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福州旅游

福清古代祈雨遗迹

发布时间:2023-02-01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福清历史上严重缺水。遇到干旱之年,人畜无水可饮,庄稼颗粒无收。此时的老百姓往往束手无策,幻想通过各种形式祈求上天怜悯,普降甘霖,解救众生,于是便有“祈雨”的习俗。民国以后,“祈雨”仪式逐渐消亡,人们以实际行动积极抗旱。据考证,至今福清现仍留存4处“祈雨”遗迹。

  下施村

  2008年,福清市文物部门在镜洋镇下施村石子垒自然村普查时,发现1组4处有关“祈雨”的摩崖题刻群,对研究当地人文和历史名人、地理名胜具有较高价值。

  第一处位于龙潭右侧峭壁上,题刻内容与明内阁首辅叶向高有关,文曰:“天启五年三月二十九日,邑人、太师、大学士叶向高同太学生吴需、静安二人来此,祈雨有应。”该题刻幅高约2米,宽约0.5米。

  明天启五年(1625年),叶向高已67岁,距其去世仅两年,到此祈雨可能性不大,可能是其年轻时祈雨后,由同行人或后人所刻。吴需,福清人,明万历年间国子监生。此题刻对研究叶向高生平及其宗教信仰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第二处题刻位于龙潭左侧峭壁上,为南宋时所作,内容为:“淳祐辛亥三月十八日,知县事方棫祷雨至此,住山慈榕立。”方棫,莆田人,宋端平二年(1235年)进士,淳祐年间任福清知县。此题刻幅高约1.5米,宽约0.5米。

  第三处题刻位于离瀑布约1公里的峭壁上,无法确知其年代和内容。

  第四处题刻位于龙潭旁。这是叶向高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诗刻。幅高约2.6米,宽约1.4米。为4首七绝,题目是《同举孝廉应相游敛石观龙潭》,文曰:“古寺寻僧去不回,空余断础翳苍茫。人间陵谷寻常事,不独昆明有劫灰。”“青山百叠锁崔嵬,峭壁凌空相对开。行到灵源穷深处,千寻飞瀑自天来。”“寒潭六月自生风,知是神龙避暑宫。即向潭边聊濯足,恐惊雷雨下晴空。”“见说峰头更有峰,倒倾银汉湿芙蓉。羊肠一缐无人度,驾螭还留同士踪。”落款是:“万历四十六年夏日,邑人少师大学士叶向高”。据当地村民介绍,齐云山有5座大山,俗称“五龙戏珠”。这里的瀑布有数十米高,颇为壮观。历朝历代都有人到此祈雨,且很灵验。

  龙王坑

  位于阳下街道西亭村梨庄水库附近的东漈寺,又名“龙王宫”,始建于唐贞元年间,是一座著名的寺院,曾是地下党抗日游击队会场和联络站。

  东漈寺北有王母山,东有云漈山,南有东漈山,三山涧流在东侧天马山麓交汇后,呈“丫”字形从寺前环绕而过。流泉潺潺,在寺庙附近形成龙潭。相传昔时,每逢久旱无雨,田园龟裂,豆禾桔焦,百姓便集聚该处祈雨,如今留有“祈雨”题刻。

  福清历史上有“东龙王(龙王坑),西石竹(石竹山)”之说,意思是两处皆是祈梦灵验之所。东漈寺前面的悬崖峭壁,称为“龙王坑”。涧水飞流直下,落差达30多米,犹如蛟龙入潭。

  相传有好事者将一把扁担投入潭中,数日后,竟在几十里外的海口镇龙江出海口出现。当地群众皆言“潭江相通”。东漈寺于1987年列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卧寺

  位于城头镇湖美村的龙卧寺,始建于唐咸通五年(864年),初名“伽蓝寺”,后因该寺常受匪患而废弃,僧众乃于今之龙卧寺后面结庵而居,称为“博山禅院”,遗址尚存。

  宋乾道三年(1167年),由檀越捐助,修建了佛刹、藏殿、法堂、门庑、寝室等建筑物,改称“龙卧禅寺”。抗日战争时期,龙卧寺成为闽中游击队根据地。龙卧寺于1987年被列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

  龙卧寺前面有五马石及龙潭,旧传有龙蟠潭中。《八闽通志》记载,宋乾道九年(1173年),福清县令刘敦在此祈雨,十分灵验。后来在祈雨处设立“立龙堂”。淳熙二年(1175年),县令范处义刻了刘敦的像予以祭祀。

  《福州府志》载:“龙卧山……中有五马峰及龙潭。宋乾道九年,县令刘敦祷雨有应……”《闽书》载:“龙卧山……宋乾道九年,令刘敦祷雨有感,为立龙堂焉。”此外,《福建通志》《闽都记》《福清县志》《方城里乡志》等史书皆有类似记载。

  黄檗山

  黄檗山位于渔溪镇境内。山麓的黄檗山万福寺始建于唐贞元五年(789年)。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明代多次修建。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皇帝御赐“万福禅寺”匾额。

  崇祯十年(1637年),隐元住持万福寺,大力弘扬临济宗风。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隐元东渡日本,带去了中国的书法、建筑、茶道等,使黄檗文化乃至中国文化影响了日本人的生活。黄檗山万福寺于1981年被列为福清市文物保护单位,1983年被定为汉族地区佛教全国重点寺院。

  黄檗山曾是唐宣宗观瀑联吟之地。岩、洞、石、岭、溪、潭、井、泉、庵、堂、塔、院,森严罗列,自成景观。摩崖题刻,倍增方外之趣。

  据《黄檗山寺志》记载,黄檗山的“龙湫为九渊潭第一潭,底深莫测,上有飞瀑,望若珠帘,凡亢旱祷雨多应”。宋绍兴三年(1133年)冬,浙江衢州人、曾任参知政事的赵抃来到九渊潭,祝曰:“名位浅狭,所及者鲜,惟龙以时致雨,尽苏一邑之苍生。”赵抃在一块石头刻下“灵渊”二字,并作了一首绝句刻在石上。诗曰:“灵渊无底石嵌空,万丈飞泉落半峰。寄语鱼虾莫相侮,此中蟠蛰有蛟龙。”两处题刻至今尚存,弥足珍贵。

 

作者:林秋明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