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旧闽县七里梁山

发布时间:2022-08-08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1 七里梁山因何得名?

  七里称谓晚清始见,闽县废乡设区,《闽县乡土志》记载新定区划:“分本境为十一区,其在城内者,名曰城内区。城南名曰南台区、下渡区、白湖区、仁南区、内七里区。东南名曰外七里区,汉军旗地附在外七里区、嘉屿区。城东名曰琯江区、马江区、东山区。全县大的区有八个,分别是:南台、白湖、仁南、琯江、马江、东山、内七里、外七里。中小有三区:城内、下渡、嘉屿。”旧闽县内七里区,分别是还珠里、积善里、方岳里、西集里、清廉里、灵岫里、永庆里。附入外七里区的归义里,即是今天的闽侯县青口、尚干、祥谦三镇地域,乡人谓之七里。

  梁山位于还珠北里,《闽书》载:“葫芦山,一名梁山,上有紫台,邦人胜游。为扈屿,为横屿,为刘屿,为紫薇岩……”。梁山,由东西两座山峰组成,东曰紫薇峰,海拔62米,西曰紫台峰,海拔40.8米。两山峰一高一低像倒卧的葫芦,故名葫芦山。

  旧时,紫薇树遍布山坡,每年夏秋季节山花浪漫,紫薇花争相吐艳,苦竹亭北望梁山五彩缤纷,犹如花的海洋。因山上盛开紫薇花,在阳光映照下,山头呈现紫色光芒,故而东峰曰紫薇峰,西峰曰紫台峰。梁山四周濑江内河环绕,道头江潮水入梁山湾,一派西流下岐浦、上岐浦至河头浦楻。坂尾洋潮水一派东流坂尾桥入扈屿浦至河头浦楻。江朋湾潮水,一派向南入施厝浦至河头浦楻。古时候,三派潮水奔腾汇入河头浦楻,潮水在浦楻生成漩流,故有扈屿河头浦水三头涨奇观。

  梁山脚下西、南、北三面,分别是施厝、上岐、郑厝、黄厝、下岐、庄头的地界,今为闽侯县青口镇壶山、农光、庄头三个行政村,现共有近七千户村民,其中施氏人口为多,其次张氏,还有黄、郑等姓氏的村民。

  2 濑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濑江,七里内浦江水之总名,计濑水所经凡七里,故又称七濑。登梁山紫薇峰远眺,江水曲回映入眼帘,形成濑江三十六湾。

  七里先民倚山择水而居,许多地名跟山水有关联,如扈屿、横屿、溪东、蔴溪、壶山、岐头、岐尾、洋里、文山洲、三溪口、三江兜、三块洲、六礁、塔礁、橄榄岛等等。梁山紫薇峰俯视镜江,江面就像一面大镜子,镜中照影一个美丽多彩的村庄,这个村仿佛在水镜之上,故名镜上村。

  七里濑江流域,水田沃壤农耕自足丰余,本洋产出名优农产品。灵岫里洋下有名产丁优水稻、柑橘、梨。积善里青铺番薯,傅竹瓜果蔬菜四季不断,青洋顶茉莉花茶等名扬城野。还珠里扈屿特产黄尖晚稻、秫稻。秫米是酿青红酒的上乘原料。施厝织草席历史悠久,盛名远播,炕席远销内蒙古等北方其他省份。叶厝线面邑邦闻名遐迩。旧时候,扈屿的当店、钱庄比米店多,施厝宗族分支有“当店房”派下,古厝曰“当店里”,说明其祖上以当店为业。扈屿民间金融活动十分活跃,七里商贾有资金需求,常到还珠里扈屿融资。扈屿街、施厝街有粮油米面酱醋茶、日杂、京果,百货商品应有尽有。七里扈屿物产名特、金融活跃、商业繁华,故有“鱼米水乡”之誉,邦邑的“小江南”。

