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民俗风情

“善传奇”闽班旧事

发布时间:2022-09-08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上世纪三十年代,福州知名文人渔阳先生在福州《华报》闽剧述评专栏,刊载《闽剧漫话》曰:“操官音者,曰啰啰(官话)。操土腔者,曰平讲(本土话),即今之闽班也。平讲之能制胜啰啰,独树一帜,题曰闽腔。驰骋于台澎,翱翔于?叻(南洋),称雄于鹭岛,观光于沪渎(古水名,指上海)。此张锡渠(善传奇班主)、邵亨友(旧赛乐班主)之功也。非张、邵二子改革之平讲,尤为昔日之平讲,早已屏诸四乡,不与同福州也。盖无张锡渠,则无善传奇,无邵亨友,则无旧赛乐。无善传奇何有韶浩、奕奏、芝芳等。若无旧赛乐,何有银俤、忆侬、荫雾等。无善传奇、旧赛乐之倡于前,又何有新赛乐,三赛乐、赛天然、庆乐然、新乐天、上天仙、高乐天。继于后……”

  渔阳先生这番评述,说明“善传奇”和“旧赛乐”是闽剧班社之先锋,还成就了韶浩、奕奏、芝芳、银俤、忆侬、荫雾等闽剧明星。其中,闽剧大咖郑奕奏、林芝芳是同门同师受业,他俩先后开创了郑派和林派闽剧艺术流派,桃李满梨园。

  (一)

  闽剧话题常常是榕树下里人的谈资,老福州人至今最为热议的戏班是“善传奇”“旧赛乐”等闽班。闽人,福州人也。故,闽班指福州戏班,闽剧即福州戏。福州戏迷常谈论郑奕奏、林芝芳独特的演艺风格和精湛的表演技艺,甚至称这两位闽剧大师与梅兰芳齐名,可谓闽剧“状元”,那谁又是“状元”的老师呢?

  “善传奇”闽班元老剧师叶邦煊(1884年3月-1939年12月),又名邦香、邦萱,生于闽县七里扈屿乡叶厝。家有兄弟四人,他是叶家老大,生性聪明,受父母疼爱。幼年的他喜好读书,年少知书达理,少小立志科举功名。可无奈他只参加过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科举考试,上天就把科举的大门永远关上。据叶邦煊嗣子追忆,嗣父饱读四书五经,年青壮志雄心,当年参加县试,考试时因身体不适出现状况影响成绩,结果名落孙山,但仍对科举痴心不改,平日间手不释卷,试图以利再战。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一纸宣告废止科举,叶邦煊只能仰天叹息,在茫然中选择在乡村当私塾先生,把满腹经纶传授给后人。他一丝不苟教书育人,时有以文会友,因对戏剧情有独钟,嗜好看戏,后结识七里大义乡闽剧艺人陈幼榕。两人相见恨晚,聊起闽剧有说不完的话题,密切往来中成为至交。此后,叶邦煊经常给乡间戏班写剧本。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统治,清朝官员及其眷属所支撑的京戏、昆曲戏班随之崩塌。民国初,福州城里的京班、徽班、昆曲“啰啰”班艺人,为谋生寻求出路纷纷投靠福州戏班。这也给福州戏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莆田人张锡渠、张锡福兄弟抓住机会,将经营的群乐仙伬唱班改组扩展成福州戏班,并聘请叶邦煊为坐班剧师(专职剧作家),陈幼榕、林金福等为教师。叶剧师为戏班起名“善传奇”,意寓善于演绎福州戏传奇。这戏班号既体现了班主的企盼和雄心,又表达了叶邦煊投身于闽剧的初心。而日后,叶邦煊为了闽剧传奇戏班“善传奇”付出了毕生心血,为闽剧事业鞠躬尽瘁。

  (二)

