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福州旅游

福州府北隅探访记

发布时间:2020-07-20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始纂于清道光九年(1829),直至同治十年(1871)刊印的《福建通志》中,有各府、州舆图,其中所绘福州府山险水道关隘古寨疆域图,其北隅与建宁府、福宁府相交接,标注有“白水洋”“谢教村”“郑家山”“龙井桥”“双门港”等地名。清乾隆《福州府志》插图中则描绘有福州府最北的哨所叫“青洋塘”,其旁为“前墘塘”“下山口塘”。这些福州府旧地,山川壮美,高崖深壑,重岩叠嶂,皆为奇山异水,让人浮想联翩。

 

  溪山如画飘茶香

  福州府古代辖十邑,其北隅原属于古田县。雍正九年(1731),古田知县赵琳以古邑界连四府九县,地方辽阔,跨有六百余里,鞭长莫及,且又中多层峦叠嶂,深林密箐,最易存奸,乃议请分隶。雍正十二年(1734),分割古田县移风、新俗、横溪三里地,设新县。古田知县朱岳楷亲诣相度,卜吉于双溪之汇、屏山之南,建立县治。福建总督郝玉麟奏立为屏南县。屏南首任知县沈钟曾感叹:“屏在万山中,晨夕风气逼人,衣裙尽湿。予尝寄亲友书云:‘每日坐堂听事,倶在白云青霭中。只此一段清景,可洗俗吏胸中万斛尘。’”来自建宁府的叉溪一流入福州府,就是著名的“白水洋”,古志载:白水洋,中有大石一片,平铺溪底,水清石洁,俨若白锡灌地,临川一望,即见其底。白水洋有水上广场美誉,平坦的河床,水深没踝,布水均匀,是人们夏季嬉水冲浪的好去处。晴日里,逆光而视,洋面波光粼粼,一片白炽;顺光而望,水波下岩石五彩斑斓。溪床上有一石柱突起,如纱帽,又如水神屹立;河两岸布满洪水掏蚀的崖洞,嶙峋幽邃,令人惊叹。

  白水洋下游就是鸳鸯溪,这一河段又称翠溪。鸳鸯溪是三府交接点,是我国目前唯一的鸳鸯保护区。如果说游白水洋让你领略了“洋”的神奇,那么观赏鸳鸯溪“瀑”的奇特,一定会让你大饱眼福。鸳鸯溪为峡谷地貌,三府之水汇于此,飞瀑纷呈,令人称绝。在古木参天、藤萝盘绕、山花掩映中,瀑布顺着崖体或银练垂空,或珠帘飘坠,或飞花溅玉。水雾在阳光的照射下折射出迷人的七彩光晕,无限妖娆,美不胜收。其中百丈漈瀑布高150米,宽20余米,气势恢宏。瀑布内壁上有一洞,可容纳百余人,称水帘洞,被誉为“全国五大水帘洞之首”。鸳鸯溪谷底小壶口瀑布异常壮观,溪水倾泻而下,声势浩大,潭中碧水沸腾,玉液翻卷,水雾弥漫。鼎潭串珠瀑的四潭如巨鼎相连,水流汹涌如银龙奔腾,以万钧之势夹带着隐隐风雷之声飞泻涌出,气势磅礴。鸳鸯溪观瀑四时皆宜,春有百花做伴,秋有红叶可赏,冬有鸳鸯为侣,而酷暑时节最佳。在瀑布群中,沐浴着山风水雾,呼吸着幽兰暗香,聆听着松涛泉吟,不觉心醉而神怡,宛入仙境。自鸳鸯溪以下至后垄溪段,是福州府与福宁府的界河。郑家山,就位于该段陡峭的溪谷上,今称郑山村。村子四周皆为古树名木与奇石怪岩,曾是通往福宁府的必经之路。过溪,入今周宁县,可往福安等地。

