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1-21 来源:中国档案报 字体:【大】【中】 【小】
截至2024年底,C919飞机累计交付16架,安全载客超100万人次;C909飞机累计交付157架,安全载客超1800万人次。中国商飞成立以来,档案工作全方位融入了大飞机设计、制造、试验、试飞、适航取证各个环节,为我国首次严格按照国际适航标准、完整走完大型客机研制全过程,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肩负使命、提高站位,坚定把档案工作放在跟项目工作同等重要的地位来部署
坚持“党管档案”原则。将档案工作列为公司党委常委会固定议题,写入公司发展规划,定期研究档案工作,确保档案管理与公司项目研制和事业发展同规划、同部署、同推进。
健全工作责任体系。公司成立伊始就设立了档案馆,现有专职人员101人,兼职人员236人,形成了总部办公室统筹、档案馆支持、各职能以及项目研制部门具体负责的工作责任体系。将档案工作纳入公司组织手册与部门负责人岗位职责,将归档计划列入部门绩效考核指标,考核结果直接影响部门绩效等级,有效将归档完成率提升至100%。
创新管理模式。建立“项目研制团队+职能管理部门”合一的管理模式,档案人员融入项目管理团队,档案业务纳入研制计划,档案工作要求纳入项目研制阶段评审,档案人员与项目人员共同参加项目检查和验收,形成“阶段检查+最终验收”互相补充的民机档案验收新模式。
二、攻坚克难、守正创新,坚持用数字化为大飞机档案事业提级增效
攻克三维数模归档难关。与国家档案局共同开展飞机产品数据归档研究,打通了各设计软件之间的数据壁垒,解决了产品数据电子文档归档难题,实现了数据在不依托原始设计环境下的长期可用。
当好大飞机设计和工艺数据的最后“守门人”。档案管理是设计和工艺图纸数据发放流程的最终把关环节,档案数据岗是向供应商发放图纸数据的唯一出口。自2016年数字化转型以来,共发放电子材料250万份,最大程度提高协同设计与协同制造效率,在主制造商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准确传递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实施管理智能化升级。在所属单位探索设立数字化与信息资源部门,发挥信息化技术优势,促进物联网、大模型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档案领域应用。为每架交付飞机建立单机档案数据库,覆盖飞机从生产到退役全生命周期,成为飞机运行维护、质量追溯的重要依据。
实现大飞机全面数字化归档。结合飞机研制全三维设计特点,与公司18个研发、生产、管理类信息化系统建立归档接口,实现电子文件在线实时归档,确保电子文件的真实可靠。加快传统档案数字化,数字化率已达99.96%。
三、创造价值、打造品牌,坚定为项目研制和大飞机发展助力赋能
2300多万件档案完整记录大飞机研制全过程。为处理好海量数字档案,自主研发了档案信息化管理系统,按照大飞机设计、制造、试飞、客服等民机研制全过程,打造具有民机特色的档案资源库。
全面助力大飞机技术攻关和适航取证。建立国内首个大型客机试飞档案管理工作体系,为项目设计优化、适航取证等提供重要数据支撑,成功处理100余项设计难题,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9亿元。试点三维电子文件单套制归档,摒弃原有二维图纸归档方式,仅节约项目人力成本就达5000万元。深入敦煌、吐鲁番等16个省市的22个机场,留存2000多架次重要试飞数据。档案团队参与分析试飞数据,优化试飞科目安排,完善C919飞机试飞大纲,将C919审定试飞所用时间缩减到19个月,比当年C909用时缩短了16个月。
生动助力大飞机创业精神弘扬和培育。将档案与工业旅游、工业遗产开发相融合,积极为中国民航博物馆、上海工业博物馆、中共一大纪念馆等文化机构提供实物档案、图片、文献等珍贵历史资料,大力弘扬传承航空强国精神。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5年1月20日 总第4241期 第三版
附件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