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特色栏目>民俗风情

烟渚苍茫螺女江

发布时间:2020-03-20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螺女江为闽江的一段水域,大致位置在闽侯甘蔗、荆溪以南,洲渚连绵,蒹葭苍苍,鹭飞鱼跃,美如诗画,又称螺江、钓螺江。

 

贝丘常存 昙石山边海依稀  素女已逝 螺女江岸星晶莹

  《三山志》载闽江水道有记:“左纳大目溪,次右小目溪,次螺女江,至甘蔗北分,数里复合,至石门南分,过石门为马渎江中流,至洪塘歧为二。”并在“螺女江”后注“江形如螺”“石门水中有石阈”。从《三山志》描述,可知螺女江上接小目溪,下至石门。石门今无考,从地形推测在鲤鱼洲港里岛(斗米岐)附近,南岸山脉从闽侯竹岐六路山、路腰山、十甘园山、华棣山蜿蜒而下;与之相对是荆溪白头山,从铁岭、西山而来,石脉隐隐穿行江中,即古时“巨石嵚岑,江流迅急,上有神祠,树木蓊郁”的白石滩。白石滩应是《三山志》中提到的“石阈”。

 《舟次白石滩》有:“停桡白石下,滩响浪花中。畲舍秋烟黑,渔舟夜火红。柴门喧月犬,荻浦叫霜鸿。赛社闻挝鼓,应知岁又丰。”《白石叶氏堘房家谱》中的《白石长堘形胜歌》亦曰:“白石粼粼水一方,白石之居傍水乡……”闽江下游竹岐以上,河道狭窄,至甘蔗时江面大开,与对岸形成壶腹形江面,古时这里是个海湾。1954年,甘蔗村民在修筑闽江防洪堤时,发现紧挨闽江边的昙石山有大量白色蛤蜊壳堆积层,并出土许多陶器、石器、贝器等。同时发现附近洽浦山也有类似昙石山的蛤蜊壳堆积。随后在昙石山开始了数十年考古研究,发掘大量的海蚬、魁蛤、牡蛎、小耳螺壳以及煮汤的陶釜,证实了四五千年前海侵时期,螺女江为闽江的入海口。

  古时的螺女江似螺形。竹岐段狭长如螺尾,昙石山与南岸庄边山之间为螺体,白头山处河道变窄似螺棱,港里岛附近为螺嘴,侯官村的镇国宝塔处山脊恰似螺厣。螺女江因古侯官而知名,这里自古流传“螺女”的故事。晋《搜神后记》记载:“晋安帝时,侯官人谢端,少丧父母,无有亲属,为邻人所养。至年十七八,恭谨自守,不履非法。始出居,未有妻,邻人共愍念之,规为娶妇,未得。端夜卧早起,躬耕力作,不舍昼夜。后于邑下得一大螺,如三升壶。以为异物,取以归,贮瓮中。畜之十数日,端每早至野还,见其户中有饭饮汤火,如有为人者。端谓邻人为之惠也。数日如是,便往谢邻人。邻人曰:‘吾初不为是,何见谢也。’端又以邻人不喻其意,然数尔如此,后更实问,邻人笑曰:‘卿已自取妇,密著室中炊爨,而言吾为之炊耶?’端默然心疑,不知其故。后以鸡鸣而出,平早潜归,于篱外窃视其家中,见一少女,从瓮中出,至灶下燃火。端便入门,径至瓮所视螺,但见壳,乃至灶下问之曰:‘新妇从何所来,而相为炊?’女大惶惑,欲还瓮中,不能得去,答曰:‘我天汉中白水素女也。天帝哀卿少孤,恭慎自守,故使我权为守舍炊烹。十年之中,使卿居富得妇,自当还去。而卿无故窃相窥掩。吾形已见,不宜复留,当相委去。虽然,尔后自当少差,勤于田作,渔采治生。留此壳去,以贮米谷,常可不乏。’端请留,终不肯。时天忽风雨,翕然而去。端为立神座,时节祭祀,居常饶足,不致大富耳。于是邻人以女妻之。后仕至令长云。今道中素女祠是也。”《闽都别记》亦提及螺女庙,“只见画栋雕甍,宝帐中间奉一婵娟端坐,旁立两青衣,手捧珠宝。”在镇国宝塔旁的江岸上,有新建螺女庙。

