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民俗风情

闽山庙会社俗略说

发布时间:2023-02-28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一

  庙会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活动形式,其渊源可以追溯到古老的“社祭”。社祭酬神时要有舞乐。《周礼·春官》载:“若乐六变,则天神皆降,可得而礼矣。若乐八变,则地祇皆出,可得而礼矣。若乐九变,则人鬼可得而礼矣。”这种礼乐活动对后世庙会的娱神活动产生深远影响。汉、唐乃至宋朝,加入佛、道二教和民间信仰内容与和娱乐形式,经过明清时期的内容扩展和项目发展,遂成为城乡民众踊跃参加的民俗活动。

  先民重视祭祀,并将其作为头等大事。在早期神灵崇拜活动中,人们相聚在一起,为祠庙中的神灵进献供品、演奏音乐、举行歌舞表演等仪式,可视为后世民间庙会的雏形。《礼记·杂记下》记载:春秋时期,孔子与其弟子子贡观看祭祀活动:“子贡观于蜡(古代年终时酬谢农神的祭祀),孔子曰:‘赐也,乐乎?’对曰:‘一国之人皆若狂。’”此“皆若狂”三字,道出当时庙祀活动的热闹程度与先民欢乐的心理状态。

  两汉时期,佛教传入,道教发展,庙会受其信仰影响,各种习俗渐次形成。南北朝时,商品交换日益频繁,逐渐形成“庙市”。《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载:“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有人据以推测,春秋时期已有“庙市”出现。唐宋时,佛教与道教十分兴盛,其文化活动的社会影响甚大。而庙会亦有“戏剧”等各种娱乐内容,以此吸引更多信众。明清两代,庙会更加兴盛,也更加商业化、秩序化,人们纷纷立祠建庙,并建造戏楼、舞台于祭祀场所,庙会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举行庙会的时间一般在元宵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中,或在寺庙道观的特定节日里,如仙佛神明的生辰、坐化、得道等纪念日。各地宫观祠庙举办庙会的次数不一,有的是一年举办一次,有的是一年数次,有的是数年一次。庙会上举行喜闻乐见的民俗活动,引人观看,气氛热烈。这从历代的小说和文人笔记中,可见一斑,如《续小五义》《梁山伯与祝英台》《济公全传》《醒世姻缘传》《雍正剑侠图》《从公录》《北梦录》中均有相关记载。清代闽籍学者梁章钜在《楹联三话》(卷上)也道:“余过京口日,闻都天庙会甚盛,庙即祀睢阳。因停棹两日纵观,并入庙瞻仰。”郭则沄《十朝诗乘》(卷14)中亦载:“南人好鬼,每迎神赛会,旖幢舆盖,殚极奢靡。北方亦闲有之,而八蜡庙会尤盛,犹古者吹豳饮蜡之遗也。王镇之侍郎为钱文端,诗学昌黎,有《八蜡庙会歌》,用昌黎韵,云:‘天雄城西晓吹角,黄沙扑面风如削。迎年上鼓来迤迤,丛祠古瓦飘灵旗。猫虎踞箕对骋怪,索飨便似神工为。’”

  二

  经笔者初步研究、考证,闽山庙会社俗活动包括观灯、摆鳌山、舞龙舞狮、迎神、百戏杂剧、抬阁、十番、斗宝、摆塔、妇女转三桥等。本篇略作介绍如下。

  观灯

  观灯习俗由来已久。梁克家《三山志》记载:“上元灯球。燃灯弛门禁,自唐先天元年(712年)始,本州准假令三日。旧例:官府在城乾元、万岁、大中、庆城、神光诸大刹,皆挂灯球、莲花灯、琉璃屏……争靡斗艳。”

  从历代文人的诗歌中,也可想见当时的热闹场景。方孝能(宋兴化军莆田人)《三山观灯诗》曰:“街头如昼火山红,酒面生鳞锦障风。佳客醉醒春色里,新妆歌舞月明中。”诗中极力铺叙福州乡民观灯、月夜歌舞的场景。“观灯”也是庙会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元夕夜,南后街一带灯火灿然,而闽山庙里特盛,那些五彩斑斓的花灯,吸引城乡居民进庙宇观看、游玩。文人墨客亦提笔濡墨,歌咏闽山庙灯事。

