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档案新闻>业界动态

保护侨乡珍贵记忆 传承华侨永恒精神

发布时间:2021-03-23 来源:中国档案报 字体:【大】【中】 【小】

   “但望佢专心学习,将来得以成功回国,最大用之事业也。因我国飞机人才缺乏,故日贼弃(欺)我太甚之故,如欲与日贼决一死战救国,除飞机不能成功也。”这是广东省江门五邑华侨关崇初给远在家乡的兄长关崇瑶家书中的一部分内容。在这封信中,关崇初谈到,尽管在航空学校学习飞行的学费要上千银元,但为了报效国家,再贵也在所不惜。

    “侨批(也称为‘银信’)乍看只是一封信,没什么特别。但认真阅读其内容,其中包含的东西可不少。”近日,在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参观的市民梁先生说,“听讲解员讲解这些侨批背后的老一辈华侨华人故事,令人肃然起敬”。

    2013年6月,广东和福建两地保存的16万多件侨批档案入选《世界记忆遗产名录》,其中15万件来自广东,里面的5万件出自江门。

    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广东考察时强调,要保护好这些“侨批”文物,加强研究,教育引导人们不忘近代我国经历的屈辱史和老一辈侨胞艰难的创业史,并推动全社会加强诚信建设。近年来,江门市大力挖掘、保护、研究和弘扬侨批文化,讲好侨批故事,让侨批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侨批里的家国情怀 

    “再云羡谋初年千祈入馆读圣以为后日之计,不可有遗,至紧至紧……”“须要始终如一认真努力向学,那样,你方不负我所耗费在你身上的金钱……”在江门市蓬江区启明里举办的江门五邑侨批展览上,一封封书信中言真意切的嘱托,让人们看到了当年老一辈华侨对家乡子弟求学上进的关心和重视。

    侨批是“跨越山海的家书”“穿越时空的记忆”,是海外华侨连接家人、家乡、祖国的核心纽带,传承着侨乡丰富的民俗文化,涵盖了侨乡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各个层面。

    据了解,江门五邑侨批主要来源于北美、澳大利亚等地,不仅数量多,而且除了书信夹带方式外,还有支票方式,涉及金额也要大很多。“和潮汕地区侨批一般涉及金额在一元到几元不同,我市侨批的金额少则几元,多则几十元甚至上百元。”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馆长黄志强说,“目前发现的江门五邑地区最大的一笔侨汇是3000港元,用于村里建造学堂”。

    据统计,从1864年到1949年这85年间,江门五邑地区的侨汇总额超过7亿美元,不仅成为家乡亲人生活的主要依靠和来源,而且资金安排也用于子女教育、周济亲戚、从事公益等方面。

    侨批凝聚着浓浓的家国情怀。细品每一封侨批,字里行间不只是家长里短,还记载着老一辈华侨在美国、加拿大兴建太平洋铁路时洒下的汗水和为当地作出的杰出贡献;记载着他们节衣缩食,把剩余的财物寄回家乡,支持家乡建设的激荡往事;也记载着江门华侨在抗战期间,纷纷捐资支援抗战,踊跃参战、英勇献身的事迹……

    “走出”档案馆 让侨批“说话” 

    档案只有走出深闺主动“发声”,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近年来,江门市在侨批活化展示方面进行了大量积极探索。2019年11月,“少年中国说”月是故乡明2019华侨书信朗诵会在世界文化遗产“开平碉楼与村落”所在地之一的自力村举办,江港澳青少年学生、华侨华人代表、国内朗诵名家汇聚一堂,朗诵会从世界记忆遗产的侨批中精心挑选了12封家书,通过书信朗读的方式,回眸19世纪末到21世纪初江门五邑、广东潮汕地区和福建泉州的华侨海外谋生的艰辛、对故土的思念,以及各个时期对祖国和家乡的支持与贡献。

    除举办华侨书信朗诵会外,2019年6月,由五邑大学、中国华侨华人研究所、《广东华侨史》编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美国斯坦福大学北美铁路华工项目组联合主办,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承办的纪念华工参与建成美国横贯大陆铁路150周年“北美铁路华工的跨国生活”国际研讨会在五邑大学成功举行,会议引起国内外多家媒体的关注。同时,江门市积极走进北京、广州、武汉等10座城市参与海外侨批交流展示,创作侨批元素文艺作品等。

    多年来,江门市不断加大五邑银信文化宣传力度,如江门市广播电视台专门拍摄了《五邑银信知识讲座》《云中锦书来——华侨书信朗诵会》,台山电视台专门拍摄了《侨批》《穿越时空的古巴家书》《家书抵万金》《古巴寻亲》《得闲倾偈》等专题纪录片,广东电视台拍摄了《家园——台山侨墟的故事》等。

    江门市各级档案馆还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拍摄了《中国影像方志——广东台山篇》《国宝档案:华侨故事——银信里的家国情》《新闻调查:寻找丁龙》《美国筑路华工》《金山客》等多部纪录片,解读侨批文化,弘扬爱国爱乡的华侨精神。

    此外,江门市专门建设了台山银信广场和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专题博物馆——银信博物馆,该馆以银信(侨批)为线索,通过圆梦之旅、银信(侨批)递送、家庭最大、情系桑梓、复兴之梦、文明之魂6大板块,全景式呈现了华侨华人对家庭、家乡、国家和世界的贡献,形象阐明了侨批历史文化意蕴,也成为人们文化旅游的热点和打卡点。

    为侨批保护利用贡献力量 

    为参与申报世界记忆遗产,自2008年开始,江门市组织工作人员对全市侨批档案进行统计整理,进一步加强对侨批档案的挖掘、保护与研究,申遗文本《侨批档案:海外华侨银信》于2015年获得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2015年7月,广东省档案局委托五邑大学学者起草省政府规章《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草稿。2018年3月,《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推动广东省侨批档案保护迈入法治化轨道。

    近年来,在江门市财政专项资金的支持下,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持续征集侨批档案约4500件,完成6000件侨批档案的整理工作和3000余件侨批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江门市博物馆建成“五邑银信多媒体数据库”,完成7成馆藏侨批档案的数字化加工工作。

    江门市各级档案部门积极贯彻落实《广东省侨批档案管理办法》,不断加大对侨批档案的研究、保护力度,并与五邑大学广东侨乡文化研究中心联合出版了《银信与五邑侨乡社会》《江门五邑侨汇档案选编》《华侨书信抗战史料选编(五邑侨乡卷)》等著作。

    下一步,江门市各级档案部门将进一步加强银信博物馆建设,积极探索侨批档案保护活化新路径,为侨批档案保护活化注入新活力。做好全市侨批档案管理现状的摸底调查,探索侨批档案挖掘、整理、研究、利用新路径,大力开展数字化保护工作,全力抢救珍贵的岭南“敦煌文书”。充分发挥高校、博物馆、民间收藏家的优势,夯实侨批档案研究基础,合作促进侨批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整理侨批故事。引入潮流包装,创新侨批活化利用,让侨批档案走出“深闺”,成为讲好江门故事、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并积极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华侨华人重大文化交流平台建设。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1年3月22日 总第3655期 第三版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