  受“螺女”传记的影响,古人也认为闽江侯官县疆域段皆可称“螺女江”,其上游可达水口,下游至福州城南,范围颇广。如《三山志》(谣谶篇),其引述旧志,描述福州古城周围山川地理形势,有“四色牢城,层峦三径。洪许(浒)南流,瑞龙地应。其主螺女,现对花峰”之句,将螺女江与莲花峰相对,螺女江便到福州古城南面。明王应山的《闽都记》有:“螺女江,在十三都石岊对面。上接囦溪,下入闽江,朝宗于海。《方舆胜览》名为‘螺江’。《搜神记》云:闽人谢端,得一大螺如斗……故江以螺女名。侯官市,古侯官县治也。唐武德六年,置县螺江之北。贞元五年,为洪水漂没,观察使郑叔则奏移入州城。”明《八闽通志》记载:“螺女江在府城西北十一都。上接水口,下接闽江入于海。”

晚帆风鼓 侯官市畔塔影飞  晓渡潮荡 甘蔗洲旁惊鸿翔

  在海侵时代,甘蔗湾海口堆积了大量沉积物。海退以后,沉积物暴露,形成大块洲渚。据族谱与民间传说,甘蔗洲是甘洲与蔗洲的合称,甘洲在江心,蔗洲靠岸。《八闽通志》记载:“甘蔗洲在府城西北十五都江心。上有马仙宫、骊珠石。居民数百家,悉以种蔗为业,弥山亘野,岁课甚丰。”《闽都记》记载“甘蔗洲,在十五都。宋时有砦,设巡检司,置戍焉。今革。环洲以居千家,种树艺圃,地产橄榄。向时,种甘蔗为糖,故名其洲,今无。”

  洲渚易淤易冲,极不稳定,历史上甘蔗洲变迁不定。宋进士邑人叶仪凤《甘洲三变记》述:“仪凤得大中祥符间(1008-1016)文图,上题云:侯官县古山岐,相对地名甘蔗洲,盖是甘洲。与今巡检寨相连接,人家皆与昙石相对濒水居之,便于水利也。其后,以水潦相侵淫,复依高燥处,所谓叶垱、江宅、陈宅、江店、蒯洲。与今南岸一带人家相似,是时南岸一带差少。暨宋仁宗天圣四年(1026)丙寅岁,洪水奔冲,自赤竹屯以下数千家皆卷地而空,不复与巡检寨相接,梢通南港,岁久益深,以故人家皆移南岸居。自塍之外,不复有人家矣。甘洲之名,见于晋太元中。时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岁次甲戌冬十月。”甘洲淤积严重时,甚至与对岸竹岐的白龙洲相连。《闽都记》记载:“白龙洲,在十五都。初与甘蔗洲相连,大江流于洲北。后为洪水所冲,江徙而南,白龙、甘蔗遂隔水相望。”

  2003年9月,荆溪白头村闽江水域忽现独木舟。这艘独木舟长约11米,由一根直径约1米的楠木制成,为昙石山博物馆收藏。经碳14测定,独木舟的年代为南北朝时期(420-589)。这种简单交通工具,可能用于洲渚之间过渡或者捕鱼。螺女江历年山洪不止,乡人在甘蔗洲上建宫观祀马仙,希冀如马仙,遇溪暴涨,无舟可渡,可张伞仰置水上,乘之以济。为防洪,洲民甚至架楼而居,明代诗人王恭《甘蔗洲》诗句有:“棕榈巷里人烟僻,蔗叶篱中鸡犬喧。君家结构连云起,楼上青山下溪水。”

