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8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一
“叶公好龙”的故事,流传甚广,叶公也以负面形象被流传下来。传说只是传说,但历史上的叶公实为一位名臣。叶公本非姓叶,原名沈诸梁,字子高,其父沈尹戌在吴楚交战中屡立殊功。秦国出兵击退吴军后,楚昭王便封年仅24岁的沈诸梁到北疆重镇叶邑为尹。沈诸梁在此主政期间,采取养兵息民、修筑水利和发展农业的政策,使其成为安康富庶之地。后沈诸梁以封邑名改姓叶,子孙亦皆随之。沈诸梁实为嗣后万千叶姓族人的真正祖先。
西晋永嘉二年(308年),外族入侵,中原大乱,叶姓子孙为避战乱,辗转迁徙。南阳富沙叶氏十六世南迁入闽,先至侯官甘州(今闽侯甘蔗镇),后迁移荆溪乡白头村落户。其后,叶氏韶庚一脉又移居闽县(今福州)。福州是战略地位险要的沿海之地,叶氏族人自此与江海结缘,后代涌现出几代海军骁将。其中,叶祖珪曾统领南北海军,可谓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叶祖珪(1852-1905年),出生于福州南后街雅亮里(今达明路)。父亲叶汝钦为私塾教员,育有子女9人,叶祖珪排行第三。父亲俸禄微薄,难以供读子女学业,“端重有大志”的叶祖珪只能忍痛放弃科举进仕之路。1866年,求是堂艺局(福州船政学堂前身)招收学生,录取后可免费提供膳食。为生活所困的叶祖珪,抓住机遇,以踔绝之资三考皆列甲等,顺利考入,在后学堂专研英语、天文、地理、测算和航海驾驶技术。
1872年,叶祖珪以优异成绩卒业。不日,便登上“建威”号练船操练枪炮并实习航海。离校启程航海前夕,叶祖珪与23名同学联名写信与英国教习嘉乐尔告别,信中充满了昂扬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生等愿尽所能为国效劳……我们和你分别,虽觉难过,但我们为政府服务之心甚切,是以不能不把个人的意愿放在次要的地位,我们的爱国心将不减少。”旋随船前往北洋牛庄、天津、大连、烟台等处;第二年,又马不停蹄地出国远航见习,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各口岸,后至日本而返。几经磨炼,叶祖珪积累了扎实的航海经验,被遴选为船政学堂第一批留欧生。
1877年,叶祖珪与严复、刘步蟾、方伯谦、林永升等人远渡重洋来到英国。经过层层考核、筛选,叶祖珪等6人以优异成绩进入英国格林威治皇家海军学院。“他们的知识,特别是数学方面表现出的才能,使与他们一起学习的外国士官生非常吃惊。”求学期间,叶祖珪与英皇子同轮见习,随舰航行于地中海、大西洋、美洲、非洲、印度洋,熟谙海上进攻与防守战略战术,后又学习电气、枪法、水雷运用等技能。毕业时,叶祖珪的卓越表现受到校方和洋监督的高度赞扬:“(叶祖珪)于行军布阵及一切战法,无不谙练。”“勤敏颖悟,历练甚精,堪胜管驾官之任。”
学成回国后的叶祖珪怀揣抱负,风头正盛,担任“镇边”炮舰管带期间,悉以所学传授部属,“陈述圣谕及忠烈各传以相劝勉”,整肃军纪,锤炼战术技能。北洋水师总教习琅威理视察叶祖珪练兵后,啧啧称赞其为“全军之冠”。
二
1883年,中法战争爆发,叶祖珪奉命率领“镇边”炮舰镇守北塘,“严防数月,军民安堵”。李鸿章表彰其功,诏以都司仍留原省补用,朝廷赏戴花翎。秋风飒爽之际,叶祖珪特告假几日衣锦还乡,把雅亮里祖屋修葺一新,朝廷在大厅、走廊等处悬挂“行仁义事,存忠孝心”“少有清闲抱弦怀古,随其时地修己观人”等数对木刻柱联以自警自省。
那个年代,清政府为增强海军装备,数次向外国订购船舰。但由于隔海重洋,暗礁、飓风等难以预测的因素,国内缺乏具备回航能力的干将,一直都是高价雇佣洋人驾舰回国。这样既费钱耗时,还常常因洋员故意刁难,让新舰在航行中遭受不同程度的损伤。