  民国二年(1913年),“善传奇”戏班开张,第一批艺徒以“传”字辈为艺名,有郑传康(郑奕奏)、詹传顺、关传胜、江传柱、关传庚、林传国、陈传栓等30人。“善传奇”戏班对这些艺徒的培养设定了较高的目标,不仅要求师傅一招一式传授唱腔和表演技艺,同时要求艺徒认字学文化。这个要求在当时是具有开创性的。戏班对学徒要求非常严格,平日训练都安排得满满当当,艺徒违反班规要受体罚挨板子。旧时,送去学戏的孩子,多来自贫苦底层,年纪大都在十岁左右,大部分孩子大字不识,甚至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文盲读不懂戏文,塑造剧中人物形象全靠师傅面授,这会让教戏的老师很费劲。叶邦煊意识到这一点,要提高艺徒文化素质,才有闽剧的明天。

  于是,叶剧师挑起了戏班国语教学的担子,把艺徒当成自己的孩子,课余见缝插针给艺徒传授文化知识。这些孩子中,郑奕奏个小,但伶俐聪慧,嘴甜乖巧,勤劳好学,备受叶剧师的疼爱,便给他另开小灶传授古典经学。天道酬勤,郑奕奏经过几年努力学习,文化素养大为提高。人间有情知识无价,艺徒都十分敬重爱徒如子的“人家斋先生”(福州话里指私塾教书先生),日后提及叶邦煊时也都是称谓他恩师。

  1915年是“善传奇”闽班创办的第三个年头,艺徒经过坐科培养都具备上台展演的才艺素质。郑奕奏首次主演《八美楼》中的苏小燕,他精心领会塑造剧中人物,表演得惟妙惟肖,首次登台便博得满堂喝彩。初战告捷,艺徒们不负师傅的期望,郑奕奏的出彩表演更是为戏班立了头功。一时间“善传奇”闽班和郑奕奏的名字,传遍福州城大街小巷,在戏迷中引起热烈反响。于是戏班马不停蹄接连排演新戏,剧目推陈出新,戏班业务蒸蒸日上。当时,社会各阶层戏迷自愿组成邮政、银行、诗社、文人等“扛奏团”。郑奕奏到哪演出,“扛奏团”追随戏班捧场。“善传奇”闽班的演出业务连连爆棚,经营业绩节节攀升,这让班主笑颜常开,也大大鼓舞了全班演职人员的士气。

  上世纪二十年代初,善传奇闽班特别受到马尾海军福州籍将领的青睐,每月派轮船到台江码头接戏班去演戏。起初每月演出一次,后来增加到两三次。老将军看上瘾了,常常一次连续演两三天,时有通宵达旦演两场。据相关资料记载,1922年马尾海军请“善传奇”戏班到海军部演出,一天演一场都不能满足官兵戏迷的需求,戏班只好日夜连轴演两场。因高强度演出,艺员体力过度透支,身体难以支撑。郑奕奏一时累垮,倒嗓唱不出声来,随即停演治疗养病。戏班台柱垮塌倒下,戏班营业大受影响,业务收入直线下降,此间戏班入不敷出,有的演员离班另谋生路,张氏班主决定收摊不干,于是宣告戏班停业关闭。

  (三)

  “善传奇”闽班苦心经营了十年,一下子关门熄戏,戏班开创元老难以割舍。对于叶邦煊来说,“善传奇”是“末路秀才”施展拳脚的天地,戏班倒闭他接受不了,于是初心不改,联合戏班主管、教师、乐师、业务经理,五人组成“五部堂”股东,出资接续。据叶邦煊嗣子武钦老先生介绍,当年嗣父变卖当店、田产、粪坑石等祖产筹资入股。“五部堂”新班主重整旗鼓接管经营,戏班获得新生。五个老板同心协力坚持自主培养艺徒,补招陈芝卿、晋响亭等艺徒,赓续“善传奇”昔日的辉煌。

