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0-27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李弥逊(1089-1153),字似之,福州连江县珠浦人(今浦下村),崇宁二年(1103年)入太学,弱冠撰上舍,登大观三年(1109年)进士第,累官起居郎,试户部侍郎,因上封事剀切,忤秦桧,于绍兴九年(1139年)二月以徽猷阁直学士被贬知端州,改知漳州。
李纲与李弥逊是宋朝能文能武的贤臣良将,在国家存亡面前主战反降,酿成遭贬之同一命运,然而也让他们成为志同道合的战友。
共同对敌
宋朝,进入徽宗钦宗统治时期,国家积弱,北方的金人部落反而变得越来越强大,经常派兵袭扰宋之疆域,严重威胁宋国的安全和存亡。于是,在对待金兵入侵问题上,大宋朝廷出现了战与和的对立两派。李纲和李弥逊立场坚定地主战,且身先士卒,冲锋在前。
宣和末年,金兵犯河朔,时任冀州知州的李弥逊,组织军民坚决予以还击。他“捐金帛,募勇士,修城堞,决河堑”,固守城池的同时,出奇兵,“邀击其游骑,斩获甚众”,令金兵久攻不克,且损兵折将,只好败退。金兵统帅兀术北返途中告诫麾下:“戒勿犯其城。”李纲得知福建老乡李弥逊寸土不让,逼退强敌,十分赞赏。
金兵在冀州碰壁之后,于宣和七年(1125年)十一月,转而围攻宋都汴京(开封),在兵临城下之际,徽宗极为恐慌,便禅位钦宗。
钦宗命李纲为尚书右丞(副相),主持防务,并召李弥逊为卫尉少卿,出知瑞州。值此国家危难时刻,李纲、李弥逊(即“双李”)成为并肩战斗之战友,共同担负起御敌守土之重任。
靖康二年(1127年),“建康牙校周德叛变,执帅宇文粹中,杀官吏,婴城自守,势猖獗。”时任江东运判的李弥逊,深知外有强敌形势下,不能添以内乱,于是骑单骑,叩贼闱,晓大义,谕降之。叛军举棋不定,时为知枢密院事的李纲率兵驰援,与李弥逊合兵一道平定了叛乱,郡城遂安。
平定内乱后,李弥逊改任淮南运副使,后奉兴国宫祠,知饶州。李纲于建炎元年被高宗赵构升为宰相。
反对议和
李纲和李弥逊竭尽全力,安民守土,然而仍遭到投降派无情打压,乃至横加莫须有罪名。其间,李纲曾被削职,直至靖康元年(1126年)十一月才被重新起用。高宗拜李纲为相后,以秦桧为首的投降派极力破坏干扰李纲执政。李纲提出治国整军抗金等十项主张,并准备收复两河失地,然而都遭到谗言和干涉,到这年八月,为相75天的李纲被罢免,贬到单州任团练副使,移居海南万宁。绍兴二年(1132年)二月,起用为湖广宣抚使兼谭州知州,可是不久又被罢为提举西京崇福宫。
由于李弥逊平叛有功,知吉州,再迁起居郎。虽然身居朝堂高位,但他初心不变,谠直上疏。尤其是对再度复出任宰相的秦桧所奉行的投降政策展开斗争。一次,金方派遣乌陵思谋向宋索礼甚悖,秦桧力主通和,并满足金方的无理又无礼的要求。李弥逊对此做法表示极大愤慨,立即上“六事”疏,指出:“固藩维以御外侮,严禁卫以尊朝廷,练兵以壮国势,节用以备军食,收民心以固根本,择守帅以贵实效。”秦桧对异议者软硬兼施,对李弥逊,“桧邀之私第”,威胁利诱,企图迫以就范。然李弥逊严词拒绝了秦桧之利诱。次日再上疏,云:“金人之扰中国,十有余年……狼子野心,万无是理。”“屈身委命,授之以柄,危国之道”。事后,李弥逊被贬为端州知州,再改知漳州。
