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子站>网上展厅>档案史料>史话趣闻

朱熹讲学福州遗迹探寻(续)

发布时间:2020-11-12 来源:福州晚报 字体:【大】【中】 【小】

  韶溪草堂紫阳朱先生书院

  面朝滔滔兴化湾的福清新厝镇江兜村草堂山腰,有座建于宋代的“紫阳朱先生书院”朱子祠,俗称朱熹草堂。朱熹曾在草堂山读书授业。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草堂山,在光贤里新兴寺之西北……昔朱夫子筑草堂读书于此,故名。”

  传说朱熹访问莆田宋代著名学者、史学家郑渔仲(郑樵)先生后,北返建阳,途经福清韶溪亭,听闻名人方伯谷先生在此修建草庐隐居,研修学问,收徒授业,于是上山拜访,切磋学问,住了三天三夜,两人结成知己。因山涧流水之声如韶乐,朱熹便将小溪命名为韶溪,草堂也因此得名“韶溪草堂”。朱熹要赶回闽北,离别时方伯谷先生恋恋不舍,因年老体弱未能远送。朱熹没走多远,眼前突然浮现方伯谷先生身影跟随,他感觉不妙,急忙返回,到草庐见方先生已溘然辞世。朱熹埋葬方先生后,便留在草庐为方先生继续招当地知名秀才为徒,授业教读。

  明朝崇祯元年,县府士子敬慕朱熹先生,扩建草堂,继续办学。清朝清官陈善(硋灶村人),未成名之前也在这里收徒教读,从这里为师后进京考中进士。民国年间书院烧毁,原草堂荡然无存,唯有一块刻有“紫阳朱先生书院,明崇祯元年(1628)文字”的古石碑立于山中。

  2001年秋,修复朱子祠书院古迹,挖出埋在地下的4块与“紫阳朱先生书院”一般大小的古石碑。这4块石碑的镌刻时间分别是明代崇祯十四年(1641年)春、清代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仲秋、嘉庆十三年(1808年)三月、同治十三年(1874年)。石碑底座及柱盘也同时出土。

  石碑虽都遭破坏断裂,但碑文尚清晰可辨,分别详细记载了书院历史上四次重修、重建的史事,印证了“紫阳朱先生书院”(俗称“朱熹草堂”)的存在,确证朱子曾在此教读多年。而且从碑文上可以看出书院为宋代方伯谷所建,因朱熹先生造访改名为“韶溪书院”。 江兜村村民2015年捐资在原来基础上重新修建朱子书院,现为江兜八景之一“草堂春荫”。

  据考证,朱熹先后至少三次来到福清,遗迹众多。清乾隆《福清县志》记载:“绵亭岭,宋朱晦翁大书‘绵亭’二字”,绵亭村在江兜村附近。县志还载:“闻读山,在福唐里……宋朱熹过此,题曰‘闻读’。”朱熹曾住在灵石山中的灵石寺,在山中的蝴蝶溪边一对雌雄石的雌石上题写“灵石山”三个字,留下“苍霞亭”匾额遗墨,写诗《游灵石》:“百尺楼台九叠山,个中风景脱尘寰。危亭势枕苍霞古,灵石香沾碧藓斑。佳境每因劳企仰,胜游未及费跻攀。何当酬却诗书债,遂我浮生半日闲。”

  福清江阴镇门口村一座始建于南宋,纪念朱熹来江阴讲学而修建的“石帆社学”(原叫“石帆宫”,清嘉庆四年改现名),社学内祀朱熹像,现犹存,为1995年修复。

  两次讲学蓝田书院

  曾是福州十邑的古田杉洋,有座古色古香的“蓝田书院”,是八闽最早的书院之一,《福建通志·学校篇》载:“古田杉洋的蓝田书院,始建于宋开宝元年(968年)。”“蓝田书院”是辞官还乡的永贞县令(今罗源县)杉洋人余仁椿,倾一生的积蓄和田产,创建于宋太祖开宝元年。

  史载宋乾道二年(1166年)余仁椿后人余端卿发起重建,宋到民国多次修葺扩建。民国十四年(1925年),蓝田书院占地已达941平方米,规模恢宏。遗憾的是,蓝田书院在1975年毁于一场大火中,只留朱熹亲书“蓝田书院”四个大字的石碑。2013年,余仁椿的第33代孙余云辉博士,筹资重建这座书香四溢的书院。

