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3-29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许是因了邢港地理上的得天独厚,唐代在此设闽安镇,取“安镇闽疆”之意。宋时为州属四大镇之首。明设巡检司。清设协台衙门管理水师,闽安水师辖内外澎湖列岛百多年。邢港,曾经密布码头、道头、浦头,有水门道、海关埕、员山道3座码头,有八浆道头、拍铁道头、海船道头、慈善道头、菜因道头、庙前道头等,更有贡船浦、深坑浦、登文桥浦、桃溪浦、重云浦等浦头。在邢港下游最开阔的水面设有贡船浦,长3公里许,是集商港、军港、海港于一身的良港,历为闽都外贸重要商埠。
唐天宝元年(742),福州名列中国三大港口之一。唐太宗时,闽安邢港成为重要口岸。 唐文宗时,福州通往南海各国商船均由闽安邢港放洋出海,邢港成为福州从事海上贸易的主要始发地和停泊地。武则天时兴建通海石桥——迥龙桥,辟海通津,引舶入市。闽安迥龙桥历经千年,保存完整,是福州现存最古老的石桥,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标志性建筑。唐代王审知开辟甘棠港,航道途经邢港,使邢港成为福州海上贸易集散地和福州商船与外国海船的停泊地。“秋来海有长阵雁,船到城添外国人”,生动地描写了当年的情景。
宋元明清时期,所有出海商船都是从闽安邢港出发,经闽江口入东海,北上至江浙京津达东瀛、朝鲜半岛,南下通琼粤到东南亚各地,将闽浙盛产的丝绸、茶叶、瓷器、漆器、木料、竹材等物品源源不断运往各地,成为我国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也是我国对外通商最早的口岸之一。闽安,在北宋时期,大规模扩建沿江道头,开辟了福州至钱塘江的航线,把福建盛产的大米源源不断从闽安运往京师,以解决北方大量人口南移所造成的缺粮问题。其时闽安进入鼎盛时期,一时,千帆齐集,海舶云穿。南宋时,邢港延续着北宋时期的繁华景象。绍光十年(1140),造船专家张凌奉旨在邢港造海船千余艘。
明清两代,中国与琉球国频繁往来。明洪武五年(1372),邢港成为琉球朝贡必经之路。琉球贡船及谢恩使、贸易使、进香使和留学生等,均须在邢港登岸。中国派往琉球国的册封使,也是从闽安邢港出发。朱元璋曾派总管推官杨载,出使琉球,并带“善操舟者三十六姓”,前往琉球国授艺,帮助琉球国发展中琉朝贡贸易。
明天顺七年元月,吏部给事中潘荣率400人出使琉球,在闽安打造封舟,经五虎门起舟七昼夜抵达。康熙二十六年(1684),清廷遣海宝和徐葆光二人经邢港往琉球国测绘地图。明清两代册封使,均从邢港出发,并由闽安水师护送。其时,琉球贡船须在邢港停泊,经巡检司会同有司检验封舟,然后驶往福州内港河口,卸下贡品,再候旨进京。闽安镇海滨怡山院(妈祖宫),现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明、清两代,从福州驶往琉球国的册封使船及琉球国贡商船,都停泊此江边,上岸祭祀妈祖后开航,至今石碑尚存。碑文载有“新建天后祠,册封琉球副使内阁中书、长芦宫篆”等字样,是研究福州海上贸易与外交的重要资料。
明代郑和七下西洋(1405-1433),船队六次停泊邢港,闽安古码头为放洋之所。郑和就地招募水手,补充兵源,采购物资,候风出发。闽安至今留有“三宝埕”“三宝街”的地名。元至明代,闽安镇均设立福建省盐馆总卡,负责管理福建沿海各地盐船的税收。《八闽通志》记载,“今省其税,闽安税课局领之”。随着福建市舶司南移福州(1474),暹罗、爪哇、琉球、东南亚各国贡船,均在邢港停泊候检,闽安朝贡贸易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清代设立闽安武口海关,关址在闽安邢港南岸边,闽安水师负责征税和稽查事务,对进入福州的外国和内地贡船商船征收进口税。闽安武口海关是清代福州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和全盛的标志。其时,海内外来往福州的商船,均须在邢港停泊,验送关防,缴纳商税。邢港呈现出藩商涉海、纷至沓来的局面。随着咸丰三年(1854),清廷下令解除福建茶叶海运出口禁令,福州迎来了茶叶贸易的黄金时代,一跃而为“世界茶港”。而所有福州外运茶叶,均由邢港放洋出海,邢港因而联通世界,更加繁荣发达。