叶祖珪具备多年外域航海经验且技术精湛,朝廷为破此局,1887年破例委任他赴英国接领在阿姆斯特朗造船厂订造的“靖远”巡洋舰。经过数月艰难跋涉,叶祖珪亲自主舵“靖远”舰驶离朴茨茅斯港返国,远涉2万里重洋,安然无恙驶抵厦门。这次接舰成功,首次打破中国近代海军事事仰赖洋人的旧习。李鸿章分外高兴,奏请朝廷对叶祖珪以游击留原省补用,并加赏“捷勇巴图鲁”荣誉称号。
1894年,日本图谋中国的野心屡屡骚动。丁汝昌统领北洋舰队出海至汉江口外巡航,叶祖珪率领“靖远”舰跟随,旋回威海卫布防。经多方观察,叶祖珪敏锐感知日方已按捺不住,战争很可能一触即发。他立即“上书千余言痛陈利害”,望清廷能加强防御,先发制敌。可惜,朝廷未予重视和警觉。当甲午中日战争爆发时,清廷已失去先机。
黄海海战中,叶祖珪统率“靖远”舰投入战斗,苦战多时,舰体不幸中弹起火,遭受重创。叶祖珪冷静指挥冲出重围,并借机占据有利地形,边灭火抢修,边继续炮轰追赶过来的日舰。日舰害怕搁浅,同时又难以抵御反击火力,终不敢逼近。“靖远”舰休整初毕,便又冲入主战场继续鏖战。眼见我方“定远”旗舰旗桅在密集战火中被毁,全军失去主心骨,叶祖珪当机立断以“靖远”舰代旗舰,临时升旗进行调度,重振火力,稳定战局。日舰在我方的鱼雷攻势下,节节败退,最终逃遁,其“聚歼清舰于黄海”的狂言亦被粉碎。
1895年,日本海陆联军向威海卫南帮炮台发动进攻。丁汝昌登“靖远”舰亲自指挥反击,叶祖珪则在侧竭力配合,以舰旁排炮轰击日寇,并协助运卸北三台炮于黄岛,敌无所掠获。不到一个月,日军又集结围攻刘公岛,“靖远”舰誓死捍卫,“特起锚愈益接近鹿角咀台,盖欲肉搏该台,取得牺牲之代价”,却再遭重创,舰首下沉,“丁提督与副将叶祖珪坚意与船俱没,乃被在船水手拥上小轮船”。不久,威海卫失守。北洋海军历经大战,亦全军覆没。清廷为推卸责任,委过于下,叶祖珪等十几名海军官员被革职查办,待罪天津。
三
此后,清光绪帝为挽救危局,力主变法。慈禧太后亦深感国基动荡,且大学士王文韶恳切奏请,为叶祖珪等将士求情,“海军失事各员皆万死一生,非他偾军者比”。1899年,慈禧太后召见叶祖珪、萨镇冰等人,免除其革职处分,任命叶祖珪为统领,萨镇冰为帮统,并谕“饬该统领等,选择朴实勇敢熟习驾驶之员,督同认真操练,以为整顿海军始基”,且设海军统领衙门于天津紫竹林。叶祖珪不负众望,日夜组训官兵,亲自撰写《旗灯通语》两册,绘制《要隘地理图说》一卷,印发部属研习,军威大振。
1899年末至1900年初,叶祖珪奉清政府之命,率领重建的北洋水师巡视海防,以制止意大利强租浙江三门湾的贪婪野心。此次巡防,叶祖珪对沿海各个炮台的防御情况分外重视。然而,视察之后发觉各处炮台竟积弊已久,不禁忧心如焚。他立即返回天津向裕禄复命,痛心疾首地陈述弊端,并绘制了《沿江沿海各省炮台图说》,附载关于海防炮台建设的长篇条陈,希冀针对性地解决问题。然而,图说上呈朝廷后,整改尚不及落实,与列强的战事就爆发了。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此后,议和大臣竟欲将“海天”“海圻”“海容”“海筹”“海琛”等兵舰撤售,退还英、德两国。叶祖珪愤慨力阻,才为海军保留下仅存的战备力量。
1905年,两江总督周馥为重振海军,特意上奏袁世凯:“旧有兵船日形窳朽,徒縻饷项。管驾各员多不谙方略,亟应分别裁留,认真整顿。非重定章程不能革除旧习,非派大员督率不能造就将才,请以叶祖珪统率南北洋各兵舰及南洋水师学堂、上海船坞、饷械支应一切事宜。”此奏正合袁世凯心意,立刻获准。叶祖珪遂南下上海,在高昌庙江南制造总局设立海军办事处,统领南北海军。
叶祖珪还兼任高昌庙上海船坞(江南造船厂前身)首任督办。鉴于船坞亏损严重,叶祖珪开始大力改革其经营体制,改官办为商办。此外,为培养管驾人才,他还特意叮嘱萨镇冰筹办海军学堂,议定各项章程,并派遣得力干将为学堂监督。经此一系列整顿,“一切事宜条理井然,规模宏整,故论南北海军联络之功,率以祖珪为最”。
一切步入正轨之际,叶祖珪却因长期繁杂公务积劳成疾,未能及时休息调理,因病离世。噩耗甫发,“将吏皆哭失声,有越千里来送丧者”。其灵柩移归故里,光绪帝亲撰祭文,并派头品顶戴陆军部尚书衔闽浙总督松寿代为主祭,钦赐祭葬于西门梅亭群鹿山之阳,哀荣可谓备至!
