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明代闽中高僧悟宗和尚二三事(上)

发布时间:2023-01-12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壬寅立冬,去了趟鼓山,在通往白云洞的积翠庵前,见一座石构的墓塔。此塔为窣堵婆式,单层,覆钟顶,塔基六边形,有须弥座,塔足雕如意形圭角,塔身呈圆柱状。正面辟券龛,上刻“法海开山碧天宗和尚塔”,背面刻“崇祯庚午年(1630年)腊月吉旦,徒本淳造”。束腰及上下枋均素面无雕刻,看上去简约、朴拙,颇具明代建筑风格。

  从款识可知,这是一座明代的高僧墓塔,可“碧天宗”是谁?“法海开山”开的又是哪座山、哪座寺?其实,这个“碧天宗和尚”就是明万历年间开辟白云洞、兴建积翠庵、重开罗山法海寺的悟宗和尚。

  悟宗和尚,俗姓傅氏,闽县人,生于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剃度后号“碧天悟宗”。碧天是字号,悟宗是法名,在他示寂后,取法名末后一字“宗”为谥号,故称“碧天宗和尚”。明兵部侍郎陈省《游白云洞记》载:“积翠庵,上人碧天募缘建。”明王应山《闽都记》云:“积翠庵,在白云洞下,万历中,僧悟宗建。”可知“上人碧天”与“僧悟宗”实系一人。

  悟宗和尚并非鼓山涌泉寺的住持,故此资料不多,只知他少习苦行,在鼓山时,毁于嘉靖野火(1542年)的涌泉寺尚未修复,他便在国师岩修行,两年后结茅于凤池。据清黄任《鼓山志》记载:“云卧庵,在大顶峰北,凤池傍,古庵废久,明万历间,僧结茅以居。”这个僧便是悟宗和尚,时间在万历八年(1580年)前后。

  云卧庵位于深山幽谷,人迹罕至,海拔八百多米。悟宗和尚在此隐居的五六年间,正是我国历史上最酷寒的小冰河期。据明布政使谢肇淛的《五杂俎》记载,万历十三年(1585年)二月,福州城“天气陡寒”,下起了雪,“俄尔雪花零落如絮,愈数刻,地下深几六七寸”。城里如此,鼓山上可想而知,最艰难时,悟宗和尚面临粮断火绝的窘境,靠饮冰啮草为生。

  谢肇淛赞他“出世学道,苦行精进”“性行超凡,慧心独运”“性行坚忍,戒律苦严”,并将他与灵峤、神晏相提:“闽鼓山之有涌泉也,自僧灵峤始也,其岩之喝水也,自僧神晏始也,而洞之有白云也,自僧悟宗始也。”

  开辟白云洞

  悟宗和尚能与灵峤、神晏相提并论的事迹,就是开辟白云洞。白云洞位于鼓山的西北隅,因“白云混入,咫尺莫辨”而名。《闽都记》云:“(白云洞)在海音洞洞下,由黄坑而登,可一里许,险巇峻峭,巨石棋置,万历丙戌,沙门悟宗始辟。”

  万历丙戌年(1586年),在云卧庵的最后一年,此时的悟宗和尚戒律坚定、法力尤宏。在《鼓山志》中有一段稍涉神怪的“依光以开洞、闻声而断石”记载,说的就是悟宗和尚开辟白云洞的通灵之举。谢肇淛有诗赞:“厨疑六甲致,洞似五丁开。”释广靖也说:“(悟宗)上人戒行精严,信心深笃,五丁托梦,石穴自开。”五丁乃神话传说中的五位力士。

  传说归传说,现实中的悟宗和尚当然没什么神力,在他六十大寿时,有个客人跟谢肇淛聊天,感慨悟宗和尚开白云洞时的坚韧,说他“琢山骨,绝地轴,腰镰诛茅,与佣保(雇工)杂作,手足皱瘃(疮)龟坼(冻裂),若不闻也”。这才是悟宗和尚开辟白云洞的真实写照。