(二)
静静的邢港河,因了闽江的波涛,遂有了跌宕起伏。这里不仅商贸兴盛,更有许多烽烟迷漫……
邢港的地理位置扼要,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历代均有重兵驻防,历史上战事不断。福建省沿海的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军事事件,大多发生在邢港周边。戚继光在邢港周边构筑高山兵寨,数歼倭寇于斯;郑成功据邢港而图福州,并凭此为收复台湾基地;施琅率闽安水师从邢港扬帆出发统一台湾;闽安水师以此为基地收复与保卫福建沿海,并多次渡海平定台湾之乱;沈葆桢率船政精英并闽安水师出邢港远征台湾,捍卫主权。
早在宋天圣七年(1029),朝廷即在闽安设巡检司衙门。元代从闽安镇田螺湾,布设横江铁索至对岸金刚腿,战时拉紧,以阻敌船。元末,朱元璋派大将汤和、廖永忠从海道攻入邢港占领闽安,继而夺取福州并派兵驻扎邢港。
明代,闽安作为福建抗倭重镇,战事不断,延续200多年。明洪武二年(1369),重置闽安巡检司,曾管辖内外澎湖列岛百多年。明末,在闽安设都指挥使司,并建立38座烟墩、45处军事设施,以防倭寇与海匪。明嘉靖年间,倭寇四次攻打福州,均被歼于闽安门下。其后,多次抗倭战斗发生于闽安邢港,直至万历初年,戚家军彻底平息倭乱。
清代,郑成功率40万大军驻扎闽安邢港一带,招兵买马,筹粮造船,以为攻台之备。清初在邢港周边增设28处炮台,并重建闽安镇城称闽安石头城;设立闽安总兵府、水师营讯。康熙时,从闽安出兵收复台湾后改总兵府为协台衙门,统辖福建沿海直至台澎金马。其间诸多战争发生于邢港一带,如出兵保台抚台、轮戍台湾、中法马江海战等。当年,邢港战舰林立,军旗猎猎,不愧为中外扬名的军港。
(三)
邢港岸边的古镇闽安,是著名的“大陆戍台历史活化石”,这里流传着许多戍台的故事。明代名将沈有容带领闽安子弟赴澎湖,击退荷兰侵略者,后赴台湾抵抗日本军队的进攻;康熙二十二年,闽安水师随施琅出征,跨海收复台湾。之后,200多年间,闽安水师前后派出“班兵”达13万多人轮戍台湾,为保卫和建设台湾立下了不朽的功勋。至今,邢港周围留有虎头山“义冢”、戍台官兵故居、戍台将士参与修建的迥龙桥以及营房、炮台等多处遗址。
邢港地处闽江下游,水质优良,环境优秀,古有“小漓江”美誉。因其九曲十八弯,奇观不绝,被称龙溪。九曲邢港与沈公夜月入列“闽安八景”,与周边盘石仙棋、七星祝寿、蟠桃献果、金刚濯足、桃溪卧龙等竞相辉映。
美丽的地方必有奇异的特产。邢港边上的闽安镇,三面背山,重重叠叠满是造型奇异的岩石,闽安镇遂以盛产石材而蜚声遐迩。闽安石材以花岗岩为主,其质地刚柔适中,纹理缜密均匀,色泽洁白晶莹,所产“白梨石”著名于世。
闽安采石业历史悠久,始于魏晋,盛于近现代。古时,福州历次建城、扩城均采用闽安“白梨石”。如东晋太守严高于屏山建子城,王审知扩建罗城以及元代建万寿桥均采用闽安石材。而本地迥龙桥、协台衙门、闽安镇城(石头城)、高山兵寨、炮台等更是就地取材,大量使用“白梨石”。近现代,“白梨石”更加声名鹊起。主持修建南京中山陵的林森对陵园石材要求特严,从全国选送上千个品种,最终选中闽安“白梨石”。中山陵正面巨大石碑基础处,特别注明闽安石材字样。世界级大都市上海在建造“大世界”时,不远千里,专程到闽安选购“白梨石”。在福州,无论民居或是重大建筑更是随处可见闽安“白梨石”。长期以来打石业成为闽安镇支柱产业,遂有打石坑、打石场地名流传,闽安镇上也有了石材街。而闽安人精湛的石雕艺术更有迥龙桥、巡检司衙门旧址为证。
闽安古镇濒临闽江,地处省会咽喉,历经千年腥风血雨,在其平静的表征之下,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邢港河上古迹多,迥龙桥、邢港古航道、港口古码头、唐宋课税司等诸多遗迹,作为福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点,被国家文物局公布为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千年历史瞬息而过。如今的古镇少了许多喧闹,多了几分静逸。古老的水道静静流淌着,三两渔舟轻荡江面,几只鸥鸟从江面划过,激起阵阵涟漪,留下许多思索……
作者:林宇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