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档案新闻>业界动态

先进技术赋能珍贵档案的修复利用

发布时间:2022-08-02 来源:中国档案报 字体:【大】【中】 【小】

新闻速递

爱尔兰:遭内战摧毁的跨七个世纪的档案被“修复”

    爱尔兰都柏林四法院公共文件办公室曾是欧洲规模最大的档案机构之一,也是中世纪的文献宝库,备受全球学者瞩目。1922年6月,爱尔兰内战期间,该档案室被夷为平地,导致爱尔兰跨7个世纪的文件和手稿化为灰烬。

    100年后的今天,历史学家、档案管理员和计算机科学家用5年时间尝试修复被毁的重要文献遗产。目前已有数十万份文件被修复,如克伦威尔时期土地分配的详细信息已能在线查看。

    该项目融合了传统的学术侦查技术与先进的人工智能技术,并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国的数十个档案馆合作,由爱尔兰文化部资助,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历史系学者牵头进行。今年6月,被毁建筑的沉浸式3D建模和在线数字档案室正式发布,该数字档案室存有可开放获取、可被检索的免费资源,可以重现公共文件办公室的原貌。爱尔兰学者希望该项目可以为其他尝试修复被破坏的文化遗产项目提供借鉴,例如巴黎圣母院和乌克兰大剧院等。

丹麦:奥胡斯市档案馆数字化改造项目受资助

    今年年初,大型基金会和奥胡斯大学向丹麦奥胡斯市档案馆捐款近200万丹麦克朗,用于该馆的数字化改造项目。奥古斯丁基金会、约翰娜·路易斯·汉森基金会、韦卢克斯基金会和嘉士伯基金会亦出资开发计算机模型,推进手写文件的机器阅读、转录、众包和交流工作。

    项目旨在开发可阅读手写历史文件的计算机模型,保护丹麦各地的历史档案文化遗产。数字化改造通过一个名为Transkribus(人工智能数字化平台)的国际程序完成,该程序由欧洲研究人员组成的大型团队开发测试,奥胡斯市档案馆和丹麦档案组织管理。项目当前的工作重点是对19世纪40年代至20世纪40年代的城市和教区委员会地方行政文件进行数字化。完成该任务后,项目还将继续开发识别更古老的手写文本。

 

新闻快评

    先进技术之所以可以赋能珍贵档案的修复利用,除技术本身具有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等特征外,关键还在于相关部门以开放包容、积极吸纳的态度对待先进技术,将适配技术融入珍贵档案的修复利用过程中,注重技术应用的效能等。从理论层面而言,应用先进技术赋能珍贵档案的修复利用,既可以保护珍稀历史档案,也可以提高档案的开放利用水平,提升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力。从实践层面而言,上述案例既揭示了应用先进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的必要性,又凸显出其在应用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过程中具有主动把握时机、吸纳多元主体参与、技术应用精细化及注重技术应用效能的特点,值得参考借鉴。

    其一,主动把握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的时机,获取相关部门的关注与资金支持。由于技术本身门槛较高,需要大量资金方可实施应用,且通常无法取得“立竿见影”的效益,因此需要找准时机获取相关部门的关注与资金支持。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大学历史系锚定爱尔兰内战100周年这一时间节点,提前5年倡导应用先进技术恢复被损毁的重要文献遗产,并付诸实践。此举不但获得多学科领域专家学者的关注,还得到爱尔兰文化部的专项资助,可谓一举两得。可见,主动把握重大节庆、重要活动纪念日等时机,可以为应用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宣传造势,进而赢得多方关注并获取资金支持。

    其二,积极吸纳多元主体持续参与技术赋能档案修复利用项目,获取智力资源加盟。应用先进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无法一蹴而就,仅依靠档案部门或会难以为继,需要多主体协同参与。爱尔兰跨7个世纪的文件和手稿修复项目既主动吸纳历史学家、档案专家、计算机科学家等不同领域专家,还与世界范围内的数十个档案馆共同合作。在广泛的智力资源支撑基础上,目前该项目已有数十万份档案被恢复,远超预期。与之相似的是,丹麦奥胡斯市档案馆数字化改造项目积极吸纳多家基金会、兄弟档案馆及研究人员持续参与,成效突出。表明在应用技术赋能档案修复利用的过程中应积极借助多元主体的力量,吸纳不同领域专家学者的智慧。

    其三,根据不同档案资源的修复利用需求,精细化融入先进技术。应用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虽已成时代趋势,但其并非为简单的“炫技”,而需立足实际、突出特色,根据不同档案资源修复及利用需求匹配最优技术。爱尔兰在修复遭严重损毁的历史档案过程中,并非应用技术直接进行数字孪生,而是将传统的学术侦查与人工智能技术、3D建模技术相融合,既遵循历史档案的修复规律,又融合现代技术重现珍贵档案及建筑原貌,以此探索精细化、适用性强的档案修复利用技术体系。丹麦奥胡斯市档案馆针对历史档案数字化,专门开发计算机模型以推进手写档案的机器阅读、转录、众包和交流工作。在此前刊登的新闻资讯中,澳大利亚开发的在线互动展览“叶祥荣档案馆”立足建筑文化遗产重构需求,采用3D扫描技术在沉浸式环境中重现建筑作品,以此实现建筑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化保护。可见,不同技术的适用性不同,只有根据不同档案修复利用的具体需求融合适配度高的现代信息技术,方能实现技术赋能效果。

    其四,注重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的效能。能否更好地提供利用服务是应用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的最佳衡量指标。技术赋能档案修复利用的实践多重“技术重现”而忽视“资源价值呈现”、重“前端与过程”而忽视“最终效能”,可能会使技术应用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其破解之道或许在于需以“是否可以彰显档案资源的价值内涵”“是否能有效提升档案利用服务实效”作为技术赋能衡量标准。爱尔兰都柏林圣三一学院历史系在融合技术过程中,既实现了微观服务效能,即不仅注重珍贵档案的修复,还及时将其进行数字化使公众可在线访问,与此同时,还注重宏观的示范带动效用,试图为其他尝试修复被破坏的文化遗产项目作出表率,形成可持续的现代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生态。丹麦奥胡斯市档案馆亦并非仅满足于历史档案的数字化,也将开发、识别更古老的手写文本作为后续技术赋能目标。澳大利亚“叶祥荣档案馆”以空间体验方式扩展档案展览的形式,提高公众参与度和体验感,促进其对建筑文化价值和意义的理解。可见,积极应用技术赋能珍贵档案的修复利用,既需积极融合新兴技术,更需兼顾技术应用的效能,方能打破技术应用“高投入—低产出”的恶性循环。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上述案例特点虽有待上升为系统的理论体系,但可一定程度上表明在国际领域先进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已渐成趋势。笔者认为,档案界除应主动关注此现象及其特点外,还需分析技术赋能珍贵档案修复利用现存问题、价值取向及其对档案学理论与实践升级变革的影响,为技术与档案工作的有效融合、双向赋能探寻可行之路。

    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时指出,要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加强古籍典藏的保护修复和综合利用,深入挖掘古籍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启示我国档案部门:一要未雨绸缪,及时应用先进技术对珍贵档案文献遗产进行异地或异质备份;二是针对已被损毁的珍贵档案,主动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数字化修复,重新构建历史记忆;三是进行跨界合作,在与历史学家、计算机科学家合作的过程中探索技术赋能文献遗产保护和传承创新之路。同时,在应用数字技术过程中,要注意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既要积极拥抱信息技术,更要坚守档案资源保护、档案价值激活和释放的初心。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22年7月28日 总第3862期 第三版

分享到: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