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14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罗源县中房镇大园村上紫洋自然村有一处人文景观,是位于村尾的那座具有百年历史的状元亭。
状元亭,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创建,清道光五年(1825)村民又集资修建并增加了前廊部分,以便南来北往的羁旅歇脚。旧时的“状元亭”是一座坐北朝南、只有一层三间的木构单檐歇山顶建筑,其三面有高至屋檐的土墙包围,以防风雨侵蚀;正殿正面的回廊外,是一堵用花岗岩斜砌的石墙。
(一)
“状元亭”供奉的是杨相尊王。古田县杉洋镇《蓝田地方志》记载:“清嘉庆十八年(1813)杉洋村先儒余廷章先生撰志云,‘南宋杨相尊王讳易,字明善,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人,早年与晦庵朱公同修理学,后官拜兵部侍郎,因谏权臣被贬为闽省杉洋关巡检,故崇奉以为通乡。其任内为官清廉,造福百姓,卒后为神,被奉为蓝田拓主。明弘治年间被奉为蓝田都城隍。’”
据史料记载,杉洋镇古称杉关,因路通五县,扼九邑咽喉,宋时设巡检司,明清时期设捕盗馆,是历史上军事要地。被贬谪的杨易上任杉洋巡检一职时,他没有抱怨,而是抱着精忠报国的人生态度安心守关。他兼管地方事务时能清正廉洁、爱民如子,并通过发展农业、兴办乡学等举措,使得地方呈现一派繁荣景象,也赢得通乡百姓的爱戴。如此清正廉明的政绩,得不到朝廷的褒奖也就算了,反而被权臣以“谋逆结党”的莫须有罪名,予以除之而后快。此时的杨易顿觉人生无望,便选择一个晴日的清晨,在衙所的一棵大槐树旁吞金而亡。与杨易情同手足的舍人盘缧笳见主人逝去,难抑心中悲愤,随后自刎殉主。
杉洋乡民惊闻杨易仙逝,无不觉得惋惜而泪湿襟衫,他们感念杨易生前的恩德,纷纷集资以安葬主仆二人,不久后还在槐树下建杨公庙以崇祀。后来,又在杨易守卫过的杉洋东山岭头堂隘口建东山祖庙,祀为三十六都蓝田界内都城隍,尊称为杨相尊公。清末杉洋民间书法家李方莲曾在东山祖庙题写过一副对联曰:“掌九邑咽喉,想当年为国为民,铁印树勋崇北阙;竖千秋保障,喜此日寿身寿世,金垒酌酒庆南山。”它概括了杨易一生的功绩与流传千载的口碑,也表达了老百姓对清廉官吏的崇敬与景仰。
(二)
至于上紫洋自然村的“状元亭”也供奉杨相尊王,历史上有一段颇为奇特的传说:一个农历初一的早上,上紫洋自然村的一先民到村尾砍柴,当他行至四野开阔的葫芦门时,突然看到有一神炉从天而降,颇感神异,一时无心砍柴,便急忙回家把事情告之村人。村民们都觉得纳闷,怕得罪了哪方神圣,就派人四处打听。
好事不出门,异闻传千里。再说古田杉洋东山祖庙的守庙人,他一大早起来,洗漱完毕后正准备为杨公上香,突然发现神龛上的石制香炉不翼而飞,感到蹊跷。不久后,关于上紫洋自然村有“飞炉”之说传至杉洋,通乡村民皆觉诧异,经过商议,马上派出德高望重的老者前往稽考,经辨认确系杉洋村杨相尊王祖殿香炉。于是两地先民都认为是神灵显圣,有意来此分灵,遂纷纷慷慨集资在葫芦门香炉落地处建亭奉祀,以敬仰杨公为镇境明神。清道光五年(1825)重修时,神龛上才第一次出现了一尊正襟危坐的尊王金身泥塑像。几百年来,“状元亭”一直香火不断。
杨易生于农历三月十三日,旧时当地有一民俗,每逢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张灯结彩,以庆祝盛大的杨公诞。翌日清晨,大人们穿戴整齐,他们八大轿肩扛杨公塑像巡游村道,沿途村民设香案、放鞭炮、供茶水、烧香烛等,欢天喜地地迎接杨公神像。巡游结束后,杨公与临水夫人、舍人爷的塑像被迎请到村里的古戏台后排端坐,享受一年一度村里隆重安排演出三天的精彩杨公戏。村民们在戏里戏外既追思了杨公,又希望这位生前爱民如子的神灵岁岁年年保佑合境风调雨顺、民生安宁、乡闾和谐。
中房(古称河洋)一带的方言“尊王”与“状元”谐音,随着年代的久远,“尊王亭”被传为“状元亭”。古代的状元乃稀缺之物,为求子孙在仕途上能有所成就,百姓们也更乐意境内有座“状元亭”,希望精神的寄托能随万载的香火永续。
作者:郑秀杰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