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福州旅游

闽清“娘寨”:我国唯一一座由妇人主持建造并保存至今的古寨堡

发布时间:2017-11-22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不少人都知道永定土楼,但在我们福州闽清,有一座完全可与其媲美的“娘寨”,却鲜有人知。

  日前,我们来到省璜镇良寨村。一进村口,就可看见一座矗立在田园中的奇特建筑。陪同的友人张先生介绍说,这就是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娘寨”。

“娘寨”的由来

  “娘寨”得名缘于一个真实的故事。相传360多年前,在清顺治年间,从河南迁居于此的张姓家族家业日兴,人丁渐旺。不料,树大招风,家旺引贼,势单力薄的张家被盘踞在邻县的一伙土匪盯上了。一天,张家的当家奶奶郑春娘带10岁孙儿外出回来,一进寨口,就被眼前的一幕给惊呆了。只见一伙土匪正在洗劫,耳边不时传来惨叫声。郑春娘忙拉孙儿钻进路边草丛中藏身。更险的是,土匪打家劫舍杀人掠物并一把火烧了山寨后,离开时还沿途用刀、矛往草丛里乱捅,看有无藏匿逃生者。其中一土匪的刀刺中郑氏大腿,机敏的郑氏忍痛速用裙裾包住刀片。土匪拔刀未见血迹,以为无人方才离去,祖孙就此躲过一劫,也才有了以后的“娘寨”。

  面对抢光、杀光、烧光的一片废墟,孤孙寡祖好不凄惨。随后,郑氏领着孙儿回娘家躲过风头后,回到废墟上割草搭棚,艰难度日。好心的周边村民不时接济她,帮其重操家业。日子慢慢好转起来后,心有不甘的郑氏在劳作和教养孙儿之余,常到周边转悠,有心选址建新寨。一次,她走在离家不远的山路上,头上斗笠被风刮落到一个山包上。她走过去捡斗笠时,觉得这地方不错。风水先生看过后,称此处是一龟形山的龟背,若在此建房必一生富贵,儿孙满堂,实乃福地也。于是,郑氏定此为新寨址,请来乡邻工匠,开工建寨。时近年末,一些工匠担心东家就这祖孙俩,怕到时拿不到工钱,以致消极怠工。郑氏知道工匠们的心思后不动声色,第二天叫来几个工匠说:“我厝里有几箱银圆,放久了,有点霉味,你们帮我抬出来晒晒太阳。”工匠们看到银圆后,干劲倍增,建寨速度自然加快。原来,郑氏是家族的当家奶奶,知道家中藏金贮银的地方。她将草棚搭在那儿,就是为了守护财宝,但建寨前不管多难,她都绝不动宝。三年后,一座两层高、有100多间房、可御敌能安居的雄伟新寨建成了。紧接着,乔迁新居,孙儿成婚,繁衍后代。

  “娘寨”占地面积达7700多平方米,外观接近方形,屋面为双坡顶、鹊尾背。寨墙四周则为圆弧形,墙高8米,下截6.3米用大块溪石砌成,底厚3.5米,上厚0.6米;上截1.7米用黏土夯筑,厚0.6米。土墙设置有多个门洞和30多个外小内大、漏斗形的观察小窗,窗下设有枪眼、铳眼。整座寨二楼沿外墙一圈为走马弄,便于有匪情时巡防御敌。寨堡有前后二门进出,前门洞用方形青石错缝叠砌,后门洞用大块溪石砌成,门板均用20厘米厚的黄楮木制成,坚固古朴。寨内格局为回字形二层楼。中央一座主体建筑,有大厅、后厅、四进正房和12间厢房、天井;沿寨墙一周有前后门厅和72间房,一圈回廊相连,与正座隔天井相望,正座前后左右各有甬道与偏房相连,寨内宗亲各家既有相对独立空间,又往来穿梭方便。整座寨堡背阴向阳,光线充足,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据考证,这是迄今已知我国唯一一座由妇人独立主持建造并保存至今的古寨堡。

  已列入我省

  首批传统古村落民居

  郑春娘,这位普通的乡村妇人,在家族突遭灭顶之灾的惨变后屹立不倒,不仅独立当家主持建成了造福家族、影响一方的巨寨,而且还教养孤孙(居亨公)事业有成且乐善好施,成为德高义重、声名远播的仁人。在往后的几百年里,张家人丁再度兴旺,且家族和睦、家风淳朴。“娘寨”子孙无论在何处,也无论做何事,都不忘祖奶精神,崇德勤勉,务农经商者各守其分,为官为吏者勤政清廉。

  清朝时,曾有“娘寨”人在江西南康为官,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张公七十寿诞时,江西知府得悉张公的义举后,便特为其撰写寿文,并制成一幅长3.8米、宽2.1米的精美寿幛,遣吏快马送达“娘寨”。现此幛仍保存在寨内,寿幛四周的吉祥图案和中间的贺寿文字清晰可见,已被确定为省级文物。

  郑春娘的勤劳、智慧和坚强,不仅给后人留下了建筑瑰宝,更给后世留下了优秀的传统美德。后人为纪念郑春娘建寨育人的丰功伟绩,便以“娘”字为该寨取名“娘寨”,并把所在村改名为“娘寨村”(后改为“良寨村”)。如今,历经沧桑的古寨堡“娘寨”,已被列为“福建省首批传统古村落民居”。每年正月,散居在海内外的张氏后代们都会不约而同地相聚在“娘寨”这个大家庭里,感念祖奶,感怀“娘寨”的前世今生,抚今追昔,其乐融融。

作者::胡晓强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