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方山古驿道

发布时间:2023-07-27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福州自古山多岭重,叠峰秀拔,境内三面环山,一面向海。奔腾的闽江穿城而过,流经马尾港汇入东海。然而,唐代以前闽江及其支流尚未得到治理,通航不便,滩险水急,舟沉人亡时有发生。唐代修400余里官道,以补水运条件之不足。盛唐始设驿站,供传递政令公文与接待来往官员住宿之需,所谓“十里一铺、六十里一驿”。以福州城区为中心,出西门上至闽北,出南门下至闽南,沿途设有马驿或水驿。

  宋代,福州与内地的陆路交通继续得以发展。《三山志》载,“福州南至莆田,北抵永嘉,西达延平,由南以往凡驿五十铺,由北以往经十一驿,由西以往驿四铺十三”。时福州有南、北、西三向古驿道。

  北宋初年,福州至泉州等闽南各地的南驿道由方山渡过乌龙江,再翻过方山岭等四重山岭方可到达福清太平驿。《三山志》载:“异时,驿路出方山渡,江面弥漫,无风只二十里,有风七十里。沿两沙洲,随潮涉二时乃至。既有倾覆之患,又有候次之劳。风潮弗律,候潮或需一二日。甫登南岸,即陟方山岭,又有佛岭、白蒲岭、热隔岭,而后达太平驿。”乌龙江水流湍急,经常翻船。

  方山渡在旧时有南北两个渡口,南渡在乌龙江南面上溯大樟溪东岸不远处,北渡在仓山阳岐村阳岐午桥附近。建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的阳岐午桥,是南驿道目前在福州仅存的遗迹。全桥长34米,宽3.25米,为四墩五孔,平板简支形式的石桥。人们从午桥至阳岐渡,过乌龙江达于方山渡后出闽侯县至福清县,可达闽南、广州。不过渡口早已荒废。

  “凡五驿十铺。旧由方山渡,宣和六年,乃出西峡”。北宋宣和六年(1124年),人们将福州原方山渡过乌龙江,改为由峡(兜)北过江,即今福厦公路所经路径,路短而坦平,行旅更方便。由南门到达峡北,从峡北渡江到方山岭,经大田驿,接福清常思铺,可达福清、泉州,从而进入广东省。《三山志》载:“宣和六年,俞提刑向以西峡水面五里,私商往来之地,命本邑治理,由玉泉院、浦尾、鼓山入新路,经弥陀院、西方院,五里真隐,又五里,峡江北岸亭渡,五里枕峰,十八里白鹿寺,逾岭十二里抵福清界,行者便之。”改道后“履道尤坦”,路程缩短,大大便利了往来的行旅商人。

  无论在哪里上渡口,往南都要经过方山岭。方山岭,即方山(五虎山)。北宋《太平寰宇记》载:“方山,在州南七十里,周回一百里,山顶方平,因号方山。”明万历《福州府志》记载:“方山,一名五虎,其高千仞,四面如城郭。”明王应山《闽都记》载:“方山,在清廉里,一名五虎,闽籍第四案。”福州人常说“一旗,二鼓,三高(高盖山),四虎(五虎山,即方山)”。

  五虎山是闽南往返福州的主要古驿道所在地,唐宋时期往南经五虎山方山峡,延绵十几公里,可直抵青口镇,南下福清、闽南到广东,往北经瓜山渡或新岐渡到达福州。方山古驿道在五虎山方山水库边上,属闽侯县南通镇瓜山村。

  南宋末年,宋恭宗赵显被俘,益王赵昰在福州林浦即帝位。十月元兵至,福州赵昰小朝廷兵分两路逃亡,一路由水路乘船出闽江口,逃往泉州、潮州;另一路计划由陆路过道南通瓜山,经五虎山南下福清、闽南到广东。不幸秀王赵与泽所部三万人在瓜山被元军追堵围歼,寡不敌众,尸横遍野。当地村民自发请寺庙僧人、道士不定期举办小型普渡法会和道场,超度阵亡将士。从清代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始,每逢戊子年举办一次普渡,并延续至今。

