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福州名人

1936年杨桥巷的拓展工程

发布时间:2008-09-15 来源:福州市档案局(馆) 字体:【大】【中】 【小】

  位于杨桥路的林觉民故居

1936年陈忠顺与省会公务处签 定的工程承揽书

■陈风文/图


  编者按:
  为了进一步弘扬闽都文化,使《闽海神州》更贴近读者,我们与福建省档案馆、福州市博物馆合作,特推出《福州珍档》、《馆藏文物扫描》,以飨读者。
  清代到民国,杨桥巷一直是繁华的商业区。这里的房屋多是前店后宅,主要经营行业是手工业。包括福州著名的“马总铺”和“万福来”皮箱店、“鼎日有”肉绒店、脱胎漆器店、家具店等。民国时期因为有福建省银行等多家银行在这里营业,曾一度被称为银行区。巷子东边的一段大多是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杨桥巷也是名人故居汇集地,著名的“台湾林”家族中的林尔康、林文坊等曾在此居住。辛亥革命时期黄花岗起义烈士林觉民及其夫人陈意映的故居也在杨桥巷,令福建人骄傲的著名女作家冰心也在此居住过。巷西是福州脱胎漆器的发明者沈绍安的世居之所,人杰地灵。古时的南后街灯市,也以杨桥巷尾为最盛,曾有诗描绘其景色云:“黄楼月色杨桥水,照遍钟山万点春。”
  民国时期因为商业的逐渐发达,杨桥巷内人员拥挤,道路狭窄不堪。1936年,福建省政府决定拓宽杨桥巷,修筑马路。这项工程的全过程及当时签订的工程承揽书均保存在福建省档案馆。据档案记载,当时由福建省会工务处将这项工程计划刊登在报纸上,公开招商投标。招标工作开始后,计有罗俊记、崇昌建筑社、兴记建筑社、陈忠顺四家承包商参加投标。1936年3月21日上午10点,在省建设厅所派职员胡迪年的监督下开标,陈忠顺以4844元7角5分的最低价格中标,并与省会工务处签订了杨桥巷马路拓展工程的承揽书。1936年6月,建设厅决定将马路改筑成水泥路面,之后省会工务处改编了工程预算书,最后的工程总预算是9784.69元。
  杨桥巷店铺云集,拓展马路意味着要拆除民房,面临拆迁补偿问题。此后的一段时间内,杨桥巷拆迁户就补偿金额和补偿方式与省会工务处不断交涉。其中包括杨桥巷1号的业主邱信潮、上南路65号(租给鼎日有肉绒店)业主欧寿延、上南路67号业主叶桐孙、南后路258号业主董济川。
  1936年7月15日,前期的房屋拆迁工作完成,陈忠顺与省会工务处签订了正式的工程承揽书,杨桥巷马路的拓筑工程开工。工程承揽书规定工程自合同订立之日起30天内完工,大风雨雪冰冻天气及压路机阻碍除外。承揽书还写明施工路段为上南路至南后路,长度是291公尺7公寸,路面全宽7.5公尺,路面中间铺筑材料为洋灰混凝土,宽5公尺,总工程款是6768元。1936年8月7日,杨桥巷路面开始浇筑水泥。为监督工程的施工,省会工务处还向福建省航空协会借屋一间,派遣三名工程员住在里面以便就近管理。施工期间,交通车行为方便设在杨桥路的分站车辆出入,向省会工务处呈请修筑平坡与马路连接。省会工务处准其所请但要求他要交付因此增加的工料费大洋60元。
  杨桥巷拓展后即称为杨桥路。1973年、1989年,杨桥路又经历了两次拓建,现在已是一条32米宽的大道,路两侧高楼林立。杨桥路上的“林觉民故居”依然白墙青瓦、依旧沉静安然。每年的元宵节,人们依旧提着灯笼从杨桥路和南后街的交接处最热闹的地方回味元宵节的韵味。(省档案馆提供)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