  开辟了白云洞天,悟宗和尚便在洞中结茅而居。一日,他登上洞顶,见山岭参差起伏,遮挡了天光,耳边是天风浩荡,足下是云雾缭绕,身处其间,仿佛凌虚御风,又似是悬空踏底;西望州郡,可见双江如带,三山鼎峙,城郭在氤氲中若隐若现,恢宏壮阔扑面而来,顿觉居所狭小,如蚁蛭蜂巢。于是,他按乩仙所指,开始营建庙宇。一呼之下,布舍者远近云集,出钱出人,物力毕具,一个月不到,就建好了一座倚崖为居、石天为盖的庙宇,额曰“良心寺”。现寺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孟春重修。

  据《鼓山艺文志》记载,建成的白云洞坐东向西,“帡幪若广厦”,广逾五丈,有“二石如重唇”,横亘一十二丈,深二到三丈,“巑岏屹峙,白乳时流。前有天池,左右有翠竹,下有三天门,门俱自然苍石夹立。门之上则瀑布飞流,四时不绝”。洞里有茅屋数楹,主祀观音大士,附祀韦驮、伽蓝,左为净室丈许,右为斋堂,以板相隔。为了方便通行,悟宗和尚还修了一条万仞悬梯,蜿蜒陡峭,须蛇屈而登,沿途有三天门、龙脊道、吼雷湫、印月潭、金刚石、化龙桥诸景。

  化龙桥边有一块巨岩,蚕丝溪的水依岩壁流下,形成瀑布。谢肇淛《新开白云洞碑》记载“:观瀑布如线,散入桥下。”这条瀑布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郁达夫的《闽游滴沥》里还有记载,当时他到凡圣庵寻庵主曾尊彝不遇,只见到“庵左面有瀑布流泉,在大石缝里飞奔狂跳”,还看到庵门上的一张字条:“庵主往山后扫落叶、拾枯枝去了,来客们请上观瀑亭去歇息!”这是何等禅意的一张启事,颇有“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的意境。

  从省城往游白云洞,要先到埠头(旧称埔头、浦头、晡头)。走陆路的人,由水部门出东郭,到茶会(旧称茶焙),再行十里到埠头;走水路的人,泛一叶扁舟,泊于白云廨院前,之后登东际桥。桥上有竹舆候客,有钱人可以租舆,经黄石庙(在牛眠岗,供黄石公,前有子房溪,后有圮桥,皆缘于“圮桥进履”典故),亦到埠头。之后渡圯桥,过碓房,登七百级台阶,抵元真、积翠二庵。这一段路“石齿石念砑,溪流瀺灂”,走得人“喘如吴牛”;稍事休息,过卧潭桥,此时山路愈发耸峻,已不可舆。若一定要乘舆,也只能用短舆,愈往上,路愈陡削,逼仄不可扶持,走十步都要歇上一歇;待过了郁达夫《闽游滴沥》里认为“有点儿华山的风味”的龙脊道,便是谢肇淛诗里“鸟道蟠石罅,危梯不可步。下有面壁僧,上有通霄路”的三天门,如此行两千多级台阶,过印月潭,折出云屏,始抵白云洞。明翰林王应钟为题“白云洞天”于壁,以记其崄巇。

  若是由涌泉寺往白云洞,就要向寺后西北行,翻小顶峰,抵浴凤池。这一段山路甚狭,草长于人,可以步行,亦可以乘竹舆。只是翻越几座山岗后,路愈发难走,此时若有乘舆的,便只能“舍车而徒”。明诸生吴兆衮携诸社友至此,见路畔万仞坑堑,深不可测,吓得“攀枝附崖,相牵而下,若饮涧之猿”;更有甚者,两股战栗,“双眸凝视鼻端,不敢他瞩,视稍远则眩而仆矣”,如此度数百步,达海音洞。此洞亦悟宗和尚所辟,《鼓山志》记载“相传有羽流居此,时闻海源之音,以为通于海云”,故名,其下便是白云洞。郁达夫形容这段路是“万丈绝壁的鸟道的高头,头上面只有一块天,眼底下只是黑黝黝的大石壁,石壁中间盘旋着一条只容一个人走得的勉强开凿出来的小曲径”,并感叹,有此经历,“才晓得从前所走过的山路,直等于平坦的大道”。

  有人问明季“五贤”之一的徐兴公:“洞果奇胜乎?”徐兴公回答:“登鼓山不可不至白云洞,然白云洞之奇,不在洞而在径。”徐兴公转而问谢肇淛:“白云洞之游乐乎?”谢肇淛回答:“洞故无奇也,奇在径,而径亦无奇也,奇在三天门。”说这句话时,谢肇淛已经离了令他“惴恐”的三天门,“至积翠庵饭”。

