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朱熹讲学福州遗迹探寻(下)

发布时间:2020-11-04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五虎山下七里文风

  宋淳熙十年(1183年)八月,朱熹赴泉州,并历闽中数县,讲学扬道,为时4个多月。《闽侯七里志》载:是年朱熹在闽县尚干乡下卓村结庐讲学,称“吟翠山楼”。

  下卓村在方山(五虎山)今辅翼村三溪口水库附近。三溪口的湖光山色吸引朱熹在此建书院,传播其学说。在村民的帮助下,很快就建起了石屋草堂,朱熹取名“吟翠山楼”。五虎山下尚干七里洋的乡绅名士、村民文人听说朱熹在此讲学,不仅送子弟到吟翠山楼,也常来书院拜访,诗酒互答,弦歌相和,谈玄论道。现今,下卓自然村一个小山包上,还残留着吟翠山楼的遗迹。

  朱熹讲学论道之余,与友人去方山(五虎山)攀绝壁履巉岩,留下墨迹。明万历《福州府志》记载:“方山……有峰曰天柱,跨于闽、侯二县。上有石坛、石床、石棋局、灵壁岩,有悬岩架空,朱熹仰书‘怡山良石,神仙所居’八字于岩下。”明王应山《闽都记》亦载:摩崖石刻在五虎山第三嶂悬崖顶,有宋石刻3处,题刻5处……题刻一为“怡山良石”楷书直下,字径约11厘米;二为“神仙所居”,双行成方形,刻在心形石刻内,隶书,字径约10厘米,传为朱熹所书;至今石崖犹存其,石刻因年代久远,风化严重,字迹较模糊。同时,朱熹写有《方山》诗一首:“到山不识山面目,但见九鼻盘溪曲。归来兀坐小窗下,倚天百里剖寒玉。”

  这期间,朱熹还到尚干杨厝村凭吊先贤祖师,著名历史典故“程门立雪”中的主人公杨时。师传渊源,理学即程颢、程颐的道学,“二程”传杨时,杨时传李侗,李侗再传朱熹。

  杨厝村民皆为杨时后人,村里建有一座小阁楼叫杨厝阁,后名龟山阁,依山傍水,供杨氏族人子弟读书。传说,朱熹到此凭吊且讲学时,惊叹周边钟灵毓秀之风光,又欣喜地看到理学先辈的后人在此繁衍生息,遂挥毫写下题匾“鸢飞鱼跃”赠予杨氏后人。惋惜的是,该匾于“文革”期间被窃,后人据记忆临摹一块新匾置于“龟山阁”。

  《福州市志 书院》载:“龟山阁又称朱子阁,位于闽侯县青口镇杨厝村西侧。建于明崇祯年间,清重修。为纪念杨时、朱熹而建。”作为族人延师课读之场所,因阁中主祀的杨时,号龟山先生,故又名龟山阁。

  《福建通志》和沪屿杨氏支谱记载:龟山阁前身是兴龙院外园庭,始建于南宋乾道年间,造型小巧而精致。龟山阁于南宋建时,初名杨厝阁,到明弘治二年(1489年)由杨氏十一世祖杨逸荃进行了第一次重修,作为族人延师课读之场所,之后又在明天启、崇祯年间进行了第二次翻修、改建,最终建成江水环绕、古树参天、风景如画之佳境,遂更名为杨家江带阁,因阁中主祀的杨时,号龟山先生,故又名龟山阁。

  “龟山阁”建于碧波之上,江水环流阁下,坐北朝南,为全木结构双层楼阁,基础用方形条石垒叠成“井”字形墩式基,上铺方形磉盘石,鼓形石柱础,花格门、窗雕刻工艺精致,面阔三间,进深四间,穿斗式木构架,重檐歇山顶,青灰瓦作,鹊尾正脊,特别是阁四转角处,结构奇巧,角椽板以角梁为中心像四把合扇展开,上下两层四周均置环廊、木花格倚栏和临水美人靠。现扩建为“龟山阁”公园。

