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龙祥岛水上居民探源

发布时间:2020-09-16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龙祥岛曾是闽侯县尚干七里水上居民(包括原岸民)集居地,有四千多人。

  水上居民(亦称疍民)是我国东南沿海特殊群体,相当部分原是被推翻的封建王臣的“遗民”或“逆党”,受封建社会在政治、生活等各方面歧视,甚至不得入居民户籍。个别朝代出于政治需要,实行改善政策:如唐代实行“唐化”“使之不为冦”;清乾隆上谕准其报捐应试;雍正上谕准其编列甲户,下旨对疍民“解放”;民国时,孙中山下令“享有公权私权”。但封建世俗观念根深蒂固,歧视状况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有根本的改善。

  那么,龙祥岛乃至福州地区的水上居民来源如何?据有关史料记载和当地民俗调查研究表明,从古代到近代水上居民主要有以下几种来源。

  最早是入闽的越人与闽江土著。据古籍记载:约在公元前334年,楚威王兴兵伐越,“越以此散”,由陆路“走南山(今武夷山一带)或由海路入闽江”。南来越人与闽江土著融合,“以船为车,以楫为马”“习于水斗,善于用舟”,是从事采集渔猎活动的水上部落。

  其次是战败入水的闽越国无诸人氏。越人入闽后,成为集渔猎捕捞、舟筏运输及水上军事活动于一体的族群。传至无诸氏,战胜土著,自立为闽越王。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正式封助汉伐楚的无诸氏为闽越王。公元前112年,闽越王无诸子裔余善谋反,汉武帝遣杨仆等伐闽越。公元前110年,闽越国灭亡,将其族人徒于江淮间,少数“亡入海”或匿“沼泽中”成为水上居民。

  其三是逃到水上的王裔。945年,闽国王族内乱,远在江宁的南唐政权乘机出兵占据福建,俘闽王王延政。无诸后裔见机反抗被残酷镇压,赶入江河成为水上居民。

  其四是逃匿江海的义军逆民。如卢姓水上居民称他们出自卢循一脉:在东晋末叶,江浙孙恩农民起义军被刘裕政权镇压。元兴三年,孙恩余部二千多人由卢循组成“水师”,从浙江永嘉入晋安(今福州),历三年再遭兵败,“余众悉遁入闽”,逃亡江海汇入水上居民中,时称“游艇子”,宋代称“白水郎”。再如陈姓水上居民,有一部分称是明初陈友谅起义军的后裔。据史载:在明初,朱元璋派汤和率军由海路攻打,陈友谅兵败,部分逃避到江海成为水上居民。还有连姓水上居民,祖居地为今城门镇连坂村和林浦村。据有关资料记载,林浦村古村名叫“连浦”,当时南逃的南宋端宗幼帝驻跸连浦,连姓族人去迎接并组织抗元,遭受元军“重诛”,四处逃亡,逃避到闽江沿线的成为水上居民。在闽江连姓水上居民中,一支聚居在闽县三十六都白石境,部分连姓族人顺水流落到今龙祥岛一带。

  其五是一些蒙古人匿入。元末明初,元代统治者战败,黄河以北的蒙古人逃回漠北,黄河以南的蒙古人一部分亡入江海,福州一些蒙古人为避迫害,“入水”后改名换姓成为水上居民。

  其六是来自破落的官商。据调查,有些水上居民祖上因官场失败受迫害,逃入江海避难成为水上居民。如从福州迁去宁德三都澳的陈姓水上居民称:其祖先原是朝廷大官,因得罪权贵遭抄斩,个别族人逃到江海避难,遂成水上居民。也有的经商失败,因躲债逃入江海成为水上居民。如龙祥岛江姓,其祖上原是闽侯白沙镇阜宅汉民,清道光年间,因经商失败,为躲债从闽侯白沙镇上寨村逃到现仓山阳岐江,其中一支漂泊到龙祥岛谋生。

  其七是为谋生迁岛的岸民。近现代一些岸民或躲避天灾兵祸或生活所逼,到江岛谋生。如刘氏岛民,其祖上是仓山区凤岗刘宅村“凤岗刘氏”一支望族,先迁居螺洲,后移居五虎山下门口村,清末民初入龙祥岛生活。还有唐姓族人来自闽侯尧沙村,据尧沙唐氏族谱记载,其祖上在清道光年间从事水上运输漂泊至龙祥岛,留居岛上成为水上居民。

  还有一种来源,据说是明太祖为了惩罚朝中叛官逆臣,把他们置于水上生活,不准他们上岸。

  龙祥岛原岸民和渔民主要有八姓,即刘、林、江、陈、欧、翁、唐、连,其中近现代“岸民下水”居多。据相关族谱记载和祖上口传表明:陈姓属“长乐泽里陈”,经辗转,约在清光绪年间迁至岛上;林姓祖上早年从尚干迁荆溪榕岭,清道光年间迁至龙祥岛。因此龙祥岛的水上居民,保留有较多的岸民文化意识和生活习俗。

 

作者:刘长锋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