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福州瘟神“五帝”的 相关俗语和信俗

发布时间:2020-09-30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生活中,偶尔会听到福州方言“五帝拿”“五帝拿你去”“五帝拦门拿”等,都是说对方罪大恶极,会被瘟神五帝抓走的意思,类似于诅咒他人被阎王爷收了。这里的“拿”,福州方言本字写为“搦”,发音近似于“捏”,即捉拿。

  “五帝”是福州地区的瘟神群体,也称五灵、五圣、五通、五显等。这瘟神“五帝”是从哪里来的呢?各种说法不一,有的说是起源于猴、鸟、蛤、鱼、蛙这五种精怪,有的说是起源于张、钟、刘、史、赵这五位秀才(相传五人曾舍身救百姓)。还说“五帝”原先是散布瘟疫的恶鬼,后来慢慢转变成驱除瘟疫的神灵。不管怎么说,反正“五帝”与瘟疫密切相关,古时候的福州人对他们都十分害怕,“五帝拿”也成了一句咒骂他人的俗语。

  在清代乡土小说《闽都别记》里,记载了这么一则有趣的故事。话说明朝福州有位秀才郑唐(也作郑堂),生性滑稽多智,亦正亦邪,经常捉弄他人,也因此结了不少仇家。有一回大年三十晚,街坊有人偷偷在郑家大门上贴了一副对联:“黄病打,五帝拿。”意思就是诅咒郑唐一家得黄病(黄病是传统中医提法,现在一般认为是肝病),被五帝捉去。第二天一早,郑唐家人发现后连呼晦气,大过年的被人这么恶意攻击,太不吉利,就打算把对联撕了。郑唐料想这必是邻居所为,不慌不忙地说:“不用我们动手,待我添上几个字,自然会有人帮忙清理。”于是,郑唐提笔在上下联结尾分别加了两字,变为:“黄病打对面,五帝拿隔壁。”

  寥寥数语,就巧妙地把诅咒的对象变成别人家了。街坊邻居出来一看,顿时傻了眼,心说郑秀才可真够损的,这不是打击周边一大片吗?没办法,为了不受这晦气,邻居只得自己上去把对联撕掉。

  这个对联故事表现了郑唐的机智,也反映出古代福州“五帝”信仰的深入人心,以及“五帝拿”俗语的流行。另外在福州话里,称脸色和蔼的为“观音面”,称脸色凶恶的则为“五帝脸”,相关俗语还有“好时观音,坏时五帝”等,都可见瘟神“五帝”令人恐惧的凶神形象。

  古代福州有“好巫尚鬼”的传统,老百姓出于对瘟疫的畏惧,希望通过祭拜瘟神来消灾祈福。有些神棍利用民众的恐惧心理大肆铺张,趁机敛财。明朝福州长乐人谢肇淛将这种夸张的“五帝”信俗称为“闽俗最可恨者”。

  19世纪中叶,美国传教士杜列图在其著作《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中,记述了他在福州看到的“五帝”游行场景。“五帝”巡游时有大批信徒跟随,锣鼓喧天,鞭炮齐鸣,排场如同人间帝王,一路横行无忌。这个时候不管官员百姓,都要靠边避让,有时甚至需等上一两个钟头才能走。如果正好遇上了其他神明如城隍出游,两边会怎么办呢?令人惊奇的是,这个时候城隍队伍得为“五帝”让路,甚至要行跪拜礼。可见在百姓心中,瘟神“五帝”的凶名超过了普通神灵。

  由于瘟神属于不被朝廷认可的非法神明,历代都受到官府打压,五帝庙也时不时被强制拆毁,但民间对五帝的狂热信仰难以用简单的行政手段消灭。有的地方在五帝庙里放置关公神像,假称是关帝庙,以躲避打击。也有人则编造“五帝”保境佑民的正面故事,以寻求官方的认同。随着新中国建立和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医学的进步,百姓才逐渐没有那么热衷于祭拜瘟神。

  如今福州虽然仍有一些五帝庙(很多称为某某庵、涧、殿),有时也会举办法事,但其中的迷信成分已经很淡了,更多地成为一种热闹的民俗活动。而且在生活中,福州人也越来越少说“五帝”的相关俗语了。

 

作者:

郭进绍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