  谢教村,民国三十五年(1946)后改谢坑,古称云津村,俗称坑里。该村像楔子一样嵌入建宁府之间,为一山间小谷地,村尾建有美轮美奂的风水桥。拥有提线木偶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因地近建宁府,讲政和话,是少见的非福州语系的古村。村庄位于通往建宁府的古道旁,村旁古道上有3座石门,均为花岗岩构筑,内方外弧,高2.8米,宽1.5米,底厚1米,顶厚0.8米。东门有额匾曰“云际通津”,暗含村名。北门额匾曰“吉星拱秀”。西门外通高岭,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镌刻的“茶岭扬芳”额匾,说明了谢坑自古产好茶。山野有“凤茶”老品种,有学者认为这里可能在宋代也生产或加工北苑贡茶。宋梁克家《淳熙三山志》物产篇记茶有:“《唐·地理志》亦载:‘福州贡蜡面茶’。盖建茶未盛前也。今古田、长溪近建宁界,亦能采造,然气味不及。”地点大概就包含这一带古村。《屏南县志》记:“屏南乡村,清明以后各处茶商云集,妇女亦采茶山中,夕阳归路,往来杂遝,花香人语,真一幅画图也。尝有句云:‘板桥东跨柳西飞,时有行人趁落晖。十五采茶何处女,野花还插满头归。’‘乡村日落渐黄昏,伛偻行人入市忙。一阵风香肩贩出,旗枪争上买茶场。’”   

    

    古隘山高踏歌行

  清乾隆《福州府志》所绘福州府最北的塘汛叫“青洋塘”,其东向为“前墘塘”,西向为“下山口塘”。塘汛是清代最基层的军事机构,主要任务是稽查奸匪,抓捕盗贼,维持治安。塘汛多设在交通要道旁的乡村与关隘要地。“青洋”现地图上无此地名,通过询问,原来“青洋”即今“深洋”。“青”是“深”的福州话的发音。“前墘”在道光版《福建通志》称“前沿”,今天“前墘”村民对自己村名的发音就是“前沿”福州话的发音。福州府北隅划归宁德管辖已有数十年的历史,但其属于福州属地有一千多年历史,其文化仍深受福州文化影响。青洋村附近古村落民居受塘汛影响,成围堡式建筑,村落内巷道口处设有哨所或炮楼。乡人尚武,酷爱狩猎,此处有座闻名遐迩的车山公殿,祭祀猎神陈六公,建于清嘉庆庚午年(1810)。陈六公祖殿在闽侯大湖后井村马岚山,青石垒砌,雄镇山巅,周围群山环绕,气势雄伟。陈六公据说是汉代人,是个打虎英雄,得道于祖殿旁的石法床上。其影响深远,香火几乎遍及福州府各地山村。

  前墘塘,位于高高的罗经山上。近年来,福州登山爱好者纷至沓来,观赏神奇的“大力神杯”火山岩石柱,无不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罗经山属于火山机体构造,是座形态保存较完整的古火山。山顶有近椭圆形的凹地,直径1.5~2公里,为东向开口的破火山口。罗经山火山口盆地内有山脊状如卧牛,又称卧牛山,横卧在火山缺口前,使盆地藏风聚水。卧牛山脚有奇石数枚如牛蹄,牛趣盎然。古村前墘村就坐落在牛腹上,古桥流水、幽林人家,十分迷人。盆地中心有突起的火山穹丘,其上建有小学。罗经山以奇峰怪岩而著称,特别是两大石柱屹立山间,其中天柱岩雄浑壮观,蘑菇岩“大力神杯”秀丽奇特,颇有争高斗艳之趣,可谓天造奇观。更为壮观的是有两座山巅各耸巨岩,南北对峙,状如雌雄双鸡相逐求偶。因巨岩间有洞可屯兵,又有公鸡寨与母鸡寨之称。公鸡寨旁有一蕈状突起山峰,人称“东瓜十八瓣”,属于典型火山管道遗迹,十分罕见。其他景点有山猿迎宾、罗经石、顽熊逐日岩、蒲扇岩、天门岩等,亦各展神韵,引人遐思。罗经山南麓为金造溪,北麓为后垄溪,两溪交汇于东麓金钟渡。