  陈幼榕是戏班老板之一,但继续坚持带班教戏。叶邦煊写剧本之余,兼做文化教师,经常让晋响亭抄剧本,有意培养其写作能力。戏班经过两年多运作,推出陈芝卿担当主演的《孟丽君》《五凤吟》《朱砂记》等戏,受到广大戏迷的认可,戏班又进入了正常运转轨道。

  民国十六年(1927年),叶邦煊发现林芝芳有那清脆圆润的嗓音,是唱戏的好苗子,遂花100块大洋,将其艺榜从“高乐天”戏班转到“善传奇”,那年林芝芳11岁。这当中还有个插曲。因“高乐天”戏班经营管理不善,先将林芝芳艺榜转给“旧赛乐”闽班,此间该戏班在台湾演出,等到戏班回到榕城,发现林芝芳已是“善传奇”闽班的艺徒,“旧赛乐”班主拿着艺榜找剧协讨公道,向“善传奇”要人。这出“一女二嫁”的艺榜闹剧最终在剧协的调解下,以“善传奇”补偿“旧赛乐”200块大洋告终。

  叶邦煊复制培养“传康”模式,精心培养林芝芳。不出三年,林芝芳崭露头角,挑大梁主演《木兰从军》里的花木兰。他表演骑马逼真自然,以“拍手唱铜斗,踏地舞回波”镇住了观众,赢得了阵阵掌声,演出大获成功。继而叶邦煊为其量身定制剧本,陆续推出《嘉桂岭》《貂蝉》《窦氏女》等戏。舞台上林芝芳得心应手,如鱼得水,戏班演出业务也随之渐入佳境。叶邦煊既当伯乐,又扶上马,从此,林芝芳在闽剧表演艺术这条道路上屡创佳绩。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善传奇”闽班遭遇横祸,某大资本家少爷,看戏侮辱艺人引起口角,双方发生斗殴,阔少被武生打伤,找官府撑腰。恶人先告状,阔少将“善传奇”告上法院,戏班被勒令停业解散。生死存亡关头,叶邦煊不畏强权挺身而出,四处奔波为艺员讨公道。后来,通过宗亲叶将军出面平息了风波,戏班得以复业。这场官司打了九个月之久,在歇业期间台柱林芝芳被“三赛乐”戏班临时“借用”,从此“荆州一去不复返”。当初,叶剧师看好林芝芳的潜力,花300块大洋买下了“未长毛的雏凤”,七年后长成羽翼丰满的“金凤凰”让不少闽班老板虎视眈眈。“三赛乐”闽班等来机会,借机挖走了“善传奇”台柱,经剧协协调,“三赛乐”赔偿500块大洋,两家达成和解。这时期正是日本侵占我国东北地区国内军阀混战的动荡时期,社会经济萧条,福州戏景惨淡,加之官司折腾,戏班损兵折将,伤及元气,“善传奇”从此一蹶不振。

  民国头二十年,福州城野众多闽班戏社,福州城一流戏班有“一旗(奇)、二羊(然)、三乐”六个戏班。分别指善传奇、赛天然、庆乐然、旧赛乐、新赛乐、三赛乐。当时戏迷中流传一句话:“三乐不如一旗”,即“善传奇”闽班当属百班戏社之首,闽班的一面旗帜。“善传奇”创办头十年造就了有“福建梅兰芳”之称的郑奕奏,第二个十年培养了“福州梅博士”林芝芳。郁达夫看完闽剧《梁天来》,对《华报》记者谈观后感,曰:“花旦林芝芳,唱做并美,微得梅兰芳气味,余欲书作诗咏之,未果。仅得一联云:难得芝兰同气味,易从乌鸟辨雌雄。唯芝芳眼睛太大,唯美中不足。”足见林芝芳表演艺术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善传奇”闽班一门诞生了两位闽剧“梅兰芳”,有着叶邦煊、陈幼榕等名师,成就了闽剧历史上的民国传奇。

施文铃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