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福州旅游

漫说罗峰书院

发布时间:2019-05-30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明清时期,闽县琅岐岛上学堂林立,书院幢幢,书声琅琅,学风鼎盛,如下岐竹浦罗峰书院、上岐梅岩书院、龙台龙江书院、衙前文昌书院等比比皆是。其中,罗峰书院规模最大,历史悠久,名闻遐迩。

  一

  罗峰书院又称龙津书院等,因地处琅岐岛九龙山支脉罗钟山峡谷罗溪之畔,清溪中有一深潭叫跃龙津,故名。

  罗峰书院是办在朱子祠,既是奉祀南宋理学家朱熹的殿堂,又是莘莘学子读书会文之场所。相传朱熹为避伪学之难,寓居琅岐,曾在岛上讲学,吸收弟子,一时岛上儒学成风。后人为纪念朱子,在此处建朱子祠,又称紫阳祠,并作为书院,为琅岐岛培养人才。明代,最盛时有百余名学子在书院读书,并以书院为文人雅士燕集之所,振兴琅岐之文风。

  书院坐北朝南,依九龙山而建,面朝竹浦洋,清溪从书院右侧潺潺流淌,环境清幽,风光旖旎。书院始建年代已无从查考,院内有六方清嘉庆十七年(1812)重修朱子祠书院碑记。其中,有一方碑记乃道光戊子、赐进士出身诰授奉直大夫、内阁中书浩勒房所撰,文曰:“闽东南滨海所谓海滨邹鲁也,而琅琦一乡,大海之支,其人士尤敦崇古道守。子朱子之学,旧有紫阳祠,在竹浦罗溪。嘉庆壬申,里人以旧祠湫隘,鸠集卜吉,沫建于龙溪。越三载甲戌告竣,祠坐癸酉丑未,与龙山虎峤拱秀争奇,信人文之奥区也……”

  还有一方碑记是琅岐岛吴庄举人、泉州府教谕林家美所撰,记载重修紫阳祠的有关事宜。林家美是从白云寺朱子祠书院走出的举人,晚年退归故里,热心教育,在岛上倡导重教兴学,时为重修朱子祠书院总理其事,并捐献一根硕大的杉木抬梁。至今,其芳名还刻在这根抬梁上,千古流芳。

  二

  琅峰书院面阔12米,纵深38米,为马鞍形夯土山墙,黛瓦青墙,屋面中脊两端雀尾腾空翘起,马头墙灰塑如意云朵等吉祥物。

  整座古建筑由主座殿堂、前院天井回廊、后院天井、文昌阁和祠左侧的通廊组成,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760平方米。土木结构,抬梁加穿斗式木构架,斗拱密布,角楼相望。主座殿堂面阔三间,进深七柱,柱子硕大,花岗石柱础,明间为奉祀朱熹的殿堂,左右两个次间作为教室,靠山墙的两侧有火墙衕通往后院。殿堂后面两侧厢房为山长的办公场所,后天井有一口水井,泉水清澈甘甜。从天井中间的九级台阶登上,即文昌阁。文昌阁面阔五间,进深三柱,中间那间为奉祀文昌帝君的殿堂,两侧四间厢房为莘莘学子的宿舍。

  民国初,由于在此读书的人较多,文昌阁扩建为双层楼阁。在通廊的前半部建有厨房膳厅,作为书院配套设施,可谓样样俱全。书院布局合理,高低错落有序,枋梁举折,平水、勾滴、雕刻、灰塑、彩绘无不呈现古代建筑风格。

  明清两代,书院为国家培养了不少人才。书院走出的勤勉学子,多有出仕,有的登科甲,金榜题名,或在京都为臣,或在州县为官,政绩卓著,笔墨飘香,如明礼部尚书陈文肃,户部郎中江文沛,韶州司马董廷钦,户部主事兼兵科给事中董养河,陕西副使董谦吉;清川东兵备道、按察使陈燮,江西南康知县陈羲,贵州安化知县林家和,台湾府教授迁广东四会知县董文驹等。

  朱子祠书院名声在外,古往今来,众多官宦墨家慕名纷至沓来,留下不少名篇佳句,为之吟咏不绝。如明宰相叶向高、状元翁正春、工部侍郎董应举等名宦重臣多次驾舟到此探幽览胜,聚友会文,留下许多不老的传说。

  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林之夏与胞弟林知渊少将到琅岐郑家访友,慕名三游罗溪、憩朱子祠书院,留下五首诗,并题壁纪之,为书院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中一首《春晚游琅岐之罗溪,憩朱子祠,阶下玫瑰花绝艳,折回花,题壁纪之》,诗曰:

  山寮花下忆君家,

  欲寄芳馨道阻赊。

  为数破瓜年牵未,

  临行折取半开花。

 

作者:杨东汉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