  延绵的五虎山属戴云山北延支脉,雄踞福州南面乌龙江南畔,百丈悬崖临江而峙,势如五虎雄踞。山巅东部至中部面北向东列有九处断崖,即《三山志》中说的“九鼻”。古人以“鼻”喻方山石崖,故有“九鼻东向”之说。这座突起的山脉,为火山岩、火山碎屑岩地貌景观,从西南到东北蜿蜒绵延,并从大樟溪畔绵延到乌龙江畔。南北长约7公里,东西宽约6公里,面积约41平方公里,延伸至永泰、福清、闽侯三县。最高的回头虎峰海拔高约611米。

  五虎山山势雄奇,颇具奇峰幽谷之美。山上遍布银杏,南方红豆杉、闽楠、福建柏、刺桫椤、香樟等种类繁多的植物。若遇雨季,常有云雾牵纱,遮山隐峰,不少隐士在此盘桓流连。

  南宋朱熹为避伪学之祸,曾居五虎山下,筑“吟翠山楼”于下卓自然村;也曾登临五虎山,在峭壁曲水间傲啸山林,参悟天机。他在第三峰崖壁留下“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的题刻。另有《方山》诗云:“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尺剖寒玉。”

  因为唐宋时期,从福州去往福清方向要坐船过渡至方山古渡,再上岸翻过方山(五虎山),位于交通要道上的方山寺便成为当时大寺之一。往南主驿道中段的方山寺遗址,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三山志》记载:“方山寺,清廉里,陈天嘉元年置。”这座始建于南朝天嘉元年(560年)的方山寺,唐时盛极一时,有僧众两千。寺内高僧怀恽于元和三年(808年)被唐宪宗诏居长安(今西安)章敬寺,并礼请至麟德殿讲经,尊其为“章敬国师”。方山的特产露芽茶也随之传到京城,誉满天下。方山露芽生长在方山寺及方山水库周围。唐朝《国补史》及陆羽《茶经》都记载,方山又叫茶峰山,所产露芽茶,列为全国贡品茶十四品目之一。《茶经》称此茶“产闽县方山之阴也……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南宋以降,随着方山古驿道的荒废,位于驿道中段的方山寺香火渐稀。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为避峡江之险改设官路,从万寿桥折入阳岐,再渡江至大田驿,经福清、莆田、仙游、惠安、晋江、云霄、诏安诸县驿铺进入广东省。元、明以后,福州通往闽南方向更是改行福州城门到尚干一线,方山驿渐渐人迹罕至,日渐式微。寺庙兴衰与驿路变迁的关系,可见一斑。

  元末明初的一场大火,彻底终结了方山寺的辉煌历史。明朝中叶,里人游方山寺时,只见“寺已颓,荒秽凄凉,惟余殿基,相与挟石柱以斗力”。到了清末,方山露芽也渐渐消失,今人已无缘再尝一盏方山露芽的千古风流。今日山水库旁仍有较多茶山,寺庙背后的地被砌成整齐的一丘一丘,种有橘树和茶树,据说大都是上世纪60年代知青所种。

  如今,曾经香火旺盛,见证唐宋福州南主驿道繁荣的方山寺只留直径约0.5米带柱础圆状石柱十余根,另有留烟熏痕迹的唐宋砖瓦等散落废墟,供人凭吊。主驿道改峡江过渡后,人们便从方山背面经过。朱熹“怡山良石,神仙所居”的题刻,至今还在南面壁崖之上保留着当年的刻痕。从南宋以后,人们登山的重点也转到方山背面了。

  宋时,在今闽侯县境内设有方山驿、临津驿、芋原驿、大濑驿、小箬驿;明清时期,剩有芋原驿、白沙驿、大湖驿、大田驿。从此,方山驿与方山寺、方山露芽茶一起,在历史的变迁中淡出人们的视线。而五虎山仍以天长地久的大气魄在福州之南雄踞起伏,偶有好奇的人们驱车前来探访那踯躅在湮远年代中的古老驿路。

 

林丽钦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