  梁山是濑江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山上视野开阔,七里河网密布,水道通达四面八方,交通便捷为闽省南北通道要冲。古官道设梁山驿站,梁山铺兵役七人,在庄头村旧有船渡码头。七里好比是个磨盘,梁山是其磨芯,梁山登顶四望,七里山山水水一览无余。《闽书》云:“为文笔峰、为三琅峰,为百六峰,以自清廉里方山至此,为峰凡百有六十,其可记者,为玉水峰,为富山峰,为贪狼峰,为莲花峰,为方岩峰,为白鹿峰,为古城峰,为飞蓬峰,为紫台峰……”

  梁山瞭望东北方归义里,玉枕山、柘枝山、马山、圆头山等迤逶而南。东方破晓晨曦辉映下,山峰熠熠生辉,一轮红日徐徐升起,朝霞万丈给万物带来无限生机。山间可见蓝铺岭、穆岭,是旧闽县东南方域上省城晋京的古驿道。山脚下枕峰乡、蓝铺(兰圃)乡炊烟袅绕。半洋、透头、青口、前洋就像种在洋中的村庄,沐浴着阳光雨露。梁山南面观望积善里,有富山、玉水、青洋、莲花诸山,莲花山下苦竹(傅筑)乡,苦竹溪东青铺界。东南方向青圃乡,一眼望见芝屿上的瑞人坊(今移至灵济宫前)。金鳌峰下灵济宫古迹,里人云“欲看京城皇帝殿,先来青铺灵济宫”。青铺岭爬过山到长乐白田,青洋顶过去福清界。

  梁山西南方,近觑还珠南里,近在咫尺仙霞山(千家山),南麓便是横(宏)屿乡,西侧吉山对峙。遥看方岳里台岭、太平、金鸡、天柱、玉芷、双童诸山。山麓乡间有尤树、东台、西台等乡,东台通达相思岭,福清下路客人晋京古驿道。梁山西望西集里,有石鼓、石壁、岱顶、南阳、南田铺等山。西北方向眺望清廉里,方山名胜好风光,山脚下有黄土边、祜入(辅翼)、山前等乡。梁山北望永庆里,塔山、中房山、岐头山等,东麓尚干乡和中房、门口、肖家道等村,俚话讲“五虎山下一片林”,言喻五虎山到塔山一带全是林氏村民。梁山西北方,近在眼前灵岫里,凤洋(洋下)、刘屿、黄(凤)港等乡。

  梁山的夏夜,月朗清风别有洞天,静静地仰望星空,一轮皓月当空照,天上缓慢飘移一片片白云,满天无数的星星,向你频频眨眼。在紫薇峰山顶览瞩远方,濑江风平浪静,江水穿梭于七里乡野,就像白练飘舞在七里山水间。每当潮水涨满时分,水田与河水相互交织在一起,疑似一片汪洋大海。洋中犹如照天之镜,把浩瀚星空和逶迤的青山照映在水中,依稀可见连绵起伏的山峰直冲云天,仿佛是一幅绿水青山的画卷展现在眼前,七里一派水泽天国之景象。

  3 梁山的美景与古迹

  梁山美景邦人胜游之,古代文人墨客留下许多赞美的诗篇。明代闽中七君子之一陈荐夫有诗云:“迴溪三十六,一一抱青山。片月空濛外,孤舟云水间。”诗句描写濑水曲折回绕三十六道湾后汇入西峡江,奔流到东海。江水清澈见底明如镜,月光把一座座青山倒影在水里。绿水深情怀抱青山,犹如一对情侣相拥在一起。梁山的四周水天一色,高高的月亮,时而被云朵遮掩,天上飘落丝丝细雨,时而乌云散去透露出朦胧的月光。在那迷蒙的夜空,江上一叶孤舟忽隐忽现,疑是穿行于天地云水之间。大自然赋予诗人极具丰富的想象力,水中照映着天空给诗人以上天入地之幻影幻觉,犹如身临其境,仿佛翱翔太空。诗人对梁山抒不尽的浪漫情思,富有诗情画意。