  兴建积翠庵

  积翠庵也是悟宗和尚所建,因庵旁有“宋住持元嗣、清越二塔”,故又名积翠塔庵。清黄任《鼓山志》记载:“积翠塔庵,在白云洞下,明万历丙申(1596年),僧悟宗建。”

  积翠庵旁栽有雀翎松,滴青流翠,碧绿盎然,庵也因之得名。明右佥都御史巡抚四川邵捷春《题积翠庵》云:“翠积庵前路,松栽忆昔年。”万历邑庠生郑心崇也称“庵以松能翠”。

  万历二十二年(1594年),悟宗和尚凿通三天门七百二十级石磴后,计划在积翠岩结茅建庵,经过两年准备,于“万历丙申”,即万历二十四年正式起殿。这一建,断断续续,历时七年,直至万历三十一年(1603),才真正竣工。

  悟宗和尚常常把积翠庵作为接引之所,好友有约,他便在庵中迎来送往,“香茗名山出,清斋野衲陪”。虽说他“孑然一身,不内交豪右,不借资陶(范蠡)、猗(猗顿)”,但不影响他与文人相交,与骚客为友。

  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与徐兴公、陈仲溱“烟霞交”的举人张蔚然游白云洞,由三天门下,“如是十里,而宿于白云之下院,曰积翠窝,窝距城亦二十里而近”,休息了一夜,诘旦(清晨)乃还。

  积翠庵的景致是极美的。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吴兆衮于中秋前夕来到积翠庵,“入则庵门半掩,簷阿皆绿,风吹红蓼,如数辈靓妆美人,婆娑树下”。夕阳西下,玉露生寒,感怀“有此山月,不一夕留,不大负此清光哉?”遂留宿庵中,“既而月已冉冉东上,犹蔽高丛,乍侵屋角”,乃挑灯入寮,刻烛为韵,待“月色寝寝下廊庑”时,“启楗(开门)出庵,则树影淋漓满身,风递泉声,似奏琴韵,四顾青山皆作玉芙蓉,参差现镜中,回视院宇又如璇题银戺,恍在水晶宫里行也”,这才心满意足,“楗扉(关门)就寝”。吟烛题诗,对月当歌,这是何等的浪漫、写意!

  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十月,以屯田持节归里的谢肇淛来访白云洞。他先到元真庵,“悟宗出迎,啜茶趺坐”,随后“左折十数武”,来到“禅房花木,雅饬幽净”的积翠庵,悟宗“出伊蒲(素食)馔客”。

  如今,庵中尚存万历三十年(1602年)叶家父子所造、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孟氏夫妇重砌的佛座,还有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明孤臣”胡梦泰后裔重塑的三尊佛像和一座石龛。

  胡梦泰,字友蠡,广信府(今江西上饶)铅山人,明末随唐王(即隆武帝)来闽,任兵部给事中,奉使还乡,镇守铅山;隆武二年(1646年)城破殉国,葬于铅山,谥“节愍”。民间传说,其棺停于郭外,遇溪涨,随水流下,漂至芋原,搁浅江边。闽人方润、杨观见棺上有“故明孤臣胡梦泰遗骨”书,敬其国士,移葬于积翠庵旁,称“忠节墓”。清乾隆年间,提督学政周学健为设牌立匾于积翠庵。清咸丰八年(1858年),闽县人魏杰作《积翠庵怀胡忠节》诗:“胡公忠节葬名山,一片灵魂自往还。”

  墓旁原有烈潭亭,纪念十六岁殉夫的烈妇何春香。何春香,浙江人,五岁为董知县养女,十五岁嫁入埠头陈家,翌年夫得病死,葬于积翠岩。她送葬时,因伤心过度,投潭殉节,时民国十九年(1930年)四月廿三日。曾尊彝为题“烈妇陈董氏殉节处”。一忠一烈,前后辉映,为积翠庵增色不少。

  现在的积翠庵早已不是万历布衣陈鸿口中“茅庵投宿处,寒色易相侵”的佛堂,而是一座两落两进的寺院,大门额上“积翠庵”三字是1988年春月沈觐寿所题。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