  谢肇淛在外为官,曾提笔作《元夕感怀》,诗曰:“春风怀故里,火树锦云蒸。金粟峰前月,闽山庙里灯。香尘秾似雾,绮陌直如绳。十载扁舟梦,栖迟竟未能。”此外,闽县诗人邓原岳作《闽中元夕曲》曰:“街头宝炬夜初开,一曲新词怨落梅。怪底佳人好妆束,闽山庙里看灯来。”叶观国《榕城杂咏》诗曰:“闽山庙里看灯回,火齐冰纨满案堆。怪道临风三弄好,开元寺买纸箫来。”人们从中可以想见当时每逢元宵佳节,“闽山庙里夜人繁”,拥挤的人群,热闹的场面,的确让人心向往之。

  游神

  清代,中国城乡祠庙众多,民间“俗好赛神,祈神佞佛,谄鬼淫祀,无村无之,往往附会诞期,醵钱唱戏,虽费不吝”。(丁世良、赵放《中国地方志民俗资料汇编》)

  据史志记载,在明代,闽山庙在上巳节(三月三)举行“游神”活动,“里人迎神,金鼓喧沸。”(《闽都记》)“三月三日,迎赛闽山庙神,妆扮神前仪从,裂彩为台阁,以小儿妆铁枝,罗绮珠翠,极其侈丽,费用不赀。”(明正德《福州府志》)陈元珂《重修闽山庙记》中记载:正统十三年时,福州乡民谢雄等人上书当局,要求重建闽山庙宇,乡民“崇奉弥笃”。每年三月三日,“则聚富室珍服奇玩,竞为杂剧,前道(导)神像,遍游于市肆,夜则奉小像于委巷,喧呼竟夕”。人们摩肩接踵,赴此盛会,观看游神活动。

  斗宝

  “斗宝”活动由来已久。成语有“临潼斗宝”,释义是相互夸耀、争强竞胜。元杂剧《临潼斗宝》讲述了春秋时秦穆公设谋邀请十七国诸侯至临潼赴会,各出传国之宝比斗,楚伍子胥在会上举鼎示威,制服秦穆公的故事。明代余邵鱼的历史演义长篇小说《列国志传》生动描绘了这次“斗宝之会”。

  庙会中的斗宝活动,古代文学作品中亦有记载。明代长篇小说《禅真后史》描写唐朝贞观年间的宫廷政治、社会生活等方面内容。书中第二十二回“叛狱贼市口遭刑烧香客庙前斗宝”写到“斗宝”一事,记载当时的热闹场面。庙会中的“斗宝”,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庙市”,庙市中商品交易频繁。民国著名军阀冯玉祥在泰安县时,曾写有《庙会的市面》诗,其中说道:“赶庙会,开市场,各种货物来四方。有洋货,有土产,还有大喝小吃馆……”这样的形式,促进了当时的经济交流。

  闽山庙“斗宝”活动亦热闹非凡。福州地区有“闽山庙斗宝”“三月三斗宝”之谚语。叶观国诗曰:“闽山庙里看灯回,火齐冰纨(红宝石〈珠〉与白色丝织品)满案堆。”陈元珂《闽山庙记》亦记载云:“每岁三月三日,则聚富室奇玩,竞为杂剧,道神出游,是闽山庙斗宝,不独元宵矣。”

  在相关文献中,还记载一个有趣的故事。

  徐火勃对荔枝种植、保藏甚有研究,曾撰有《荔枝谱》一部,其中记载珍藏荔枝的方法云:“乡人常选鲜红者,于林中择巨竹凿开一穴,置荔节中,仍以竹箨裹泥封固其隙,藉竹生气滋润,可藏至冬春,色香不变。”《荔枝谱》一书刊行后,读者对这种保藏方法深感疑问。福州文人邓道协就曾致信其友黄居中,批评“此语颇异”,认为“徐谱神其说,启后世之惑”。黄居中展信读后,回信于邓,为徐火勃做了辩护,认为这种保鲜法“未可尽非,故存以俟知者”,叫他不要断然否定,留待他人判断则可。

  徐火勃知晓此事后,遂致信邓道协,为自身辩白曰:“足下谓仆,藏生荔支于巨竹中,至冬春不变,神其说,启后世之惑。此非仆之臆说也,三山元宵最盛,而神庙中各出珍奇。生荔留至春时,往往目击之。家兄《元夕词》有云:‘闽山庙里赛灵神,水陆珍羞满案陈。最爱鲜红盘上果,荔枝如锦色犹新。’此一证也。足下居与闽山最近,试询之乡长老,则知吾言之不诬矣。”

 

作者:陈常飞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