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福州旅游

沧海桑田话建新 流花溪畔古村落

发布时间:2018-06-01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作者:赵素文 陈志

  在今天的金山公园内,有一条流花溪,这条溪原来是乌龙江古水道。流花溪边,主要村庄有高宅、葛屿、石边头、潘厝衕[tòng]。

  高宅村

  高宅村面临浩瀚的乌龙江,江畔有一片古榕树群。“高宅榕树下”,这是老建新的一个美景。高宅榕树群中,有一株红皮古榕树,树龄已达千年,树冠如一把大伞,密不透光,有“高宅榕树甲天下”之称。旧时,高宅榕树下风帆往来,棹声不绝。每到冬季,一艘艘满载大白菜的船只撑到高宅榕树下,大半个凤岗里村庄人家都到这里买大白菜过年。

  高宅村的村民百分之七十姓高。相传高宅村高氏祖籍山东渤海地区,汉代随中原人南迁,闽越时期,高氏在长乐县龙门乡定居。1460年前后,高宅高氏始祖高维大迁来凤岗里。现高宅村高氏大门春联都写着“渤海家声远,龙门世泽长”。在高氏迁入前后,薛厝后、蒋厝里还居住过少数薛氏、蒋氏等村民,不久先后外迁。高宅村曾流传一句古谣:“一高顶九蒋,一蒋顶九薛。”高宅村“村里”还是陈姓聚居地。陈姓始祖于明万历年间由福清南阳村迁入,至今有440多年历史。陈姓占高宅村民的百分之二十。现高宅村还有翁、尤、张、郭、王等姓氏,约占高宅村民的百分之十。

  高宅村吴桥头,建有高氏宗祠。宗祠始建于民国元年(1912),宗祠四面风火墙,祠宽20米、深30米。进大门为回廊,从环廊登阶进入正厅“树德堂”。堂上高悬“朝元”“万流归宗”“龙门世泽”“孝慈”“孝悌”“孝敬”等牌匾。“朝元”金字匾额为御赐,褒扬参与筹建高氏宗祠的高稔。光绪二十四年(1898),高稔考取戊戌科拔贡第一名,被光绪皇帝钦定为朝元。宗祠大厅前柱,有对联曰“前节度,后平章,父子继绳光史乘;仲尚书,伯少傅,弟昆济美衍云礽”,褒扬史上高氏父子、兄弟为官光宗耀祖事迹,以激励后人。

  在高宅榕树下附近,有建于清初的古寺“香积寺”,山门红漆,门联曰:“浏览千江有水千江月,仰观万里无云万里天。”香积寺前殿为戏台、酒楼、环廊。戏台顶为双层九脊歇山顶,戏台前面有拜台,顶高8米。戏台联曰:“台上笑,台下笑,台上台下笑引笑;装古人,装今人,装古装今人装人。”香积寺远观三座皆为双层九脊歇山顶,金脊琉璃瓦,辉煌炫目。

  高宅村古民居大部分已拆建新房,留下的古建筑已不多。高志銮古厝青砖“火墙包”,门口六级大石板台阶,廊前墙基左右两边各有两块黑花岗岩雕刻的花鸟图案,大厝前后两进,前进后进前各有一个天井,后天井里还有一口古井。高志銮厝至今保护完好。在高宅街的高振玉古厝,纯木结构,“六扇五拔尾”,左右各有书院,也是村庄内难得的保护完好的古厝之一。

  高宅村人才济济,宋代出了九个进士:高遹、高选、高特、高介卿、高首卿、高耸、高渥、高安世、高名世。近代村里出科级以上干部37人,高级职称技术人才10多人。

  葛屿村

  与高宅相连的,是以广植白玉兰树而闻名的村庄叫葛屿村。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因修建堤坝、“备战夺粮”砍树造田等的毁损,至1980年统计,葛屿村仍有1300株白玉兰树,为福州市村庄之最。葛屿白玉兰树多是几十上百年树龄,树高枝脆,采摘白玉兰花难度较大。村民在树枝上架了很多竹梯,便于爬行摘花。白玉兰树枝容易断裂,不时听到葛屿及凤岗里村庄村民在摘白玉兰花时因树枝折断而摔伤的消息。

  葛屿村村民多姓李,相传是邵武李纲之后。李氏先祖由邵武迁长乐,明初葛屿李氏始祖李鉴由长乐迁凤岗里葛屿,在葛屿已繁衍至三十二世。

  始建于明代的李氏宗祠,历经沧桑,至今基本完好。正厅有对联曰“治宋肃朝仪,宣室运筹称圣相;抗金存汉胄,丹心报国仰英贤”,颂扬先祖李纲;“派衍陇西,源远流长,家声丕振;支分凤里,光前裕后,世泽绵延”,叙葛屿李氏源流。李氏宗祠1955年曾改作粮库,1992年收回,1993年族人集资重建。李氏宗祠旁是忠定公祠、葛屿仙境、齐天府。

  葛屿三圣王庙位于洪湾公路旁,面向旗山。庙墙前出檐盖廊,庙墙上方额匾曰“玉封三圣王古迹,凤岗祖殿兴洲境”。廊有石柱联,一曰:“唯圣唯王,千秋俎豆;无偏无党,万姓帡幪。”二曰:“上下与同流,高也明也博也厚也悠也久也;鬼神合其德,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三圣王庙二进结构。第一进为戏台、酒楼、环廊。第二进为大殿,木构三开间。殿前有联,“三圣著灵威,忠昭日月;万民蒙庇荫,恩遍舟车”“蜚泽长流以承三圣,凤岗永镇其萌万家”。

