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福州名人

郑依球:热心桑梓公益事业

发布时间:2019-07-22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郑依球(1922—1993),又名郑典球,祖籍连江县江南乡梅洋村中洋坂,旅美侨领。

  (一)

  1922年9月21日,郑依球出生于梅洋山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父亲郑书龙、母亲陈嫩妹,都是勤劳朴实的穷苦人,靠双手劳动持家。少年时代,郑依球不但吃苦耐劳、聪颖果敢、喜练拳习棍,而且为人明辨是非、正直沉厚。

  梅洋既是连江县著名侨乡,也是一个革命老区。当年,邓子恢、张鼎丞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足迹。

  郑依球先生是一位杰出的爱国侨领。1941年,日本鬼子进犯我国东南沿海,连江沦陷,梅洋村遭受蹂躏。青年郑依球目睹日军暴行,义愤填膺,以故居为联络点,发动郑典河等乡亲,秘密组织东岭游击队,并慷慨解囊,把家中仅有的财物,无私献出,支援游击斗争。在一次偷袭松柏坑的战斗中,游击队员隐蔽在郑依球的古屋里,观察敌情,后辗转迂回,击毙日军2人,打伤多人。接着,他们又在柴沙楼勒死汉奸“歪五”,割下其头颅,挂在福建省政府门前示众,唤起人们抗日的激情。他还参加中共地下党活动,打土豪,斗恶霸,开展减租、减息斗争。

  (二)

  1952年,郑依球漂洋过海,先后辗转香港、新加坡等地,于1956年定居美国。由于谋生有道、经营有方、事业有成、乐善好施,他在华侨华人中享有很高声誉。1975年9月,卡特接见了他,并同他合影留念。

  1984年、1988年,郑依球连任两届美东福建同乡会主席。在任内,他为团结福建旅美乡亲、维护侨胞正当权益方面,做了大量有益工作,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增进中美人民之间的友谊,为推进祖国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福州市志》记载了他的事迹。郑依球任职期间主要办了几件大事:他组织华侨、华人参加美国独立节华盛顿大游行,让我国的五星红旗首次在纽约华侨、华人的游行队伍中飘扬;他上下联络,集侨资230万美元,购得纽约市东百老汇125号六层大楼,作为美东福建同乡会活动场所;在美国政府大赦非法移民时,他和全体常委通力合作,由同乡会出面聘请法律顾问,帮助数以千计的同乡办好身份证,使他们安居乐业,为旅美乡亲生存和发展作出了贡献。1986年9月,他应邀回国,参加福建省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7周年有关活动。1989年1月,出席美国乔治·布什总统就职典礼,布什总统夫妇亲切接见了他。他的英名还被列入《海外华人名人录》。

  郑依球先生生前热心桑梓的公益事业,先后募捐救济大兴安岭火灾区,资助创办华南女子学院,捐资2万元助建故里梅洋教学楼,率先捐资促修凤城至梅洋公路。凤梅公路建成后,结束了梅洋人出村进城翻山越岭数小时、肩挑手提做生意的历史,使原本偏僻闭塞的梅洋山区直接与凤城敖江投资区相连,对于改善梅洋一带的交通条件,开发山区资源,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发展当地经济都具有重要意义。1985年,他赠送敖江乡侨联一辆旅行车,还多次邀请省、市、县主要领导到美国考察,为家乡的改革开放搭桥铺路、建言献策。

  1993年6月8日,郑依球先生病逝故里,终年72岁。国务院侨办、中国驻美大使馆、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福建省人民政府分别发来唁电。6月22日,省人民政府在福州华侨大厦隆重举行郑依球先生追悼会。为纪念他生前的功绩,美东福建同乡会授予郑依球先生永远名誉主席的光荣称号。

  (三)

  郑依球先生的故居在梅洋村中洋坂。梅洋村300多户1500多人,有1000多名乡亲旅居美国、香港等地。从梅洋下坡,沿新修公路行进“九弯十八曲”后,有一块开阔谷地,展露一处青黛色的古屋遗址,那就是郑依球的居住地。

  故居坐落于重山复岭的桃源山麓。故居前一条清澈的水流,从山峦北面往东流淌,与另一条从东北向西南的溪流汇合。故居坐东北朝西南,占地面积310平方米,建筑面积188平方米。周围有茂林、修竹,房前还有当年祖传的几亩山田、番薯园。房屋位于钟山脚下,左观寨山,右揽藤岭,前方青峰耸立。祖房由郑依球先生的父亲始建。六扇五间两披榭一书院,两层木结构,两根主柱高5.3米,四根前柱高4.3米,前墙后墙为杂石砌就,左右边墙为石砌墙根、土墙添高。前后厅各配对双扇大门,正房、偏房连后房四间,披榭两直四间,书院双层四间。正房、偏房的前室为住宿用,郑依球就出生在正房里。故居厅前廊为庭院,院前就是园地。青少年时代,郑依球跟随父亲学农耕活儿,或在门前园地里耕作,或上山砍柴放牛。故居已于1990年倒塌,现只剩下残垣断壁和主座的正门地板石,以及面北的边门板、石框架。

  郑依球故居,留下了一代侨领青少年时代的生活足迹,也见证了他艰苦岁月的磨难经历。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