  历史上,有条重要的古驿道穿行在福州北隅,有“上、下府干道”之称。古道一路从建宁府自西向东而来,起于“下山口塘”。“下山口塘”由政和、建安、屏南三汛轮流,三月一换,其止于福宁府的霍童溪上游莒洲。莒洲古称瀛洲。古瀛洲位于金钟渡,金钟渡以下溪水深可以行船,为霍童溪上的水陆交通码头。山民挑出茶叶、笋干、红曲、土纸等农产品,从莒洲挑回盐巴、鱼虾、布匹和日用品。罗经山巅的前墘村有民谣:“东透西透(指东西向古道),子孙莒洲挑盐赶吃饭(午饭)”,可以反映这种“担肩头”的生活状况。在古道上,离前墘村不远,西有峰岔,东有门楼岔两个隘口。峰岔与门楼岔各有一石牌坊(节孝坊),站在牌坊下,既为牌坊建筑之美而喝彩,也为古代妇女抚养遗孤、孝敬公婆而感叹。门楼隘以山水流向为两府自然分界,原有隘楼数间,还有驿站与客栈。门楼隘为要隘,明嘉靖年间,此关隘为阻止海寇入侵,发挥了重要作用。

    

  龙井桥

  龙井桥横跨在金造溪上,为木拱廊桥。据清乾隆《福州府志》记:“龙井桥在坑里北。有亭。桥旁两山相映,万木森立,俯视桥下龙井,喷浪如雪。潭内有巨鲤,长五六尺,每浮水绕潭而游,则数日内必有大雨。”该桥地势险峻,两岸均为悬崖峭壁,东端桥堍仅由两根插入石壁的石柱支撑,桥下有深潭,形如石井,人称“龙井”,桥因而得名。桥长27.5米,宽4.9米,单孔跨径22.2米,桥面至水面高度19.5米。传说当年造桥名师择日开工,架木为拱,列柱搭顶,钉上瓦板,只待将瓦板边缘锯平,钉上封檐板,盖上瓦片,便大功告成。谁知走到瓦板边缘,俯视桥下,如临深渊,好不惊险,无不手软脚颤,毛骨悚然,急忙蹲下挪步而回。后来观音菩萨托梦显灵,于是师傅们取来花纸伞,登上桥顶,把花纸伞倒挂在瓦板下挡住视线,果然心定脚稳手灵,很快盖好了龙井桥。桥屋13开间52柱,九檩穿斗式构架,悬山顶。桥面以木板铺设,上覆以特制小块厚砖。桥中设神龛,祀观音。该桥与金造溪上游千乘桥共同载入茅以升主编的《中国古桥技术史》中,被誉为虹桥再现。这两座桥所连古道皆通往门楼隘。

  双门港,位于龙井桥上游,为金造溪支流汇合处。《屏南县志》载:“西自龟潭接流金造桥,北自小溪会流白洋,至双门港交合,通宁德莒洲注于海。”此处新建衢宁铁路屏南站。《福建通志》所绘双门港位置有误,并将白洋误作白水洋。白洋溪上也有一座国宝级古廊桥——百祥桥,这里流传着福州临水娘娘陈靖姑斩水蛭妖的故事。百祥桥下,溪床上有布满流水冲刷的壶穴,据说是水蛭妖在此修炼所为。一天傍晚,陈靖姑追逐长坑鬼,偶过此处,但见远山缥缈如龙,溪流蜿蜒似带,那百祥桥如长虹凌空,飞渡峡谷之上,好不壮观。靖姑忍不住想驻足休憩一番,一来可以观赏这美丽的木拱廊桥,二来也可在桥屋里歇上一晚,免去风餐露宿之苦。透过桥窗,只见两岸地势险峻,万木垂荫,顿觉心旷神怡。无意间,她发现水面升起一团氤氲雾气,正是水蛭妖在呼吸吐纳。靖姑深恐水蛭日后为害乡里,荼毒生灵,于是不顾旅途劳累,手执天书宝剑,直向水蛭斩去。一时间风雷乍起,剑虹如电,狂风骤雨,星月失辉。一直到午夜时分,风雷之声方消失。四乡邻里听到金石相击之声自附近仙洞里村传来,次日,人们寻到仙洞里后山,山冈上多了块身首异处的石水蛭与一副石棺。后来,人们常在无月的夜晚,发现石棺中放出熠熠剑光,纷纷猜测金石相击之声乃陈靖姑削石为棺,并以天书宝剑将水蛭首级永镇石棺中。

 

作者:王心韬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