  朱熹在五虎山下虽不太久,但开创了“书院兴起、文风鼎盛”尚干七里洋和南港九十三乡的文儒之旅,当年朱熹在兴林寺讲学所建的朱子楼遗址,今留存于闽侯二中校园内。

  宝林寺与朱子祠

  民国时期的《连江县志》记载:宋,朱晦翁于庆元间遭伪学之禁,遁迹三山,转之长乐。与其徒刘砥、刘砺抵连,寓宝林寺。

  宝林禅寺位于连江县丹阳镇东平村宝林山下,是一座久经风霜的千年古刹,始建于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是福建古代佛教四大丛林之一。宋庆元四年(1198年),理学大家朱熹带得意门生刘砥、刘砺蛰居于此,讲经布道,宣扬他的理学思想。

  宝林禅寺古有“宝林十景”之称,其中著名的“虎跑泉”与杭州西湖“虎跑泉”齐名。千余年来,正是这股虎跑泉滋养了古刹的万物和历代僧人。当年朱熹还留下墨迹“天下第二虎跑泉”,并撰一联句:“虎跑雷移肇始皈入法界”,并亲书木板,下联留给后人应对。可惜此联板毁于“文革”,至今无人对上。今宝林禅寺山坡雷移石,上面还保留着朱熹真迹手书“雷移”和“降虎峰”摩崖石刻,字体苍劲有力,落款略显模糊。

  据《连江县志》记载,朱熹与刘砥、刘砺两位弟子,寄居在宝林寺,复至官地村结庐讲学,今犹名其村为“朱步”。朱熹等人在连江官地村结庐讲学,对连江教育发展有很大影响。连江县潘渡乡官地村为纪念朱熹,改名朱步村至今。朱熹等人又寄居在安中里仁山,传说他为主人家在厅堂门上写下“大学圣经”四个大字,这户人家世代就都没有遭受瘟疫,说是朱熹题字的缘故。

  朱熹流寓连江等地,所居之处,大部分是穷乡僻壤,荒山野岭。环境虽恶劣,但年近古稀的朱熹仍坚持其学说,在小沧七里乡撰写《楚辞集注》等。在丹阳坂顶村、朱公村、潘渡贵安村等地结庐讲学,并留下“凤出丹山熠生辉”的美好祝愿。

  敖江镇九龙山下上山村,山环水绕,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朱熹认为这里是避乱隐居的好地方,流连数日,在上山村住了两夜,留下许多遗迹,后人们就在此地建起“朱子祠”来祭祀朱熹,朱子祠成为历年莘莘学子求学攻读之地。1919年,朱子祠内创办“龙峰初等学校”,名盛一时。

  如今,重修后的朱子祠焕然一新,祠后是蜿蜒的九龙山脉,清水一湾绕祠前而过。 朱子祠的门楼飞檐翘角,巍然壮观,横匾上端庄地写着“朱文公祠”。门楼中间有大门,两侧各有小门。进入大门是一个小天井,小天井两边是走廊,墙上碑刻记叙朱文公祠的历史。上几个台阶,就是朱文公祠大殿,大殿高大宽敞,古风古韵,正中央祀学者风范的朱熹塑像,神情和穆,手执经书。塑像旁有对联:“宦海屡浮沉,忠心不二;名山传道统,正气长扬。”正殿四壁,诗作楹联,琳琅满目,最引人注目的是朱熹的《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为缅怀朱公的师德,连江县城、丹阳、上山、幕浦、贵安、朱公、朱山、定海等地都建造了朱子祠以祭祀朱熹,香火不断。朱公村有连江至今唯一保存完整的“朱子祠”,贵安“朱子祠”存有朱熹亲笔手书的“诗书执礼”“道崇礼范”题匾。

  朱子祠规模较大的首推丹阳。宋朝时,丹阳书院原是一处祠庙,明末,始改为朱子祠。清雍正九年(1731年),邑人陈拱斗、章联芳、陈学泗等重修丹阳朱子祠。丹阳朱子祠由花圃假山、前厅、庑廊和正殿组成,单层,木结构。面阔五间,进深七柱,单进,歇山屋顶,四角檐拱精雕细刻。厅堂中安放朱子塑像,殿前有石拜台,环境清雅。在路口设有门坊,上嵌“朱子祠”竖碑,摆设两只守门石狮,显得肃穆尊严。可惜1986年一场火灾,除坊门石匾、石狮外,均被烧毁,今丹阳中心小学操场就是当年朱子祠的遗址。

 

作者:岫云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