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北宋文学家元绛与福州

发布时间:2023-06-30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元绛(1008-1083),字厚之,钱塘人;北宋大臣、文学家;祖籍南城县东兴乡苏源村(今江西省黎川县)人,祖先是临川的危氏。唐朝末年,曾祖父危仔昌聚集众人保卫乡里,进攻占据信州,被杨氏打败,跑到杭州,改姓为元。祖父元德昭为五代吴越丞相,于是成了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元绛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生而敏悟,5岁能作诗。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及第,初补淮阴县主簿,后授江宁推官,摄上元令(现均属南京江宁)。安抚使范仲淹将其调任江西永新知县,后改任通州海门县(今江苏省启东东北),后迁江西转运判官,知台州,遇上大水冒城,元绛“出库钱,即其处作室数千区”使流民恢复生产生活。皇祐四年(1053年),元绛为广东转运使,组织建修多座水寨和城池,供应前线军饷,因有功迁工部郎中,历两浙、河北转运使,召拜盐铁副使,提拔为天章阁待制、知福州;晋升为龙图阁直学士,调广、越、荆南,熙宁年间,为翰林学士,拜三司使,后知开封府。

  熙宁二年(1069年),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开始变法,次年王安石拜相全面推行变法。元绛和王安石有着同样的政治抱负,又先后在海门任过知县,了解百姓疾苦。为了能改变宋朝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政府财政,发展社会经济,他积极支持王安石的变法主张,被称为变法派新党。

  熙宁七年(1074年),元绛以翰林学士兼侍读学士的身份代三司使,职掌财政大权,深得神宗皇帝器重。王安石的变法遭到守旧派的反对,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出知江宁府。熙宁八年(1075年)二月,王安石回京复职后,重用新党支持者。十二月,元绛被委以参知政事重任,主理政事,继续执行新法。

  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受耆宁(其子)事牵连,贬知亳州,改颍州。三年,加资政殿学士、知青州。四年,以太子太保致仕。

  元绛知福州时,“以文学为士民师范”,给当地民众传授了不少中原的文化知识。元绛在榕的政绩主要是城防名胜建设和布施东禅寺大藏经雕造。

  注重城防与名胜营建

  在福州期间,元绛注重城防和名胜的建设。宋嘉祐四年(1059年),元绛重作虎节门;嘉祐八年(1063年),元绛将威武军门扩建为双门,上建楼九间,过了四年开始在楼上建造滴漏(古代报时的计时器),并以鼓报时,以角传更,配备专职人员值班,风雨不移,这就是“更鼓”的来历。同时在楼下左右两翼盖两

  座亭,左名“宣绍”,右为“班眷”。嘉祐年间,元绛还创有合沙门。另又更东泰门为康泰,创楼其上,面东山,故名东山楼,在今湖东路与尚宾路交叉口位置。治平元年(1064年),他修缮了州西北方向的“升山门”。在其调任南京后,百姓为纪念其功绩,请有司改其门为“遗爱门”,通往西湖的桥称“遗爱桥”。

  宋代,福州城东汤门内有一个汤泉,归佛寺管理,因名内汤院。院在宋仁宗嘉祐(1056年)前建置,具体年代不详。嘉祐七年(1062年)“元给事阅郡图,图有佛寺,曰内汤”,于是,组织人力加以修理,堆石为井,开浚源流,四面加围墙,不许闲杂人进入,成为官汤。

  元绛还修葺整理了福州郊外诸多名胜。他经常出北门登凤池山游览,有《凤池山》等诗:“州人未识凤池山,朱毂时来此往还。四座杯盘在天上,满轩云雨落人间。千围老木排旌盖,百尺飞泉响佩环。谁为霜绡图景象,翠微高处一开颜。”福州西北的卧龙山,又名品石岩,唐末就已经是游览胜地。元绛有诗“朱车何事独来频,不为溪山只为民。最爱年年禾稻熟,时丰定有壤歌人”。他登鼓山也作诗《题鼓山元公亭》,还在于山南麓留下手书的“金粟台”3个篆字,苍劲沉着。后元绛之侄子元积中为守,绘金粟像于台侧。

  元绛还曾于冶山附近建有“东山楼”,其中有楹联:“一俯群山小,休嫌此地偏。”另在山上辟有会稽亭和佚老庵。明代王应山《闽都记》载“佚老庵,在流觞亭西北。宋嘉祐八年(1064年),郡守元绛建。后更‘隐几’,又名净名,今废”。

