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5-25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尚书庙里的海神是谁?陈文龙是也!陈文龙走上海神之路可谓十分传奇,生前事迹更是悲壮。
刚正不阿的陈文龙
陈文龙(1232-1277年),初名子龙,字德刚,号洞真,别号如心。他祖籍福建兴化(今福建莆田),自幼聪颖好学,母亲教导有方,让他知节义有志向,以英雄岳飞为自己的偶像,希望能精忠报国。
南宋咸淳四年(1268年),陈文龙参加殿试对策,宋度宗十分满意他的答案,定为状元,更御笔为其改名为文龙,赐字君贲。由这改名、赐字可知宋度宗对他的宠信与给予的厚望。状元及第这一年,陈文龙已37岁,可谓寒窗三十载,在考试这条路上走得十分辛苦。他也想不到自己会得到时年28岁的年轻皇帝宋度宗的欣赏。
陈文龙深受龙恩,自然更加忠君爱国,希望自己名副其实地成为皇帝的肱骨大臣。他为官清廉、深得民心,历任镇东军节度判官、秘书省校书郎、监察御史、知枢密院事、兴化知军。但实际上他仕途坎坷,因为不肯依附权贵,甚至与提拔他的贾似道之间也多次发生激烈矛盾,原因在于陈文龙反对贾似道推行的公田法。
贾似道认为国库空虚,推行公田法买朝中大臣和大户的逾限之田,租给无地或少地的佃户耕种,就可以对大官僚、大地主的土地兼并问题起到抑制作用,同时可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但在推行过程中,上层官僚抵制,中层执行者偷梁换柱地改变了做法,使公田法严重走样,结果是官僚、大户的土地没有被回收,中小地主和部分上层农民的土地被违法剥夺,致使浙西一带“六郡之民,破家者多”,民怨沸腾。时值元军大举南下逼近临安,加上经济危机,穷途末路的南宋社会彻底处于动荡与漂泊的危机中。陈文龙深知百姓疾苦,与贾似道分道扬镳。
威严正信的坚定立场
宋德佑二年(1276年)十二月,任兴化军知军的陈文龙派部将林华、陈渊去福州打探敌情。谁知,两个部将被降将王世强说服,认为兴化已守不住,不应该顽抗,要把城让出来,避免元军来屠城,兴化生灵涂炭。当然,他们主要不是为百姓考虑,而是觉得为陈文龙死守兴化毫无价值,而配合元军劝降陈文龙的结果会更好。
那为何陈文龙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呢?因为他和文天祥都是饱读诗书的状元,深明大义,在大是大非面前,他们的原则和立场非常明确,就是不能当叛国者。何况陈文龙的名字是宋度宗御笔更名的,是天下皆知的“君贲”。这也是明清两朝皇帝不断为他加封,百姓为他建庙祭祀的原因。
陈文龙抗元最精彩的一幕是在他被元军押到福州元军大营时,元朝右丞相唆都让董文炳劝降陈文龙,说他家有老母和幼子,不要顽抗。陈文龙毅然不屈,手指腹正色道:“此皆节义文章也,可相逼邪?”
董文炳说:“国家兴亡有成败,汝是书生,何不识天时?”
陈文龙答:“国亡我当速死。”
董文炳道:“非是相逼,朱子论三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何错之有?”