  原遗址重建的蓝田书院为宋代风格,坐北朝南,青瓦红墙,屋顶马头翘角弯曲,黑瓦白墙色泽分明,墙线错落有致,院落古朴典雅大方,为三进布局,窗棂楹柱雕镂精湛,用料质地考究,展现古代徽派建筑的征象。

  书院后院池边有一块丈余见方石头,上面镌的“蓝田书院”四个大字是朱熹讲学期间留下的珍贵墨宝,落款“晦翁”“宋丁巳春三月吉旦”,现已用玻璃罩住免受风化损坏。

  朱熹在蓝田书院讲学两次,第一次是南宋淳熙十一年(1184年),应其古田学生林择之、余隅等之邀来蓝田书院讲学,并造访其师李侗宗族祖籍之地,出游附近名山大川。

  第二次是南宋“庆元党禁”期间,《余氏总谱志·东斋志》载:“子(朱熹)二度至尊师李讳侗公祖籍之地游学讲论。时庆元间避学禁,云集高第十有八人者于蓝田书院曰东斋为础,分赴诸院施教,门人遍闽。”

  朱熹到古田三十九都(今古田杉洋一带)后,大力提倡兴办了擢秀、溪山、西山、螺峰、浣溪、兴贤、谈书、瑞云等九所书院,同时朱熹拖着老病之躯奔波于九所书院巡视讲学。

  崇儒重教的古田杉洋和蓝田书院良好的教学环境,成为朱熹传播理学与后来避祸躲灾的理想园。在蓝田书院“雪堂”中,朱熹如鱼得水,忘却了自身遭遇的不幸,如他题写在蓝田书院的楹联:“雪堂养浩凝清气,月窟观空静我神。”他以浩然之气、凝清之神,气定神闲地与学生们白天谈经论道,详解理学要旨;晚上聚星台上,一起观星象,谈国事,占乾坤,论兴衰。清代杉洋籍学子李捷英写的《题蓝田书院》:“环列诸山送远青,当年夫子日谈经。尚余墨迹香千里,夜夜光摇北斗星。”穿越历史时空,生动描摹了当年朱熹在蓝田书院风生水起的讲学情景。

  游学闽清留墨迹

  朱熹避祸游学闽清,迹无定所,但也留下不少墨迹。清道光《重纂福建通志》记载:“朱文公于伪学之禁避迹无定所。其于闽清凡数至所历名胜题识殆遍。如广济岩之‘溪山第一’、白岩之‘闽山岳祖’,皆其亲笔,现勒石备存。”闽清县志记载,淳熙年间(1174-1189年),朱熹为避学禁多次来闽清,在梅溪坪、鼎峰、广济岩、珠峰、后峰、白岩山等处分别题刻“梅溪”“龙门”“溪山第一”“观云岫”“留云”“八闽岳祖”等字,前五处真迹今尚存。

  朱熹游学闽清,还收了一个学生,即福州名人郑性之。郑性之曾居住在福州三坊七巷吉庇路(巷)。相传,郑性之曾受巷里一位屠户欺侮,衣锦还乡时,屠户因凌辱过他而赶紧回避,遂称“急避巷”,乡间许多人觉得“急避”二字有损乡贤名声,曾有更名“及第巷”的动议,未果。福州方言“及第”与“吉庇”读音相近,后者蕴含“吉祥庇佑”之意,后使用“吉庇”二字。

  清林逸《侯官地方志》载:“郑性之少年家贫,得母亲倪氏恤,入梅溪书院,师承朱子。”据《闽清县志》记载:“朱子奇之,预言其必成大器。”郑性之得到朱熹赏识,更加发奋苦读,后来中了状元。郑性之在县城“梅溪书院”读书,常往返一无名岭的林间石道,中状元后回家乡,再次踏上这万树成林、松涛不绝的无名岭,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万松岭”三个大字。今山腰驿道旁矗立着一块巨石,楷书题刻“万松岭”,字高0.82米,宽0.60米,旁款“清溪郑性之书”,字径0.20米,字体结构严谨端庄,笔力遒劲苍老。

  郑性之官至参知政事(宰相),感恩老师朱熹,为朱熹理学“解禁”奔走呼号,并将朱熹理学上升到南宋官方哲学高度,影响中国历史数百年。

 

作者:岫云

分享到:

相关链接