  葛屿村江墘旧时有一座大厝,人称“万利厝”。厝主李德兵,号万利,乾隆年间先是做笋干、草纸生意,货品卖到宁波。年久日深,在行栈中结识了不少商行朋友。一日,同业朋友请他赴宴。席间,他看见一盘鲜橄榄放在桌上,顺手拿起一粒放进口里,朋友见状悄声告诉他,这橄榄是大菜,一盘几粒是有数的,不可乱拿。万利听了哈哈大笑说:“我福州只有穷人家才以咸橄榄下饭。到我凤岗里家门口,橄榄当路走!”朋友听了都不相信,万利说:“来年橄榄成熟时,请各位到我家一行,便知真假。”第二年九月,万利邀朋友坐船回福州,船至凤岗地界,但见乌龙江北岸,树木森森,青果累累。船到葛屿道头,万利前面带路,只见果农用竹竿敲打橄榄树,橄榄像冰雹般地落下来,果然满路都是橄榄。

  晚上,万利为朋友接风洗尘。席间,大家又谈及橄榄之事,于是以李万利为首,合伙组成橄榄商贩,由福州运橄榄往宁波贩卖。从此,李万利专门经营橄榄这类生意,经过三五年,成了一位巨富商人。在凤岗里,流传着“宁波筑城,万利坐底”的真实故事。传说清道光年间,宁波官府构筑城防,工程进展一年多因资金匮乏难以为继,在宁波做橄榄生意发财的李万利慷慨解囊,工程款不足部分由他坐底支付。宁波百姓十分感激,雕了一尊李万利石像安放城墙上以志纪念。李万利发财后在家乡葛屿村铺了一个道头,叫“万利道”,在江墘建了一座大厝,叫“万利厝”。

  “万利厝”建于清道光年间,木结构建筑,面积达1500平方米。“万利厝”厅堂高大,围墙厚达一米。新中国成立后修建堤坝,“万利厝”被拦在坝外,洪水水位提高,“万利厝”后人不堪连年遭受洪灾,于上世纪70年代初搬到堤内居住,“万利厝”被拆除。

  石边头村

  石边头村原来由马厝里、史厝里、八洲、洋墩厝4个自然村组成,后来划出史厝里、八洲、洋墩厝与潘厝衕、叶宅组成潘边村。

  相传石边头过去是石姓人家居住的村庄,由于战乱和自然灾害,人口频繁搬迁,石姓人家逐渐被马、史族人所替代。马氏家族原系陕西扶风县人氏,先迁江西,再迁福建长乐潭头岭前雁山下。石边头马氏是长乐岭前一名马姓人氏至石边头经商后被招为女婿在此繁衍的。石边头以马姓为主,史姓为次,另有其他姓氏共15个。

  石边头村内有一条港称“后门江”,属闽江小支流,东经后曹村、卢滨村、横江渡与闽江相通,西经新垅口、潘厝衕与乌龙江相连。新中国成立前,这条港是闽江与乌龙江的中间水道。由于旧洪山桥桥梁较低,洪水季节船只不能从桥下通过。上行的船只从福州经横江渡过新垅口入乌龙江;下行的船只从淮安鼻转乌龙江经新垅口过横江渡入闽江,去福州及下游等地。因此,在石边头“后门江”新垅口附近形成天然码头“水运口”。水运口经常泊船装卸货物,服务业兴旺一时。

  石边头村内原有一座桥。这座桥是用3块长6米、宽1.3米、厚0.8米的大石板铺成的。桥的两头有一段宽4米的石板路。经商者在石板路两侧盖起房屋,形成一条“合掌街”(又称石边头街)。街上有酒库、海鲜店、肉桌、药店、食杂店、米店、药材店、橄榄厂、诊所、饼面店、火柴店、制衣店等。

  石边头村有一座大厝叫马公生大厝。马公生是大商行招牌。民国时期,马家兄弟数人合伙在建瓯城关开设马公生商行,经营南北京果,兼营木材批发生意。因商行由马家公房开张,故名马公生,寓马家公房做生意之意。马公生大厝建于上世纪30年代,坐东朝西,呈长形状,两层木结构,建筑面积2000平方米左右,数十年来居住马家后代10多户。2000年,因工业区建设需要被拆除。石边头村民大部分安置在建中小区。

  石边头种有龙眼、橄榄、芒果、枇杷、杨梅、黄皮果、柑橘、荔枝和白玉兰、木兰、珠兰、茉莉、代代花等。100多年前,石边头马云品在流花洲种植百株橄榄树,一年采摘橄榄几百担。马云品在石边头街办了一个橄榄厂,产品远销上海、苏州、杭州等地,远近闻名。流花洲在福州地图上曾标注为“百棵树”。

  潘边村

  潘边村由叶宅、洋墩厝、史厝里、何厝里、游厝里、潘厝衕六个自然村组成。潘边村有林、陈、史、何、游、庄、李、张等姓氏。潘边村土地大部分属沙洲地,除种植果树与花卉外,还种有番薯、西瓜、籽瓜、桑树、花生、柑橘等。潘边村的“白沙枇杷”及“红核仔”“南元”“蕉核仔”龙眼远近闻名。潘边村也是建新地区白玉兰的主要产地之一。

  2000年至2005年,潘边村逐步拆迁。史厝里、叶宅、洋墩厝、何厝里、游厝里的村民安置在建中小区,潘厝衕村民安置在马榕小区、金亭小区、吉元小区。如今,潘边村与葛屿村的旧洪湾堤外的地块,已辟为金山公园。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