陈文龙道:“曾子曰食人之禄,则忧人之事。张少傅命我守城,我须坚守到底。”
董文炳把陈文龙扶到座椅上,劝道:“大宋无德无能,不要个人尽忠义,害了全城百姓。”
陈文龙愤慨地说:“宋无失德,三位太后北狩,忠臣们到南方抗战到底。先皇三子骨肉南北分离。你们把我全家老幼都斩首,也改变不了我生为宋臣,死为宋鬼的决心。”
福州知府王刚中也来劝降陈文龙。陈文龙说,他征求了兴化百姓的意见,百姓们表示了与他血肉相连,坚决共同抗战到底的决心。这是中华民族宁做刀下鬼,不做亡国奴的精神。
陈文龙的神迹
福州地区是众多海神的造神区域。三国以降,福州百姓在征服海洋的过程中付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惨重代价。依靠海洋谋生的福州渔民不得不通过造神来祈求神灵的庇佑。比如明万历年间的册封使萧崇业在《使琉球录》里就提到了临水夫人陈靖姑曾护佑他们的册封舟安全渡海。
福建海神文化兴盛,尤其是省城福州。宋朝时,人们从福州出城都要走水路,而阳岐古渡(化龙道)是福州出城往南走水路的必经渡口。阳岐因此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商业繁荣的小镇。传说,陈文龙牺牲前曾脱下官服,咬破手指血书“效死勿去”。官服从杭州的岳飞庙里被大风吹到了钱塘江里,然后顺流漂到了福州的阳岐。当地的福州百姓因敬佩陈文龙,就集资建庙,奉陈文龙为海神,称作水部尚书。供奉陈文龙的庙也因此名称“尚书庙”。
真实情况并非传说如此神奇。宋朝,兴化客商出入福州都要在阳岐坐船,就在阳岐化龙道码头设立了小庙妈祖亭,供祀海神妈祖。明初,聚集在阳岐的与水运商贸有关的商人和水上疍族渔民,需要忠烈勇猛的男性英雄作为神灵来镇压水里妖魔。万寿尚书庙的清乾隆碑文曾提及陈文龙“数出入风涛间为涉险者助”。说的是陈文龙逝世后化为神灵,曾在海上救助渔民。这一点类似海神妈祖,且妈祖祖籍也是莆田,所以渔民们认为忠臣英雄陈文龙就是护佑苍生的水上龙神,便拜陈文龙为“水部尚书”。因此在妈祖亭内并祀陈文龙。也就是说陈文龙作为神灵被膜拜是从明朝开始的。
后来“大水冲了龙王庙”,百姓只好把尚书庙从江中迁往陆地上的大王庙内。由于大王庙里原有守土尊王,坐在主位。因此信徒便按宗教仪式反复投柸请尚书公自定座位。生前贵为副宰相的陈文龙甘心在大王庙内屈尊偏位,这显然与陈文龙生前谦卑高尚的品格十分一致。但百姓心中这座庙主祀陈文龙,因此叫作阳岐尚书祖庙。
其实中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六部只有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从未有水部,更没有“水部尚书”职务。陈文龙生前的最高官职为参知政事,比部级的尚书品位高,先民为何如此为神封号不得而知。
《明史·礼四·诸神祠》记载:“按祀典,太祖时,庐陵祀文天祥,婺源祀朱熹……福州祀陈文龙,兴化祀陈瓒……武宗时,真定祀颜杲卿、真卿,韶州附祀张九龄子拯,沂州祀诸葛亮,萧山祀游酢、罗从彦。皆历代名臣,事迹显著。”这段文字说明,明初把历代名臣作为官祭对象,并列入诸神祠。陈文龙、陈瓒和文天祥都是在明孝宗时正式列入官方祀典。
不论官方如何敕封,陈文龙究竟有多少神迹,还要看民间怎么说。尚书公在世时忧国忧民,羽化成神后依然关心百姓疾苦,所以万寿尚书庙自古也是穷人避难处,更是落魄商人除夕躲债之所。民谣唱道:“富家过年嬉笑开,穷人年关最难挨,灯笼数簿觅无处,尚书庙里躲债来。”这首民谣佐证了除夕夜躲债民俗的真实性。欠债者只要进了尚书庙,便等于有了护身符,谁也不敢来此讨债闹事。尚书公有求必应,令躲债于此的落魄商人十分崇敬,因此成就了尚书庙的发财美名,更增添了一分神秘色彩。
陈文龙祖籍莆田,生前主要活动地在福建莆田、长乐,浙江杭州等地,最后殉难在杭州。但福州竟成为陈文龙神缘发源地和主信仰地,这说明福州百姓崇敬英雄人物,给了陈文龙最虔诚的尊崇和最大的荣耀。福州因此成为忠臣、英雄陈文龙的精神故乡。
作者:孟丰敏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