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档案新闻>业界动态

冰雪之约,共赴荣耀——探寻亚冬会背后的“档案力量”

发布时间:2025-04-07 来源:中国档案报 字体:【大】【中】 【小】

 哈尔滨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虽已落下帷幕,但“冰雪同梦,亚洲同心”的口号宛如历史深处的回声,绵长而悠远。在这场备受瞩目的国际体育盛会上,档案部门也献上了自己真挚的诚意,为这场冰雪赛事增添了新活力。 

开放共享:让公众触摸历史的脉络 

为迎接这一亚洲地区规模最大的冬季综合性运动会,营造浓厚氛围,黑龙江省档案馆与哈尔滨市档案馆、七台河市档案馆“组团”亮“家底儿”,共同开放371件“黑龙江省冰雪文化及体育运动专题档案”,解锁黑龙江这位“冰雪顶流”的多面人生。 

投龙江冰心一片,报亚洲爱意万千。从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冰灯游园会到举办首届冰雪节,从千禧年到来之际落成的冰雪大世界到两度承办国际性冰雪赛事……翻开档案,哈尔滨冰雪共文化一色、美丽与发展齐飞的“成长史”不断浮现在人们眼前。 

那么,首届冰雪节是怎样的盛况呢?1985年1月6日,《解放军报》这样报道——“松花江畔今天是冰的世界,人的海洋。哈尔滨市数万军民冒着-23℃的严寒汇集在这里,欢度首届冰雪节。来自南国的一批新战士今天兴致特别高,他们第一次看到如此奇异的景观:松花江上,五颜六色的冰帆来往飞驶,羊拉爬犁、狗拉爬犁、鹿拉爬犁、马拉爬犁奔跑如梭,新战士坐上这些独特的交通工具,个个乐不可支。” 

“透过档案可以发现,当年的冰雪节既有冰灯游园会、冰雕邀请赛等冰雪艺术活动,也有冬泳比赛、滑雪比赛、百万人上冰等冰雪体育运动,更同步配套了冰雪节纪念品展销会、国内外旅游观光项目等文化娱乐和商业服务活动,一点儿不逊色于今天。这些均显示出了冰雪文化强大的生命力。”哈尔滨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道。 

几家档案部门联合行动,做好协调沟通便是首要的。“聚焦亚冬会举办热点,省档案馆确定‘黑龙江省冰雪文化及体育运动’为本次档案开放主题。市档案馆主动对接,同时选定1996年第三届亚冬会专题档案及冰雪节、冰雪运动相关档案为开放范围。”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开放之余,还抽调业务骨干对专题档案进行初步筛选审核,畅通与档案形成(移交)单位的沟通渠道,听取相关单位意见,有效发挥开放审核协同机制优势。 

七台河市的短道速滑“冠军含量”一直很高,有人说这里的孩子从出生就带着“速滑的基因”。早在2022年,该市便同哈尔滨市一道被授予“奥运冠军之城”称号。借着亚冬会这一契机,七台河市档案馆从丰富档案资源入手,主动与体育主管部门、运动员和教练员联系,收集整理冰雪体育相关档案资料,服务公众和研究机构便捷查阅利用。“冠军文化是七台河市独特的城市文化,短道速滑是该市的传统优势项目。以孟庆余为代表的几代教练员先后培养出了杨扬、王濛、范可新等14位世界冠军,共获得186枚世界级金牌。当身边的冰雪运动明星越来越多时,孩子们对于冰雪运动的热情和积极性也会越来越高。”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冰雪活力,既可以在动态体验中感受,也可以在静静欣赏中领悟。在冰雪与体育共同交织的档案画卷里,人们不仅能看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成果正在让龙江大地变得“元气满满”,也能从中品读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放与包容。而新的冰雪故事,也将在档案工作中绽放不一样的精彩。 

解锁记忆:追冰踏雪等你来 

哈尔滨孩子以前是怎么学习滑冰、滑雪的?哈尔滨最早的冰雪体育摄影者和爱好者是谁?我国古代冰雪运动的起源是什么?第三届亚冬会的举办情况如何?走进“追冰踏雪等你来——哈尔滨冰雪体育运动档案文化展”,近900件可以回答上述问题的珍贵档案令人目不暇接。观众在观展的同时通过档案穿越古今,开启一场与冰雪体育运动的对话。 

据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在征集资料和挖掘馆藏过程中,我们特别注重挖掘多个‘第一’。如1907年,哈尔滨开设了中国最早用于比赛的滑冰场;1909年,成立中国首个速滑协会;1910年,中国第一个标准化滑雪场——阿城区玉泉北极滑雪场……通过这些‘第一’展现哈尔滨这座城市辉煌的冰雪体育历史,述说独属于哈尔滨的冰雪荣耀。” 

