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6-03 来源:中国档案报 字体:【大】【中】 【小】
今年国际档案周将于6月9日启幕,主题为“档案可及”(#ArchivesAreAccessible)。6月9日至13日期间,国际档案理事会及其会员机构将聚焦提升档案可及性的创新实践,围绕4个子议题,就数字技术、人工智能、本地协作与公众意识培育等举办系列主题活动。
去年11月,国际档案理事会邀请全球档案工作者从权利记录、档案可及、档案韧性、档案与社区4个涉及档案核心功能作用的主题中择一,作为2025年国际档案周的主题。300余名档案工作者参与调研,“档案可及”最终入选,体现出国际档案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正如国际档案理事会主席何塞·基尔普斯所说,可及性一直是档案机构的核心承诺,在数字时代对此加以强调有着重要意义,不仅关乎文献数字化,更涉及馆藏开放方式、内容可理解性、新用户的触达以及既有障碍的破除。具体议题如下:
“克服档案获取障碍”(Overcoming Barriers to Archive Access)关注资源有限、认知不足及技术挑战等阻碍档案工作全面可及的障碍及应对之策。指出可及性不仅关乎物理接触,更需确保不同能力、背景与数字条件的个体均能利用档案资源。面对基础设施不足、公众认知度不足、元数据过时等障碍,需通过针对性方案推动包容性发展。
“利用技术提升档案可及性”(Harnessing Technology to Enhance Access)探讨数智创新如何变革档案检索方式,并推动面向更广泛公众的开放。包括人工智能(如自动转录、智能检索)正重塑利用方式,与社区组织、学校及NGO的合作扩展服务覆盖,运用社交媒体与播客等,增强传播力。
“档案在社会中:重塑认知(Archives in Society: Changing Perceptions)”强调转变叙事逻辑,将档案视为形塑文化认同、社会治理与问责机制的关键角色。探讨如何强化档案在文化认同建构、社会治理中的核心价值,以及通过教育项目、数字平台与社区参与,消除部分群体的机构不信任感。
“档案实践中的包容与代表性”(Inclusion and Representation in Archival Practices)旨在确保历史上被边缘化群体的声音纳入馆藏,促进多样性与包容性。针对馆藏中边缘化群体表征不足的问题,倡议通过与这些群体直接合作,确保多元历史被记录与传承。
国际档案理事会鼓励档案机构申报提升档案可及性的活动方案。无论是探讨实体空间无障碍设计、数字化转型影响,还是其他彰显“档案为人人”理念的实践,抑或不限于上述主题,任何符合机构使命与公众需求的档案叙事均受欢迎。6月2日至6月20日期间,可在OpenAgenda平台提交,有机会纳入官方议程。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6月2日 总第4296期 第三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