵台湾,闽安左右营将士跟随船政大臣沈葆桢赴台驱日,135名为国捐躯牺牲者的遗骸被运回归葬于此。义冢面向东北,面宽13米,纵深11.5米。古镇深坑里龟山口还有三座丛葬的大义冢,碑载分别是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道光十三年(1833年),光绪戊寅年(1878年)。碑文阴刻:“义冢、左右营重修”等字样,都是轮戍台澎宝岛捐躯殉国清军将士的遗骸,用陶罐运回闽安故地安葬。清军义冢是闽台关系的重要见证。
  闽安天后宫规模宏大、雄伟壮观。《福州府志》载:天后宫一在南台山,一在闽安镇。康熙十九年(1680年),康熙帝准备收复台湾,闽浙总督姚启圣、巡抚吴兴祚为了水师攻取台湾航海平安,在闽安镇城隍顶“龙门”摩崖旁建了颇具规模的天后宫。天后宫建成后的1683年,施琅大将军率闽安水师左右营攻克澎湖,收复了台湾。天后宫门面向海口,香火鼎盛。台湾新竹城隍庙是施琅按照闽安城隍庙图纸仿造。闽安城隍庙是古代船只进入闽江口的第一航向标,这座建筑面积3300平方米、高耸古镇中央凤髻山顶的宫殿式庙宇,成为闽台同胞感情交流的纽带,展示了闽安与台湾深厚的历史渊源。每当闽安台胞听到旅游解说员介绍新竹城隍庙是仿造大陆福建闽安镇城隍庙时,无不泪洒衣襟。
  迥龙桥是古代闽安通往闽江下游和闽东惟一的石桥,清闽安水师左右营隔河设立,来往于此桥。清道光间,古石桥复圮,严重影响军训、交通和海防安全,闽安协镇副将、抗英名将、南澳海坛总兵江继芸和大量戍台将士捐款助修,亲临工地指导,派左营中军府闽安守将颜明亮总理修建工程。历时年余,于道光二十年(1840年),修桥竣工,当年修桥石碑成为省级附属保护的珍贵文物。
  鸦片战争后,英军多次攻陷厦门,窜犯闽海,袭击台湾,江继芸率部抗击英军转战海峡两岸。1841年7月,英国军舰进攻厦门,江继芸被任命为金门总兵参战。8月厦门失陷,江总兵宁死不屈,与把总纪国庆等率兵顽强抵抗,壮烈殉国。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