举办这一展览,面临的首要难题便是档案资料不足。那么,市档案馆又是如何妙得“无米之炊”的?“我们通过远程和现场两种查档方式到中央档案馆、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国家图书馆、黑龙江省档案馆、省体育局等单位利用档案。同时,网上公开征集冰雪体育运动相关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丝与办展所需资料相关的线索。经过不懈努力,收集到的资料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大大超出预期。”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确定展览名称是一件费脑子的事儿,本次也不例外。工作人员解释:“好的名字能够增添吸引力,我们在策展时特别注重命名,摒弃过去‘XXX档案展览’这样平淡直白的名称,先后为展览拟定5个名字,如‘冰雪争锋,奖牌熠熠’‘冰雪体育岁月流年’等,但这些都不足以展示哈尔滨百年冰雪运动底蕴及运动员们对冰雪体育运动事业的热爱与情怀。受第九届亚冬会主题启发,我们为展览主题赋予文学色彩,传递热情、包容、开放的理念。‘追冰踏雪等你来——哈尔滨冰雪体育运动档案文化展’就这样诞生了,观众称其‘浪漫且富有诗意’。” 

流连展览间,各种赞美之词不绝于耳——“冰雕玉琢皆入画,银装盛景满冰城。这是北京冬奥会后我国举办的又一国际综合性冰雪赛事,祝我们的运动健儿取得更好的成绩,他们的付出让体育精神绽放出更绚丽的光彩。”来自成都的梁女士说。 

“镜头下可以看到,哈尔滨的冰雪运动十分发达,在规则和标准上都是全国领先,新中国成立后一些重大冰雪赛事,均以哈尔滨为标准。”一名哈尔滨观众自豪地说。 

…… 

亚冬会开幕前,展览迎来一位特殊的客人——中国第一位世界速滑冠军罗致焕。参观展览过程中,罗老对古代冰雪运动的起源与发展非常感兴趣。当介绍到古代的“抢等”相当于现在的速度滑冰时,罗老指着展柜中早期木质冰鞋:“小时候训练时穿的冰鞋非常简易,都是用铁丝绑在脚上的。”看到如今体育设施逐渐完善,人才梯队建设成型,他十分欣慰。“从1963年首夺世界冠军,到2022年传递冬奥圣火,罗致焕的人生轨迹与中国冰雪运动发展紧密交织,他的故事可以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冰雪奋进史。”讲解员回忆道。 

开展当天,省、市广播电视台,《哈尔滨日报》等新闻媒体相继报道相关情况。央视体育频道(CCTV5)以及省级党刊《奋斗》进行了专题报道,腾讯网、网易、澎湃新闻等多家新媒体平台相继转载。值得一提的是,在CCTV新闻频道《黑龙江——岁暮冰嬉 寒尽春生》报道中,市档案馆积极提供馆藏20世纪30年代家庭录像带中的冰雪活动影像资料,让冰雪文化既“出圈”又“出彩”。 

记录留存:定格“冰雪荣耀”瞬间 

亚冬会筹备工作是怎样的,顶层设计是如何出炉的,工作方案是怎么形成的……作为我国筹办时间最短、场馆利旧率最高、参赛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国际冰雪运动盛会,做好以上相关的记录留存无比重要。 

盛会召开前,市档案馆便提前谋划,明确1名馆领导班子成员负责,选派3名业务骨干组建专班,指定1名干部常驻亚冬会执委会,专门负责档案归集。 

收什么?谁来收?怎么收?常驻执委会的工作人员经常收到这样的咨询。由于是第一次接触高级别体育赛事,专班多次调研1996第三届亚冬会和2023杭州亚运会档案工作有关文献、材料,为亚冬会档案工作的顺利铺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和经验。 

“考虑到亚冬会筹办时间短、任务重、涉及面广等因素,专班紧密结合工作实际,建立内部业务沟通机制,制定定期汇报制度及重要事项请示报告制度等。”工作人员介绍。 

有了明确的方向后,按照《哈尔滨2025年第九届亚洲冬季运动会筹办工作总体方案》要求,工作专班结合亚冬会工作实际,研究起草《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档案管理规定》《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档案工作实施方案》《2025年第九届亚冬会执委会文件材料归档范围和档案保管期限规定》,以亚冬会执委会名义印发执行。另外,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培训模式,专门组织召开亚冬会遗产(档案)业务知识培训会,进一步提升各部(办)遗产(档案)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和业务水平。 

工作专班充分发挥业务优势,配合亚冬会执委会建立档案室。通过现场研讨、线上指导、电话沟通、建立微信工作群等形式,提出各环节工作标准和质量要求,并对各部(办)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及时予以解答,确保亚冬会档案应收尽收、应归尽归、齐全完整。 

目前,已收集亚冬会执委会形成的有关筹备工作领导讲话、请示、批复、工作方案等相关档案资料5871件,重大活动、签约仪式等数码照片、视频资料18.2GB,实物档案355件,得到了国家档案局档案工作监督检查组、亚冬会执委会的充分肯定。 

活力、健康、向上……那些闪现在档案中的“冰鞋刀痕、雪板辙印”,不仅见证着冰雪运动在这片土地上的传承和发展,也让人们看到了新时代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开放力度。在档案的见证与链接中,冰雪经济的繁花必将越开越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4月3日 总第4270期 第一版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