  螺女江旧时航运繁忙,人们常借助傍晚刮起的海陆风,张帆逆流而上。宋代大儒朱熹时常往返其间,其《晚发怀安》歌曰:“挂帆望烟渚,整棹别津亭。风水已云便,我行安得停。离尊枉群贤,浊醪愧先倾。谈笑不知远,但觉江流清。猎猎甘蔗洲,茫茫白沙汀。斯须复回首,只有遥山青……”山明水秀的江景,令诗人心情愉悦,他又赋诗:“春日江中注,我行逆其波。扬帆指西逝,两岸青山多。青山自逶迤,飞石自嵯峨。绿树生其间,幽鸟鸣相和。搴蓬骋遐眺,击楫成浩歌……”而在风雨侵袭时节,螺女江又变得云雾缭绕,朱熹学生巩丰的《晓起甘蔗洲》曰:“晓起东风恶,晴岚忽变昏。船随山共走,雾与水相吞。钲鼓遥知寨,桑麻略辨村。雨来无准则,容易湿柴门。”早在北宋庆历四年(1044)就在甘蔗洲设巡检,巡检寨的钲鼓声,让人追忆甘蔗洲当年的繁荣。而在侯官市,夜泊的孙昌裔,荡漾在镇国宝塔下,又为我们留下一首螺女江千古绝唱:“纤月青山外,芦花白雁边。宵光看野烧,人语隔江烟。潮落河流浅,天低象纬悬。渡头谁击柝,愁杀木兰船。”

  鸣磬松间 田螺岩上云雾浮  扬楫浪里 竹崎关下江水悠

  明高棅《螺江夜泊》诗:“寒潮欲落海天宽,极浦维舟夜色阑。月色满衣天上坐,星河卷幔镜中看。清宵大地江山静,古庙严霜柝漏寒。明发不愁归路晚,三峰只在白云端。”这首诗提到“三峰”,位于竹岐榕岸,从东往西依次排列,分别为五门荐、乌崖臂、天池顶。从甘蔗往南望,又称笔架山。在五门荐山的半坡上,有一断崖飞瀑,水出云间,洒落幽谷,不可近观,只能远望,瀑布随雨量而变化,瀑大时,声震山谷,当地人呼为“白漈垄”瀑。在中峰乌崖臂的半坡上,有一块著名的奇石——田螺岩,身被螺纹,酷肖田螺,倒扣山间,相传为白水素女升天时所遗螺壳化成。巨岩底部,有一眼泉水,水质甘甜,人称“滴水甘露”。乡人在此砌石为基,建观音阁。观音阁珍藏一尊青石雕刻的男观音坐像,下部左侧刻有“兴贤境林崧高谨舍石佛一尊,伏为亡考林四十府君、妣陈氏四孺人同生补处者,大德五年辛丑四月八日造”。从观音阁平台望去,五门荐与天池顶在乌崖臂山两翼包绕,形成一个宽大的山谷,俯瞰山下,众水汇成三叉溪,弯曲盘绕,向远方螺女江缓缓流去,渐渐消融于苍霭里。

  庄边山贝丘遗址位于竹岐乡榕岸村与春风村交界处,曾是螺女江古海湾里的一座小岛,原始社会时期人类就在此繁衍生息。上世纪40年代之前,四周还是河浦,山上散有大量贝壳和一些陶器残片。经考古发掘,一些墓葬在形制、随葬品组合和器物风格上均有浓厚的楚文化色彩,隐现楚被灭后其文化被迫南徙的信息以及对闽越文化的影响。竹岐村位于螺女江上游,古作竹崎,背山面水,与甘蔗青岐村夹江而踞,其位置扼闽江之关隘,过往船只一览无遗,便于官府设卡把守,称“竹崎关”。竹岐江边有三岐,曰刘老岐、将军岐、岐头鼻。三岐伸入江中,形成三个天然的港湾,上下游船只可在此停泊查验。元朝时便在岐头鼻设批引所检查盐引,明正统六年设巡检司。《侯官县乡土志》称其地“市肆骈罗,森林发达,多植青果、橘柚。其地有分司,有汛弁,有厘金局。沿江一带,驳船凑泊,亦上游一繁盛之埠头也。”清诗人查慎行有六言诗《竹崎关》:“佛桑花根犬吠,龙眼枝头鸟啼。渐觉山平水远,邮籖报近榕城。”竹岐江中出名贵河鲜,清施鸿保《闽杂记》云:“雪鱼,惟侯官县竹崎关有之,似鲈稍扁,色白如雪,冬月方出,味尤腴美,然不多得,福州人珍之,每得必先献上官,此侯官县常例也。”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