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晋安明代抗倭史迹

发布时间:2022-11-25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晋安区拥有深厚的红色基因、丰富的红色资源和深刻的红色记忆。其中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晋安儿女谱写了一部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爱国史诗。

  而当我们回溯东洋入侵史会发现:其实早在400多年前的明嘉靖年间,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到处都回响着军民浴血抗倭、荡气回肠的英雄壮歌。这些史迹,书写着中华民族抵御外辱的光辉,记录着倭寇浪人罄竹难书的罪行。

  新店郭前村

  郭前村原住郭姓人家,称郭厝里。明嘉靖年间,倭寇频繁进犯福州。一日,村中听闻一股倭寇从连江越大北岭而来,一路烧杀抢掠。村民惶恐,乘着夜色,逃匿于村后山顶的山坑中,却在拂晓时分,因一只公鸡打鸣而被倭寇发现。全村尽遭屠戮,无一人幸免。

  倭寇撤回海上后,周边乡民收埋了罹难同胞。

  为警示后人,勿忘历史,大家把这个村叫作“郭前村”,将倭寇施暴之地称为“鸡角坑”。

  茶园水头村

  福州城东北郊井关外诸姓世代口传,其先民自唐五代迁入,开垦荒地,勤劳务农,渐成两大聚落,西北罗汉山下称西园,东南金鸡山下称东园。明嘉靖年间,东南沿海倭寇泛滥。相传,倭寇在新店郭前鸡角坑烧杀掳掠完后,继续南下。因罗汉山山脚大雾,西园逃过一劫,但东园乡人未能幸免。今水头往桂山的羊肠小道上有两大丘,祖辈们称是遭倭寇屠杀乡民的大坟地,俗称“冢墓”。

  由于倭寇不断侵扰,部分乡人为保生存,只得舍弃故园,躲进山坳崎山之地,新辟田舍。自此,西园以东再无东园之名。明末清初,诸姓新入重建家园,倚山结庐,分二乡,称为“上水头”和“下水头”。

  鼓山五里亭

  福州东郊五里亭是福州迄今仅存的一座郊外送别长亭,它曾送别无数赴台谋生的福州先民,也曾见证福州军民英勇抗倭保家卫国的历史。

  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戚继光受命入闽剿倭,曾在五里亭一带大破倭寇。时东郊西起砌池、讲堂前、俊尾诸村,东到秀坂、凤坂、后浦、连潘诸村,以及南边的象园村,方圆数华里上,曾有18座埋葬倭寇的土墩。它们高约5米,低径约15米,直到1958年才被平整湮灭,仅存福慧寺内的“崇玄坛”倭墩。老一辈仍口口相传有玄帝在此协助戚家军歼倭的民间传说。2009年,五里亭被晋安区列为区级文保单位。

  岳峰桂香街、梅仙街

  相传明嘉靖年间,东门外康山下有一林姓人家,户主叫林贻清,家中有一个尚武的19岁儿子,叫桂香。不远有一户陈姓人家,家中有个貌美的女儿,名叫梅仙,年方17岁。桂香与梅仙早生情愫,相恋已久。

  正当两家筹备婚事之时,倭寇万余人侵犯福州。桂香见状,准备前往北门外投戚家军抗击倭寇,此义举得到未婚妻梅仙的赞许。不久,倭寇闯入杀戮乡民,砍死梅仙、桂香家人,夺走梅仙。桂香获知后,独闯倭营,终因寡不敌众负伤被擒。倭首将两人押往柴火堆前,以火焚桂香相要挟,胁迫梅仙顺从。梅仙宁死不屈,猛然扑向桂香,双双蹈火,壮烈殉情。乡亲为纪念这对抗倭恋人,把康山西麓两条街命名为“桂香街”和“梅仙街”。

  岳峰塔头街

  宋开宝七年(974年),海商舶主在东门外造浮屠堂宇,号“舶塔天王寺”。其“浮屠”即梵文“塔”的音译,显见寺中有塔,遂得地名“舶塔头”,也称“塔头”。宋《三山志》载:“行春门外,地名舶塔头,通天庆观。”不过在民间版本中,塔头之名则与一位抗倭勇士有关。

  相传明嘉靖年间的一个秋晨,一支倭寇进攻福州,与戚家军在东门外展开肉搏血战。时家人已被倭寇所害,只身来到福州东门营生的连江人江依冰,高举义旗,冲锋在前,所向披靡。正当深入敌营时,他的脖子被倭寇砍了一刀,头耷拉了下来,但依然冲向敌阵。倭寇纷纷吓得溃散,而戚家军士气大振,一举将贼人全歼。此时江依冰才倒了下来,为国捐躯。为了纪念他,人们把这条血战倭寇的街,命名为“搭头街”,后改成塔头街。