  梁山古迹有紫薇岩、杰阁、紫台庵、梁山寺等。《八闽通志》记载:“紫薇岩,相传唐末有紫薇公弃官隐此,后得道轻举,因名。岩下旧有杰阁,雄丽可观。”传说,紫薇公在梁山隐居,在紫薇峰造杰阁,夜登杰阁观天象,昼坐紫岩悟道禅,遂以得道升天。紫薇公得道处,岩曰紫薇岩,其旁岩石似一头仰首望天的狮子,曰仰天狮,是紫薇公云游四方的坐骑。杰阁曰紫薇阁,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紫薇阁旧址尚有残存石础,六十年代在旧址建造航空导航台,八十年代导航台改建为电信发射塔,今遗址圮毁。仰天狮、紫薇岩今犹在,宋陈民先(进士)游梁山胜景,观感诗云:“碧落已骖丹凤驾,红尘空望紫薇岩。”紫台峰南麓有一蓝磹(岩石),长不到4米,宽80多公分,形如几台,曰紫台。传说,紫薇公常在紫台以紫薇花煮茶,与仙人饮茗论道。

  紫台庵,旧名紫薇院,迄今有千年历史。据《八闽通志》记载:“紫薇院,宋天圣三年(1025年)置。”又《重建紫台古迹碑》记载:“紫薇院,僧尼百众。明万历年间改为紫台庵,有紫薇殿、紫薇厅、戏台建筑三进。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重修,民国政府曾作区公所使用。1950年后人民政府作国家粮库,1976年改建为扈屿大队厂场,1998年乡人筹资重建,2003年建成。面宽18.5米,进深58米,朱壁翘檐,壮丽辉煌,雄冠梓里……”。今供奉五灵公等神祇,香火旺盛。

  梁山寺,旧名梁山院。福兴庵,旧名福兴尼院。《三山志》记载:“梁山院,旧产钱二贯五百七十文。紫薇院,旧产钱二贯五百九十九文。福兴尼院,旧产钱一十文。”又《福州府志》载:“梁山寺,在还珠里,宋建,今废。”梁山寺旧产钱与紫台庵相当,说明梁山寺有相当规模,僧侣不下百余众。据施厝老人追忆,梁山寺旧址,在紫台峰东侧半山腰平坦处,地坪足有两千平方米,旧址东侧岩石上有一处仙人脚印,南边原有三株大榕树。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尚有残留原寺的石础、石板、青砖,据说后来这些建材被里人掘走垒猪圈,修墓台。

  上世纪七十年代搞农业大生产,生产队集体在梁山掘地种番薯,山体地表植被铲除殆尽,土壤干涸致两棵古榕缺水而枯死,另一棵腐朽而枯萎。上世纪九十年代梁山寺旧址处建造自来水蓄水池,渗透出来的自来水,使得枯萎的古榕起死回生,如今这棵古榕树枯木逢春,枝繁叶茂。又《八闽通志》记载:“福兴院,在还珠里。宋宣和七年(1125年)建。”宋代旧产钱一十文,可见是很小的尼庵,旧址在紫台峰南麓,紫台庵东侧,马巷里后山,旧时础石可见,今已毁灭。

  4 走出两位“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院士与教授

  梁山地灵人杰,文以化人武以安邦。从这里走出了中国天文学家张钰哲、水利工程学家施嘉炀。

  张钰哲(1902年2月16日-1986年7月21日),闽侯县青口镇庄头人。他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现代天文学家,中国近代天文学的奠基人。1950年,张钰哲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长,在紫金山天文台一直工作到1984年,因身体原因“退休”,聘请为紫金山天文台名誉台长。

  张钰哲从1928年到1986年病逝,五十八年间先后发现一千多颗小行星和以“紫金山”命名的三颗新彗星。国际天文学界,为了纪念他,将一颗新星命名为“张钰哲星”。

  1990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为纪念张钰哲对我国天文事业做出重大贡献,发行了张钰哲头像的中国现代科学家纪念邮票。

  施嘉炀(1902年9月16日-2001年12月23日),闽侯县青口镇施厝人。他是中国水力发电学家、工程教育家,清华大学终身教授。1928年起,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兼工学院院长。他是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的创始人,为中国水利工程建设做出重大贡献。从上世纪二十年代到八十年代一直从事教育工作,60多年间为我国培养了大批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科学技术人才,为祖国工科大学的教育事业与教材编著奋斗了一生,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施文铃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