诗词唱和
李纲被贬,李弥逊遭弃,奸臣当政,投降气盛。“双李”为国效力已成奢望,壮志未酬,未免心灰意冷,落寞惆怅,常仰天长叹。
绍兴八年(1138年)正月,时年58岁的李纲抱病谪居福州,居住仓前山椤严精舍。李弥逊得知李纲染病,立即告假赶到福州探望。久别重逢,李纲邀约李弥逊一同畅游闽都诸景。
“双李”相携来到“止戈堂”,缅怀韩世忠,因心有感慨各赋诗一首。李纲长诗曰:“相彼瓯粤,民俗剽悍,负气尚勇,轻生喜乱……”李弥逊诗《题止戈堂》曰:“不识威名擅汉廷,云仍今复见材卿。万家桃李栽培盛,千里妖氛却扫清。羽扇纶巾聊自适,风声鹤唳已魂惊。向来雪锷橐藏地,剩筑诗坛按酒兵。”
次日,两人相约游元沙寺。元沙寺建于五代梁开平元年(907年)间,在升山山麓,风景如画。触景生情,“双李”又一同留诗《游元沙》。李纲诗曰:“招提高拥碧崔嵬,携客登临在此回。寺比道林多掩抱,峰如灵隐解飞来。薜萝深处钟声响,杉桂香中殿阁开。莫道钓鱼人已寂,至今说法尚如雷。”李弥逊步其韵,诗曰:“骑鲸破晓上崔嵬,人识仙翁第一回。杖履不应尘外去,旌麾早自日迈来。黑头半为忧时改,青眼惟逢胜地开。怪底尺书频寄雁,向来交味比陈雷。”改日,乘兴来到凤池山赏景,李纲偶得一诗《游凤池》:“凤去空馀旧浴池,竹梧交阴翠参差。云随屐齿生松磴,泉合琴心泻石陂。”李弥逊和曰:“世路吹荠无念到,山游啖蔗不言知。书欲遂云根筑,肯与酸寒郑老期。”
“双李”游闽都的唱和之作,若干年后被收入《闽都记》。
几天后,李弥逊返回漳州。离别时,李纲从案头取下一册自编的《梁溪集》赠给李弥逊,请他斧正。
“双溪”会流
李纲自号“梁溪居士”,李弥逊自号“筠溪居士”。两者自号之中,都含有“溪”字。
李纲祖父一代起寓居江苏无锡。自此,李纲视江苏无锡为祖籍地。梁溪,为流经无锡的一条河流,成了他魂牵梦绕的母亲河。于是,他把文集命名为《梁溪集》。李纲一生著作颇丰,有《梁溪集》《奏议集》等。
李纲有慷慨激昂的个性,执着不渝的爱国情操,关心百姓疾苦的仁者胸襟,对误国害民奸臣深恶痛绝。其学识、胆略、风骨、情怀令人赞颂,可谓一世伟人。
宋史《李弥逊传》记载:“李弥逊,字似之,苏州吴县人。”以祖馀庆知常州,卒于官,葬横山。自八世祖李澄为温州永嘉县令,迁福州之连江治务后街。连江西关外也有一条叫筠溪的小溪注入濂湖,即西山濂湖。绍兴十年(1140年)十二月,归隐连江西山后,他著书立说,把自己的文集名为《筠溪集》。此外,还有《筠溪后集》《筠溪乐府》等七种。
从祖籍地角度而言,李纲与李弥逊既是江苏又是福建“双料老乡”,交情甚笃。梁溪、筠溪容纳下两人深深的乡土情结。梁溪与筠溪也紧紧将李纲与李弥逊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双溪”会流,给世人留下千古传唱的诗声和政声。
绍兴十年(1140年),李纲病逝于福州,追赠少师,淳熙十六年(1189年)孝宗赐赠为陇西郡开国公,谥“忠定”。
绍兴十年(1140年)十二月,李弥逊归隐连江。十余年,“不请磨勘,不乞仕子,不序封爵,以终其身”。二十三年(1153年),卒于连江。死后,朝廷思其忠节,复敷文阁侍制,谥“忠肃”。
作者:郑寿安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