  岳峰康山庙

  康山是拱卫古代福州东门的屏障,是兵家必夺之地。山顶有康山庙,是历代军营崇奉的“战神庙”。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八月,戚继光率军在闽全歼倭寇后,为追悼阵亡的将士和死难的同胞,选择在康山庙设立道场超度英灵。

  1941年4月,日军入侵福州。中国守军出征前到康山庙进行誓师大会,高唱岳飞《满江红》。击退日军后,效仿戚继光在康山庙召开追悼大会,铭记军魂。1998年,康山庙被晋安区列为区级文保单位。

  思儿亭

  思儿亭位于原思儿亭自然村,原属茶园村管辖。“思儿亭”原名“四明亭”,因福州民间广为流传其地为戚继光挥泪斩子之处而得名。清代《侯官县乡土志》载:“思儿亭,父老传言,明戚南塘元旦出军讨倭,路经此地,令兵士毋回顾,违者斩。其子回顾,斩之。凯旅至此,哭之恸,后人因建亭以志之,名曰思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福州于山戚公祠理事会重建思儿亭,立祀戚继光像,以进一步激发福州人民参与抗日救亡运动。

  尽管根据史料证实,戚继光在闽时并无成年儿子,且思儿亭自然村也已于1993年全村搬迁,但直到今天百姓对此传说依旧津津乐道。

  鼓岭牛头寨

  鼓岭,旧称“古岭”,是古代连江、闽安经东山往返福州城的必经之地。明嘉靖年间,倭寇屡次从连江沿石磴路进攻福州。戚继光率兵平定倭寇时,在牛头崖附近建寨,以防御倭寇再犯。民国陈衍《福建通志》载:“古岭寨,(闽)县东,为海滨要地,明嘉靖间创筑,以捍倭寇。古岭为福州捍寨十之一。”

  古岭寨,即今鼓岭过仑村牛头寨,其地势险要,寨旁崖壁如削,历来为军事要塞。抗日战争期间,李世甲也曾率海军陆战队在此抗击日军进犯。2002年寨堡得到重修,现长136米,厚1.7米,高2至3米。

  宦溪降虎寨

  降虎寨又名“云漈关”,位于汤岭隘口上端,地势十分险要,宋始为福州北驿道重要门户,设有铺驿。明代《闽都记》载:“任溪铺,在五都降虎岭。有寨,置戍。”寨堡建于明代,传为戚继光在此平定倭寇。清代《侯官县乡土志》载:“降虎,有戚恭将古寨在焉,亦有市镇客寓。”

  1934年8月,寻淮州、乐少华、粟裕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曾鏖战于此。全面抗战期间,中国爱国将士也曾在降虎寨一带抗击日军的两次进犯。现存前后两寨门及部分寨墙,是福州不可多得的寨堡。2001年,降虎寨被福州市列为市级文保单位。

  宦溪杜溪桥

  杜溪桥,宋绍熙二年(1191年)建造,位于宦溪降虎汤岭古道上。桥边有摩崖石刻,摩崖高86厘米,宽66厘米,南向。行书,纵8行,字径7厘米,部分文字已模糊难辨。文曰:“夜度汤山风雨浓,手提三尺搅群凶。□人莫小追穷寇,辞□□□在□中。嘉靖庚寅春月廿九日……农冈。”

  此诗记叙的是明嘉靖九年(1530年),戚继光来闽之前,降虎当地百姓抗击倭寇之事,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面对外敌入侵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使命担当。1995年,杜溪桥与其附属的摩崖石刻被列为区级文保单位。

  事实上,倭乱在福州城郊的破坏对后世影响极其巨大。除上述晋安辖内的十处史迹外,我们从明万历与清乾隆的《福州府志》记录中,也可略窥一斑: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八月,“倭数千人由海入寇,至福宁,转掠而南,遂逼省会。四郊被焚,火照城中,死者枕籍,南台、洪塘民居悉为煨烬”;嘉靖三十七年四月,“倭蹂连江,逾北岭,复逼会城,转攻福清县,陷之”;嘉靖三十八年四月,“复由福宁度古岭,劫福州。城门昼闭,掠近郊”;嘉靖三十九年三月,“倭大掠连江诸村,穷谷深山,无不焚毁屠戮,财物罄掠无遗,凡三阅月。时倭舟尚屯沿海,复掠省会诸村,城门昼闭弥月”。

  所到之处,十室九空。族姓或遭屠戮,或被迫迁徙。众多村落明中叶以前的人文历史,难以中继。许多由唐至明的闽都名士,至今仍无法考证到闽县、侯官、怀安之具体籍贯。无疑,倭乱是闽都的一场浩劫。

  沧海桑田,岁月流转。而今的八闽大地上,以戚家军为主的抗倭史迹、军民团结的抗倭故事早已融入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它在戏台上,在路牌中,在小孩的连环画里,在老人的攀讲之间,更在每个对这片热土保有敬畏与期许之人的心里。

 

十九先生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