  宋代的民间社会,是士人们进退回旋的广阔天地。一些在国家政事中起过作用的士大夫,因事得罪或不得志于朝廷之际,往往返归乡里,暂且压抑自己对于国家政事的深切关心,转而致力于讲谈性理。当时,生活于地方的士人们在“择群”时所看重的,不仅仅在于对方以往或目前的仕宦身份以及一时的“穷达”,而比较注重其本人的文化背景。正因为如此,退休回到地方的朝廷命官,一般并不自高自大,反而有意为人谦和,以期“求同”于周围士人。例如谢事还乡的叶参、元绛等人,“日与乡间耆旧相过从,遨游江湖,处布衣野老间无辨也”。

  资助东禅寺雕造《大藏经》

  福州佛教文化史上有两部大藏经,一部是东禅等觉院刻的,一部是开元寺刻的,两者同称为“福州本”。“福州本”是按照蜀本五千四十八卷,增加新译经论撰述。完成于民间之手,一刻就是两部大藏经,可见福州在中国佛教文化史的重要地位。

  东禅寺位于福州城东的白马山,传说在闽越国时,有山民曾梦到神人乘白马来此。到了南朝梁大同五年(539年),郡人郑昭勇捐宅为寺,初名净土寺。至唐咸通十年(869年)改为东禅净土院,“东禅”之名第一次出现在这座寺庙。晚唐才子周朴有诗《福州东禅寺》:“ 瓯闽在郊外,师院号东禅。物得居来正,人经论后贤。瓟槽柳塞马,盖地月支綖。鹳鹊尚巢顶,谁堪举世传。”此后东禅寺还用过东禅等觉院等名号,但人们都还是习惯简称它为东禅寺。

  东禅寺雕造《大藏经》这一盛举与元绛的支持是分不开的。由于国库空虚,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为了推行财政改革,奏请宋神宗下诏废止了开封府太平兴国寺的印经院,同寺传法院的译经事业因此断绝。熙宁八年(1075年),元绛受王安石知遇和宋神宗的信任,当了参知政事。元丰元年(1078年)十月,元绛被命任编纂《传法院新编法宝录》的参定(定稿)之职。《传法院新编法宝录》的编纂,到元丰二年(1079年)五月,元绛辞去参知政事之职,由后任的蔡确继承,至元丰五年(1082年)才编成。

  元绛是出私钱助刊大藏经的第一人。大约在熙宁至元丰年间,他偶然得知福州东禅等觉院住持慧空大师冲真劝募开雕大藏经。私造大藏经是以为皇帝祝圣延寿之名义开展的。深知朝廷因经费紧张而停止印经实际情况的元绛打算以此功德,祈愿安泰(有种观点认为可能是考虑当时实施新法带来政局不安,王安石让他的同僚元绛当了出版大藏经的请主),不料却于元丰六年去世。

  在元绛去世后的二十年,冲真等僧人继续请知州刘瑾和柯述、王祖道和名士陈旸等为都劝首(即募资人),经过众多刻工和印造工的努力,终于在崇宁二年(1103年)完成了大藏经的雕造。崇宁二年,东禅寺向朝廷进献藏经,加号“崇宁万寿”。东禅寺大藏经穿越近千年兵燹灾祸,保存至今,是元绛不朽功勋的见证。

  元绛的人际交往及著作

  除了王安石、王安国兄弟,元绛与吕惠卿、张伯玉、程师孟、刘康夫、徐奭等朝廷要员私交甚笃,程师孟比元绛迟任福州知州。元绛与蔡襄也相娱甚欢,常书诗唱和。宋熙宁二年,福州郡守程师孟曾赞康山(东禅寺所在):“出城林径起巷烟,白马遗踪俗尚传。第一僧居兰若处,几番身醉荔枝前。百年骚客来闲寺,三月游人作乐天。更爱堂前迎太守,路头先坠碧云鞭。”

  元绛对于下属也很温和,一次下属犯了其名讳,误称为“元降”,他也不动声色,没有怪罪。当元绛回乡时,宋神宗对他说:“卿可营居京师,朕当资助你,且便耆宁仕进。”“耆宁”是元绛之子。元绛曰:“臣有田庐在吴(指浙江杭州),归之。即便在京城建了房子,亲属探之不便。”并谢了皇恩。

  元绛于神宗元丰六年卒,年七十六,谥“章简”,葬于钱塘南荡山。著有《谳狱集》《玉堂集》二十卷、《玉堂诗》十卷,《全宋词》存其词二首,《宋诗纪事》存其诗六首。

 

作者:平之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