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3-31 来源:中国档案报 字体:【大】【中】 【小】
档案中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如何让档案“出圈”,促进档案工作与社会改革发展深度融合,服务好“国之大者”?近年来,北京市档案馆紧跟时代步伐,勇做资政“弄潮儿”,把资政服务与改革发展、国计民生紧密联系起来,充分发挥“外脑”作用,融智聚力,不断点亮决策的智慧星空,以高质量的资政服务更好推动高质量发展。
从“善管”到“善用”:创办《档案参阅》
由于档案本身所具有的原始依据、决策参考和历史借鉴功能,其资政参考相比其他资政刊物来说也具有独特价值,而《档案参阅》的创办便是市档案馆资政路上的重要一步。自2020年7月创刊以来,紧紧围绕国家和全市中心工作、时事热点问题精心开展选题策划,内容涵盖北京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一经推出便备受关注。时任市委主要领导先后4次作出批示,并在第二期《梁陈方案始末》上批示“《档案参阅》办得好”。
“现实中发生的事件和历史上发生的事件有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和相似性,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对于处理当前的相关事件具有重要的参考借鉴价值,而档案是能够证明历史事件存在的权威证据,这就是市档案馆编写《档案参阅》的独特优势所在。”市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
随着《档案参阅》的成长,资政的活水也在汩汩流淌。2020年12月,当《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修订工作处于推动过程中时,《档案参阅》4位作者受邀参加正在立法过程中的《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座谈会,为《条例》修订工作建言献策(该条例于2021年1月27日北京市第十五届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自2021年3月1日起施行)。
在庆祝建党百年之际,《浴血斗争的北京(北平)共产党》《李大钊在北京的革命活动》《档案里的五四运动》《党旗的故事(上下)》《中共北京(北平)党组织早期领导人群像谱》《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兴建始末》接连推出,为党史学习教育注入鲜活内容;在毛泽东同志诞辰130周年之际,《青年毛泽东在北京的红色足迹》带领读者回溯伟人的青春岁月,感悟其为革命事业奋斗的初心与担当;为助力北京打造“博物馆之城”,《北京博物馆发展史略》从档案视角梳理北京博物馆的发展脉络,为城市文化建设提供参考;2024年党纪学习教育期间,《北平和平解放中的“金规铁律”》,为党纪学习教育提供生动素材……另外,多篇稿件被北京日报客户端“北京号”重点推荐,已成为具有北京特色的“档案资政服务金名片”。
清人日记中的北京中轴线是怎样的,北京的饮食文化有哪些,明清以来北京是如何预防火灾和进行消防管理的……好的选题应该与大局同频、与发展同步、与民心同向。在编写《档案参阅》过程中,工作人员常常会因为选题而焦头烂额:“档案部门并非一线职能部门,并不直接掌握党和政府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的具体情况,因此需要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工作简报、新闻媒体等渠道多方面获取当前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的具体信息,并围绕这些情况挖掘馆藏档案。”
除了选题策划外,时效性也是档案资政必须考虑的重点之一。“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和社会热点具有明显的时效性,在处理现实问题时,领导对参考借鉴相关历史事件有很强的需求。一旦错过最佳时机,资政参考就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档案参阅》稿件的编写速度一定要快。”工作人员说。
从“善管”到“善用”,每一篇资政文章的构思与撰写,都呼啸着思想的风暴,播撒着创新与希望的种子,并生长出丰盛的花朵与果实。当“小信息”不断实现“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也逐渐转化成领导案头的决策“工具箱”——档案文化正在不断“破圈”,社会影响力正在显著提升。
可感可及的资政成效:高质量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长47厘米、高33厘米、厚19厘米,这个敲钟槌便是北京市证券交易所开市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在市档案馆特藏库,工作人员介绍道。2021年11月15日,随着“一锤定音”,北京证券交易所揭牌开市,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在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方面迈出了重要一步。
“遗憾的是,北交所没有独立全宗。目前市档案馆馆藏有关北交所的档案有306件,分散保存在中国银行、交通银行、金城银行、四明银行、新华信托储蓄银行北平分行等金融机构全宗和北京市政协、中国人民银行北京分行、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北京市财经委员会、北平市政府、北平市警察局等政府部门全宗中,是相关金融机构和政府部门在和北交所业务往来过程中形成的档案,内容涉及北交所开业、股东名单、股票发行、经营范围调整等。”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21年9月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21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全球服务贸易峰会发表视频致辞:“我们将继续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深化新三板改革,设立北京证券交易所,打造服务创新型中小企业主阵地。”工作人员迅速捕捉到这一信号,即刻挖掘馆藏,查找有关北交所的历史档案,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等权威渠道,广泛收集历史上北交所成立、发展的相关信息。在充分了解北交所历史沿革的基础上,以档案为凭,着手编写介绍北京历史上三度设立证券交易所的相关稿件,提供给市领导参考借鉴。
在撰写过程中,工作人员也有焦虑:“虽然我们快马加鞭地编写稿件,但对其是否能够助力领导决策并没有太多的信心,甚至一度担心成文后错过最佳‘时间窗口’,资政参考作用必将大打折扣。在馆领导的支持鼓励下,该文最终在2021年10月25日《档案参阅》刊发。”编写完成不到一个月,11月15日,北交所揭牌暨开市仪式举行,时任北京市委书记蔡奇、中国证监会主席易会满共同为北交所揭牌并敲钟开市。得益于资政成果的“被看见”,仪式完成后,开市敲钟槌被移交至市档案馆,这也是市领导对该资政成果“含金量”的高度认可。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在档案资政的见证下,3年多以来,北交所的“成绩单”也越来越耀眼:在回顾2024年工作时,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北京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金融业高质量发展,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达262家,北京获批成为金融资产投资公司股权投资试点城市。
“我们对时间的理解,是以百年、千年为计”“对历史进程的认识越全面,对历史规律的把握越深刻,党的历史智慧越丰富,对前途的掌握就越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从“故纸堆”里的智慧到当下的社会治理,历史从不在档案馆里沉睡,它就活在每个重大决策的瞬间。当市档案馆越来越多的资政“好声音”落地时,首善之都也将更具“烟火气”、更具竞争力、更具活力。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3月27日 总第4267期 第一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