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1-13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悟宗和尚的晚年是在罗山法海寺度过的。谢肇淛《新开白云洞碑》记载:“悟宗后居郡城之罗山。”罗山乃省城“三山藏”之一,法海寺就位于罗山的北麓。
法海寺之地本孟司空宅,后晋开运二年(945年)道闲禅师在此开山,初名兴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改今名,此后一直是福建著名的“选佛场”。《景德传灯录》中收录的绍孜、义因、义聪等大德高僧都出自法海寺,著名的“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便缘于义聪禅师的“路见不平,所以按剑”。
明嘉靖初,法海寺式微,地被举人高叙占为别业,辟为园林。自此,弦歌鼓乐,接杯举觞,把一座连云宝刹,变成了酒肉丝竹之场。后又数易其主,直至归属四川道监察御史蓝济卿。
蓝济卿是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进士,为宦多年,因“直言忤时宰归”,落得晚景萧然。他有个孙儿叫作蓝圻,诸生,知书达礼,又通晓佛典,深知古人舍宅为寺,而蓝家却占寺为宅,有伤阴鸷,但他却苦于家境不堪,若舍宅归寺,将流落街头。悟宗和尚也知其难,引经据典,多方晓谕,终使蓝圻听劝,欣然舍宅。
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悟宗和尚会同“穷孟尝”徐熥、抗倭游击张奇峰、善士张思沧共襄缘事,准备劝缘鸠资重建禅寺,一时间善信云集,群贤毕至。监生洪士英捐金之外,还奉上三宝佛像;户部郎中陈长勉塑丈六金身,并捐百金;黄公键施出《大乘经》若干部;提举施天经、文学林昭锡各舍百金。还有四会知县陈一元、福州右卫后所百户蔡炳,以及明季“五贤”之一时任南京大理寺左寺正的曹学佺,也纷纷助缘。
有了在乡宰官、护法、长者、居士的慷慨解囊,悟宗和尚开始了重开法海寺盛举。他亲力亲为,不管是木工、土工、还是柴米油盐,他都事事操心,样样过问,不假人手。芒鞋破了又补,衲衣缝了又穿,他甚至连休息时间都没有。就这样积铢累寸,聚沙成塔,不数年间,法海寺宝座莲台,焕然一新,殿宇金身,焕复旧观。
重开的法海寺,天王殿与众不同,写的是“弥勒住处”。殿中供奉的弥勒,也不是大多寺庙中以布袋和尚为原型的笑口常开的形象,而是头戴天冠的古印度弥勒形象。殿内的十六罗汉,也是按照唐玄奘译的《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所说塑造,而非后世演变而成的十八罗汉。
万历四十年(1612年),法海寺工竣。这一年,正值悟宗和尚六十大寿。仲夏之季,舍宅归寺的蓝圻,大摆宴席为悟宗和尚庆寿。时正在编撰《永福县志》的谢肇淛也应邀出席,他称赞悟宗和尚重开罗山法海寺为旷世盛举,“朱门甲第,复成兜率天矣。时则碧天(悟宗)上人开山肇迹,而蓝长者圻实左右之”。
悟宗和尚的一生,是苦、空、枯、寂的一生,于他而言,开辟白云洞、兴建积翠庵、重开罗山法海寺,不过是人生的一场又一场修行。谢肇淛在在悟宗和尚的六十大寿上,给了他“(涌泉寺)首座高足都未能窥其际”的至高评价。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