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4 来源:中国档案 字体:【大】【中】 【小】
今天,人类社会加速进入数字时代。随着数字中国建设不断深化,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如浪潮般席卷全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深度、广度重塑着各个行业的发展格局。从结绳记事到甲骨镌刻,从简牍传书到纸墨流芳,档案作为人类社会活动的真实记录,承载着历史记忆、文化传承和文明积淀,理应跟上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步伐。事实上,档案行业正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张开双臂迎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时代大潮。
国家政策引领擘画档案工作数字化、智能化顶层蓝图,以《“十四五”全国档案事业发展规划》为纲领,明确提出“存量数字化、增量电子化”的目标,推动档案管理全面融入数字中国建设。《政务服务电子文件归档和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构建起政务服务电子档案全流程管理的制度框架。《电子档案管理办法》支撑着电子档案全过程管理的业务基础。《推进数字档案馆建设实施办法(试行)》把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必备项,提出数字场景应用要求,为高水平数字档案馆建设提供保障。“全国档案查询利用服务平台”已接入档案馆2290家,标志着档案服务迈入“云端共享”新阶段。
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催生档案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新形态。建设“智能筛密”应用,建设涉密档案敏感词库,应用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技术,对档案数据进行标注和分类,开展模型学习和算法验证,精准确定敏感及涉密档案数据。建设“智能鉴定”应用,建立多级敏感词库,采用语义分析技术构建档案鉴定算法模型,构建档案移交单位、鉴定部门和第三方协同联动机制,开展智能开放审核。建设“智能编研”应用,推进OCR全文识别,提升全文检索、主题词检索等功能,采用语义分析、知识图谱等技术,提升编研质量和效率。建设“智能检索”应用,采用人脸识别、以图搜图、语音识别等技术,丰富档案检索方式,提高查准率、查全率。建设“智能归档”应用,将自然语言分析应用到系统中,辅助鉴定立档单位档案保管期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赋能,让档案主动回应时代的叩问,迈向数字化、智能化新形态,档案不再是无用的故纸堆、陈旧的史料库,而是历史文化的蓄水池、国家资源的藏宝库。
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安全保密、伦理道德、虚假炒作等诸多风险挑战与安全问题。档案数据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一旦泄露或被篡改,将对国家、社会和个人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要防范敏感数据汇聚、关联引发的泄密风险,妥善处理好数据共享与保密安全、隐私保护的关系。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依赖于大量准确的数据,如果数据本身存在错误或虚假信息,将影响智能分析和决策的准确性,要加强人工智能模型训练数据的可信管理,对数据内容进行审核,防范大模型语料污染,采取技术手段过滤虚假、有害信息。人工智能算法的偏见和不透明性也可能带来风险,要确保算法的自主性、公正性和可解释性,防范算法漏洞、模型篡改、数据泄露等安全风险,避免因算法问题导致出现错误的计算结果。
从国家政策层面的宏观布局到档案实践层面的微观创新,档案行业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新技术变革。我们要坚持守正创新,统筹发展和安全,牢牢把握安全可靠、自主可控、保密安全,稳妥有序推动数智技术应用。要建设高质量档案基础数据,积极探索其在档案管理和服务中的应用场景,注重应用实效。要高度重视安全性问题,强化保密安全管理,加强网络安全防范,防止信息泄露、数据造假,确保档案数据的绝对安全。
新一代信息技术加速档案工作转型,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档案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数字转型的必由之路,它将深刻改变档案的管理方式、工作模式、业务范式,赋予档案事业新的使命。各级档案部门要统筹建设档案专用局域网络、档案数据中心、档案算力中心、电子档案备份中心等基础设施,增强档案信息化业务智算支撑能力,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前瞻性、引领性布局,加强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安全评估,共同探索档案工作数字化、智能化新形态的发展路径,在变革中重塑档案行业的新生态,为社会提供更加优质、高效、智能的档案服务。(冯剑波)
文章来源:《中国档案》2025年第6期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