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福州名人

梁启超与福州恩师王仁堪

发布时间:2021-04-28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梁启超是维新变法运动中的宣传家、政论家,他用饱蘸激情的生花妙笔,以一泻千里的气势,批判了顽固派,论证了改革的合法性,向社会灌输了改革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知识界争相阅读其文章,一时间洛阳纸贵,梁启超也名满天下。但鲜为人知的是,清代福州状元王仁堪不但曾录取十七岁的梁启超为举人,还为他做媒,使其和大家闺秀李蕙仙成婚。

  少年中举

  同治十二年(1873年)正月二十六日,梁启超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今广东省新会市会城镇茶坑村)一个半耕半读的小乡绅家庭。

  梁启超的祖父梁维清(1817-1891年)获得秀才功名,其岳父是广东提督黎第光,通过岳父的关照,梁维清做过一个不入流的八品小官教谕(县教育局长)。

  梁维清书生本色,不适应官场的腐败和尔虞我诈,为官不久便辞职回乡教书,利用公尝(宗族祖产)奖励的“封包钱”买了十多亩田,在茶坑村过起耕读生活。梁维清相当重视儿孙的教育,建了一间小书房,专门用来教子孙们学习。梁维清对梁启超的影响相当大。在他八个孙子中,他最偏爱梁启超,把全部希望和精力倾注在他身上。

  梁启超天资聪颖,又受到良好的家教,学习进步很快,九岁时就能写很长的文章了,人称“新会神童”,梁启超考中秀才、举人走得快而顺利。

  1884年,十二岁的梁启超一举考中秀才,全家欣喜若狂。不久,梁启超到广州市的学海堂求学,更是如鱼得水,饱读诗书。1889年,年仅十七岁的梁启超在广州参加乡试,考中广东省第八名举人,得到乡试副主考王仁堪的赏识。

  慧眼识珠

  王仁堪(1849-1893年),字可庄,福建闽县(今福州市)人,故居在东街孝义巷。祖父王庆云,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工部尚书。父亲王传灿为“官二代”,养尊处优,学业进步不大,只考中秀才。而王仁堪却勤奋好学,同治九年(1870年)二十二岁考中举人。光绪三年(1877年),他考中了丁丑科状元。

  在清朝,福州出过两位状元,第一个是黄花岗烈士林文的祖父林鸿年,他是道光十六年(1836年)丙申科状元;第二位便是王仁堪。王仁堪虽然官不过知府,寿不满五十,但他的品德、政声、文章、书法却名重一时。初期,他深得慈禧、光绪的信任。光绪十三年(1887年),他奉旨在上书房行走,每次参加宫廷宴礼和节庆大典,得到的赏赐都格外优厚。其间,他多次外放学政,光绪六年(1880年)冬,他任山西学政时,整饬学风,严禁学官生员吸食鸦片。十一年(1885年),他任贵州省乡试副考官,取才十分严格。十二年(1886年)秋,他充教习庶吉士,后来的民国总统徐世昌便是他的学生。

  光绪十五年(1889年)五月,王仁堪又出任广东乡试副考官,提拔了不少英才,梁启超即出其门下。梁启超是这一科广东举人中最年轻的一位,王仁堪阅卷之后,被其文章吸引,认为他是一位奇才,送卷给正考官李端棻阅读,李阅读之后也十分赞赏,就想把自己的堂妹李蕙仙许配给梁启超。

  李端棻(1833-1907年),字芯园,贵州贵阳人。1862年、1863年,他乡、会两试连捷成进士,入翰林院,历任山西、广东和四川等省乡试主考。他对士子的成长极为关注,善于识拔人才,秉公办事。1889年,他以内阁大学士到广东主考乡试。

  李蕙仙是李端棻叔父李朝仪的女儿,李朝仪官至顺天府尹。李端棻幼年失父,长大以后随侍叔父多年,与李蕙仙相处如同胞兄妹。李蕙仙此时正待字闺中,而叔父已不在人世,遂以兄长代父作主,请副主考王仁堪做媒。据说王仁堪也想招梁启超做女婿,却被李端棻抢先

  开了口。

  封建时代,视“金榜题名”和“洞房花烛”为人生的两件大事。梁启超万万没有想到,金榜题名之后,随之而来的竟是如此的厚爱,而且高攀名门,更是大喜过望,欣然领受。对于梁家来说,这真是双喜临门,举家欢乐,亲友们也纷纷登门致贺,一时成为乡里的美谈。

  1893年,因为积劳成疾,王仁堪在苏州知府任上殉职,年仅四十五岁。彼时,梁启超正师从康有为,在广州万木草堂求学,逐渐从一个只知词章训诂的举人变成一个胸怀救国激情的爱国维新志士。

 

作者:赖晨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