四
叶祖珪作为福州籍海军名宿,为国尽忠竭力,家风亦淳厚清朗。后代多与海军世家联姻,承脉其遗志。叶祖珪的大女儿叶贞辉嫁与刘步蟾的儿子,二女儿嫁给林则徐的重孙,三女儿叶朗辉嫁与萨镇冰的侄儿萨君豫。叶祖珪的孙女叶绍华嫁给了海军名人程嵋贤。
除了女眷们与海军的不解情缘,叶氏家族的男丁亦多为弘道养正、雄韬伟略的血性男儿。
叶祖珪的二儿子叶可松,1915年毕业于烟台海校第九届驾驶专业,曾赴日留学,后任国民党“青天”测量舰舰长。抗日战争期间,率“逸仙”舰英勇抗敌,以十几支步枪抵抗敌方数次来袭,直至舰船被炸毁。蒋介石发动内战,叶可松深恶痛疾,起义抗争,坚决站在了正义的一方。新中国成立后,叶可松在交通部从事技术工作,为新中国建设持续奉献力量。
叶祖珪的侄儿叶可钰,亦是个传奇人物。1937年任“平海”舰副舰长,在江阴海空战中奋勇御敌。激战中,“平海”舰舰长高宪申腰部中弹受伤,舰队司令陈季良命叶可钰代理舰长指挥作战。叶可钰不辱使命,与舰队紧密配合,击毁击伤敌机十几架。1941年,叶可钰受命任海军马尾练营中校营长,在日寇战火夹缝中积极训练海军士兵枪炮、轮机、信号、电讯等技能,大大提升了军队战力。1945年抗战胜利后,海军终于再次迎来发展的春天,叶可钰奉海军部部长陈绍宽命令扩大招兵练兵规模,练兵场上经常几千名威风凛凛的士兵操练呐喊,一时成为风景。1946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叶可钰几次愤然提交辞呈,却只得“辞职照准,离军缓议”的答复。后来,叶可钰违抗国民党调其去台湾就职的任命,于1948年接受中共中央指派,在国民党海军秘密从事统战工作。
1949年,中共中央社会部决定在福州设立工作站。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党组织决定由叶可钰秘密携带一部电台回福州。叶可钰通过上海江南造船所副所长林惠平的关系,将电台隐蔽送进国民党军舰“楚观”号专管的行李舱内,跟随此舰把电台安全护送至福州。红色电台起先是设置在孙老营2号叶可钰宅院内一间不起眼的杂物间,后因叶宅附近陆续有一些国民党人入住,人来人往担心暴露,遂转移他处。“狡兔三窟”的电台在秘密保护下,有效地开展工作,为党组织提供了众多珍贵情报。
后来,叶可钰任人民海军第七舰队副司令,在熟悉的岗位上继续发挥着积极作用。20世纪50年代转业至交通部工作,后调任为福州航管局副局长。1980年,他因病去世,享年81岁。
在和平年代,叶氏族人再也不用在枪林弹雨中拼搏厮杀,可那份羁绊似乎已融入家族的血脉,无法割舍。叶芳骐为叶祖珪的曾孙,是闽江学院历史系一名教授。退休后,他开始专心研究和弘扬船政文化。在叶芳骐的呼吁和期盼中,2011年全国第一个船政文化图书馆——“船政书屋”在福州马尾正式开馆。叶芳骐积极联系并倡议叶家海内外族人,踊跃为船政书屋捐献资料和书籍。叶祖珪在加拿大的孙子叶延隽捐出中英文双语《叶祖珪传》,叶芳骐亦将自己珍藏的萨镇冰族叔萨承钰实地考察中国沿海要塞绘制成的《南北洋炮台图说》贡献出来。
叶祖珪一生寄情海军,对屡立战功的“靖远”舰爱护有加。当年“靖远”舰被敌军炮击重创搁浅,为免资敌,叶祖珪只能忍痛将其炸沉。叶芳骐曾经回忆道,曾祖父对“靖远”舰非常怀念,无论走到哪里,身居何职,都会随身携带“靖远”舰专用的铸有英文“大清帝国海军——靖远”字样的茶匙,并多次对家人及友僚感慨:“看到这茶匙,好像‘靖远’还在我身边。”后来,叶芳骐把这把茶匙和叶祖珪在“靖远”舰上使用过的镀银餐勺捐赠给了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作者:江雁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